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河流稱為大地的動脈
她世世代代地滋潤著大地、哺育著人民
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搖籃
所以很多河流也就被稱為“母親河”
長春市,也有自己的母親河
她叫伊通河
她的歷史源遠流長
她的經歷充滿波折
她的現在夢幻迷人
蜿蜒流過農田的伊通河,氤氳著古老的氣息奔流向前 圖蟲創意
說起伊通河
老長春人都能娓娓道來
這條母親河有著綿長的歷史
伊通河是松花江二級支流
發源于伊通縣哈達嶺山脈青頂山北麓
流經伊通縣、長春市、德惠市
最后在農安縣靠山鄉匯入飲馬河
全長343.5公里
流域面積8440平方公里
公元346年,還是東晉時期
夫余人的“西徙近燕”為伊通河
首次帶來農耕文明
史書關于伊通河的記載
最早見于金史,稱為“益褪河”
明統志稱“一禿河”“一統河”
滿洲源流考稱“依屯河”
清一統志稱“伊敦河”
清以后始稱“伊通河”
無論“伊通”“一禿”,還是其他諸名
皆音出滿語,漢譯“洪大”“洶涌”
百年之前
伊通河十分湍急,曾經可以跑船
1825年的時候
伊通河上修建了第一座橋——南關大橋
這是當時長春通往吉林唯一的重要通道
橋體為木橋
1932年
木橋改為長春第一座混凝土大橋
1950年
大橋經加寬加固后正式更名長春大橋
伊通河上游濕地全景,莽莽蒼蒼,自然原始,也許這就是伊通河最古老的樣子。來源/《幸福都市-大河生:城市的起伏與永恒》
這條見證著
一代又一代長春人的生活變遷的母親河
曾因城市發展遭遇生態陣痛
2016年,長春市
打響伊通河綜合治理攻堅戰
一場關乎河流重生的蛻變就此展開
2017年10月
伊通河上游南溪濕地公園對外開放
2017年11月
伊通河綜合治理中段主體工程基本完工
伊通河的河道
曾經的防洪標準僅為5年一遇
如今經過治理
河道防洪標準提升至200年一遇
昔日農田村莊變身生態屏障
沿河綠道串聯起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
讓河流真正成為市民身邊的“街區公園”
時至今日,伊通河再次煥發光彩
生態面貌初顯,河水溫柔恬靜
河沿岸有令人流連的濕地公園
有展現厚重歷史的工業軌跡公園
有展現漁業與航運歷史的漁航文化公園
展現多民族團結交融歷史印記的民族風情園
展現伊通河文化的回憶島……
工業、電影、民俗等特色文化元素
融入一個個景觀之中
文化和藝術氛圍環繞在每一個身邊
母親河成為長春市最宜居最迷人的勝地之一
歷經生態蝶變與業態重塑
伊通河已成為
城市生活中充滿活力的全新舞臺
比如
位于伊通河畔的南溪里文旅小鎮
早已憑借獨特氣質成為網紅打卡地
再比如
679米長的“云游廊橋”凌空飛架
將沙灘戲水的歡騰、極限運動的活力
盡收眼底
還有伊通河兩岸66公里的長春綠道
則是騎行愛好者心目中最美賽道
沿著綠道無障礙騎行
可以盡覽伊通河兩岸風光
看遍伊通河全程業態
2025年7月26日這一天
伊通河畔的肆季南河岸線公園將正式開放
以粉紅沙灘、百米水幕光影秀
和濱河漫步空間為特色
打造夢幻濱水空間
將成為長春讀書生活全新地標
夜晚的伊通河,更是美得迷人
回憶島景觀橋
255米的橋身搭配玻璃護欄與組合燈光
夜幕下如星河傾瀉
月亮島景觀橋
以線性光源勾勒110米橋體
散發柔和光暈
光影島螺旋坡道橋
127米的弧線充滿動感
彩色塑膠橋面與燈光交織成趣
這三座橋在亮化工程的點綴下熠熠生輝
成為河畔最璀璨的夜景
這個夏天,長春讓人無比心動
當新民大街變身“親民大街”
敞開懷抱迎接八方來客
當人民廣場重拾22年前的記憶
人民的廣場成為市民會客廳
當伊通河以清澈的河水和豐富的水上活動
為城市注入了水的活力與生機
這些變化,不是對過去的簡單復刻
而是在賡續文脈中賦予城市新的生長基因
當老街道煥發新活力
當舊記憶滋養新生活
當自然生態與人文氣息交相輝映
長春正以一種從容而堅定的姿態
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
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發展新篇
作者:郭雍皓
攝影:羅浩 李煦
可參與優惠購票
免費領取高德打車券福利!
來源:中國吉林網
編輯:熊一黎
主編:曲翱 監制:陳尤欣
點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