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網
浙江德清乾元鎮一處靜謐的工作室內,梭子在絲線間靈巧穿梭,一寸寸“通經斷緯”的古老智慧,隨著匠人嫻熟流暢的動作,在絲線間穿梭成形。近日,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薪火尋古”實踐及調研團隊踏入了這個緙絲藝術的世界,在三十余年光陰浸染的絲線旁,聽浙江緙絲織造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柯翔祥,講述“一寸緙絲一寸金”背后的傳承歷程。
實踐團隊與緙絲傳承人柯翔祥合影
經緯交織:指尖之上的千年絕藝
“緙絲不是織出來的,是‘刻’出來的。”柯翔祥熟練地拈起竹撥子點指著一幅即將完成的山水緙絲小品,向聚精會神的師生們講解。三十余年間,他守護著這項被譽為“織中圣品”的古老技藝——以生蠶絲為經,彩色熟絲為緯,依靠獨特技法,在木機上以梭代筆,以絲為墨,一寸寸“緙織”出繁復絢麗的圖案。
柯翔祥坦言,緙絲之路漫長而孤寂,一幅中等尺幅作品往往需耗費數月時光,而掌握所有技法更需多年苦功。“心不靜,絲線就不聽使喚。”面對來訪師生,他道出匠人最樸素的真理——耐得住寂寞,方守得住傳承星火。
柯翔祥為實踐團展示緙絲早期作品
守藝維艱:絲路之上的斷層隱憂
當團隊成員嘗試坐上古老的緙絲木機時,面對繁復的經線、輕盈的梭子,方才真切體會到“眼明手快心靜”的苛刻要求。柯翔祥看著成員們的生澀動作,眼中既有欣慰,也難掩憂慮:“做手藝的,最怕的就是后繼無人。”他坦言緙絲核心技法瀕臨失傳,后繼乏人——掌握全套核心技藝的匠人全國不足百人,且大多年事已高。
“年輕人愿意沉下心,花幾年甚至十幾年學一門手藝的太少了。”柯翔祥嘆息道。緙絲的高昂時間成本與市場回報的失衡,傳統審美與現代需求的差異,以及珍貴原料的日漸稀缺,如同三重壓力,絞緊活態傳承命脈。成員韋聰慧體驗后感慨:“每一根絲線都承載著千鈞重量,這不僅是技藝,更是生命的投入。”
柯翔祥指導實踐團成員體驗緙絲制作
“青”絲對話:當古老絲線遇上年輕目光
面對困局,柯翔祥眼中始終燃燒著希望的火苗。“緙絲不能只活在博物館里,”他強調,“它需要被看見、被使用、被年輕人喜愛。”他期待新一代能以創新思維為緙絲注入活力——或是結合現代設計理念的時尚配飾,或是融入科技元素的互動裝置,讓千年緙絲真正“活”在當下。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此行正是這種“破壁”的積極嘗試。學院帶隊老師周全表示,此次交流是構建非遺傳承教學實踐基地的第一步,未來計劃邀請柯翔祥走進校園開設工作坊,將緙絲技藝納入美育課程體系,并探索利用數字技術進行紋樣存檔與創新設計。“非遺的根在傳統,但它的枝葉必須伸向未來。”柯翔祥如是說。
當經貿學子們離開工作室時,夕陽為滿室緙絲作品鍍上溫暖光澤。經緯交織的不僅是華美的絲線,更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基因的深情凝視。柯翔祥三十年的堅守,如同埋下的一粒種子;而年輕學子眼中閃動的光,正是澆灌它破土而出的清泉。
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在匠心與青春的碰撞里,那“通經斷緯”的古老智慧,正沿著堅韌的絲路,悄然織就一幅屬于未來的瑰麗長卷——它證明,真正的文明傳承,永遠始于敬畏,成于創新,歸于生生不息。(周全、李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