汪子舜 劉穎霖 沈婧芳
在湖北恩施,有一項流傳千年的神秘技藝——儺戲面具雕刻。它曾是祭祀儀式中的“通靈道具”,如今卻在一群大學生的刻刀下,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一塊木頭如何“活”成儺面?
儺戲面具,是恩施土家族儺文化的“活化石”。恩施儺戲根植于古老的巴巫文化,后與土家族儺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土家族儺文化體系。作為恩施儺戲的重要載體,儺戲面具凝聚著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東方審美意趣。走進工坊,形態各異的儺面具吸引了實踐團的目光。
儺面汪木工坊墻上掛著各種儺戲面具 曹程玉 攝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社會實踐團走進恩施,觀摩了儺戲面具制作大師汪儒斌制作儺戲面具的過程。其嫻熟的技藝賦予塊塊原木以生動的藝術生命,無聲地訴說著恩施儺戲的千年文脈。汪儒斌介紹說:“一副儺戲面具的制作,需要經過粗胚雕刻、細部修整、鏤空處理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
師生共琢東方韻,傳統創新兩相融
“刀尖的弧度決定神韻,眉骨的線條影響威嚴。”汪儒斌手持刻刀,輕輕劃過木胚,一張兇煞的“開山儺面”逐漸浮現。實踐團成員發現,儺面并非隨意雕刻——怒目圓睜的“武將儺”驅邪鎮煞、慈眉善目的“文儺”祈福迎祥、獠牙外露的“獸儺”象征自然力量。儺戲面具的紋樣并非憑空想象,而是源自巴楚巫文化與土家族圖騰的融合,每一筆雕刻都是千年信仰的密碼。
在汪儒斌的悉心指導下,實踐團成員親身體驗了儺戲面具的核心制作環節。汪老師針對實踐團選定的面具樣式進行了初步雕刻示范。
汪儒斌老師進行初步雕刻示范 曹程玉 攝
隨后,實踐團成員輪流嘗試雕刻。伴隨著錘擊聲與飛揚的木屑,面具的輪廓逐漸顯現。汪儒斌全程指導,并對眼部、額頭、獠牙等關鍵細節的雕刻進行了針對性示范。在共同努力下,實踐團成功制作出“傳統儺面”與“創新狐面”兩款作品,體現了對非遺技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初步探索。
實踐活動尾聲,汪儒斌向實踐團講述了他三十年如一日堅守儺戲面具制作技藝的歷程。談及傳承現狀,他坦言:“恩施儺戲面具的推廣普及仍面臨挑戰。工坊對外提供制作體驗服務,正是為了更有效地推廣這項非遺技藝。”面對傳承困境,汪儒斌選擇主動破局。“如果年輕人覺得酷,非遺就不會消失。”汪老師說。
當AI遇上儺面:非遺的“逆生長”
在工坊里,大學生們不僅學習傳統雕刻,還嘗試用現代科技為非遺“保鮮”:
AI修復,對破損的古老儺面進行數字化復原;3D建模,能夠將儺面紋樣轉化為虛擬文創;短視頻科普,用“一分鐘揭秘儺面”吸引年輕人。
“我們想證明,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老古董’。”團隊成員舉起自己雕刻的“賽博狐面”——傳統獠牙搭配熒光彩繪,引來汪老師連連稱贊:“這才是真正的傳承!”
刻刀下的文化DNA
這場跨越千年的“對話”證明:非遺的活力,不在于固守舊規,而在于讓傳統與青春共振。正如學生們所說:“我們不是旁觀者,而是下一代的‘守藝人’。”
未來,實踐團將使用AI賦能非遺,對儺面具進行AI修復,并在校園內開展儺戲科普講座,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恩施儺戲這一非遺。
實踐團與汪儒斌老師合影曹程玉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