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國芭堤雅一家餐廳內,四名滿身紋身的韓國男子因口角爆發激烈斗毆,玻璃杯橫飛、顧客四散奔逃的混亂場面本已足夠令人側目,但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肇事者竟在斗毆過程中用蹩腳中文高喊“我是中國人”。
事后韓國媒體更是倒打一耙,聲稱“中國人偽裝韓國人抹黑韓國形象”,韓國又一次在全世界面前展現了韓國有多厚顏無恥。
2025年7月11日凌晨,泰國著名旅游勝地芭堤雅的一家餐廳內,原本平靜的用餐氛圍被突如其來的打斗聲打破。約10名韓國游客在聚餐時因瑣事發生口角,情緒迅速升溫,最終演變成一場持續30多分鐘的群體斗毆。
社交媒體流傳的視頻顯示,多名赤裸上身、滿身紋身的男子互相扭打,口中不斷飆出韓語臟話“西八”,場面混亂到顧客四散奔逃,餐廳內玻璃杯、碗碟被當作武器亂飛,造成3名無辜顧客被碎玻璃砸傷,餐廳財物嚴重受損。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發生在斗毆過程中,一名涉事男子突然用蹩腳中文高喊我是中國人,這一行為直接導致泰國部分自媒體,最初誤報為“四名中國游客互毆”。
隨著事件發酵,報道又被修正為“中韓游客沖突”,而此時韓國《每日經濟》等媒體更是借題發揮,宣稱“中國人偽裝韓國人斗毆以抹黑韓國形象”,將一起普通的治安事件上升為“國家名譽保衛戰”。
很快,泰國警方的調查結果給了這些不負責任的報道一記響亮的耳光,7月16日,泰國警方發布正式通報確認:所有涉事人員均為韓國籍游客,無任何中國人參與。
沖突純粹是韓國游客內部矛盾引發,4名主要肇事者因公共場所斗毆罪名被起訴,在向餐廳賠償10萬泰銖并繳納罰款后獲釋。
鐵證如山的調查結果公布后,此前大肆渲染中國人冒充論的韓媒迅速刪除相關報道,卻未做出任何道歉,這種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的操作在國際輿論場淪為笑柄。
這起事件絕非孤立個案,近年來韓國游客在海外系統性冒充中國人行為已經屢見不鮮,從巴基斯坦的騙吃騙喝,到迪拜機場的鬧事栽贓,再到此次芭堤雅的斗毆甩鍋,這種“身份盜用”已經成為了韓國人的慣用伎倆。
轉移責任的遮羞布是最直接的動機,因為冒充中國人能降低對韓國國家形象的損害,這種損人利己的策略,本質上是將中國作為負面行為的緩沖帶。
當不文明行為發生時,通過冒充他國身份轉移輿論焦點,既能規避本國形象受損,又能利用部分國家對中國游客的刻板印象鉆空子,正如這次事件中,肇事者明知自己的韓語臟話會暴露身份,卻仍冒險嘗試用中文混淆視聽,反映出他們對這種“甩鍋”手法的熟練與依賴。
在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韓國游客常以發達國家身份自居,享受當地人的仰視與優待。
但當丑聞爆發時,他們卻急于甩掉韓國人標簽,怕給自己的國家丟臉,既想維持優越感,又不愿承擔行為后果。
一名涉事男子被打得最慘的視頻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他先是被飛來的酒瓶砸中頭部,然后被人按在地上暴打,全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這種狼狽形象與韓國人極力維護的光鮮亮麗國際形象形成強烈反差,或許正是他們急于尋找替罪羊的心理根源。
東亞外貌相似性為這種冒用行為提供了客觀便利,泰國等國民眾對中韓游客的辨識度較低,紋身、發型等表面特征容易被誤讀,而語言差異在混亂場景中也常被忽視,盡管現場視頻清晰記錄了韓語臟話“西八”的頻繁出現,但非韓語使用者很難立即分辨,這種客觀存在的身份模糊地帶,被不懷好意者利用為跨國甩鍋的工具。
如果說涉事游客的個人行為暴露了素質問題,那么韓國媒體在此次事件中的添油加醋,又為韓國這個國家披上了一層惡心的外衣,作為媒體,應當講究事實準確,在沒有泰國官方證實的情況下,韓國媒體就著急忙慌的報道,就是為了在此事件撇清關系,同時把臟水潑到我們這。
在事件初期,韓國網民群情激憤地指責“中國游客敗壞韓國名聲”,稱這是中國人素質差,沒禮貌的又一例證。
而當真相大白后,這些網民不是反思本國民眾行為,而是紛紛刪評跑路,部分人甚至惱羞成怒地攻擊泰國警方偏袒中國,這種集體性的認知失調,反映出某些韓國網民對本國形象的病態維護和對事實的選擇性接受。
這種看似“小聰明”的身份冒用行為,實際上造成了一系列深遠的國際影響,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就是無辜的中國游客和海外華人。
中國國家形象遭受系統性抹黑是最直接的傷害,多起類似事件導致中國無端承擔罵名,在泰中國游客因韓國人斗毆而遭當地人白眼,不得不反復自證身份。
更嚴重的是,這種冒用行為強化了某些地區對中國游客的負面刻板印象,使文明出游的絕大多數中國游客也蒙受不白之冤,我們花了十幾年樹立的良好形象,可能被幾起這樣的冒名事件毀于一旦。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種“甩鍋文化”最終形成了對韓國自身的反噬,隨著冒用事件頻頻曝光,國際社會對韓國游客的整體評價持續走低。
同期越南河內發生的韓國女性毆打當地人事件,加上頻繁的甩鍋行為,使“韓國游客素質差”的印象在國際輿論場不斷強化。韓國人在境外的不檢點行為,正在摧毀國家花費數十年建立的軟實力成果。
當國籍被當作欺詐工具而非身份認同時,國際交往的基礎將被動搖,東南亞多國旅游業者開始對東亞游客持過度警惕態度,一些酒店甚至增設了針對韓國游客的特殊審查程序,這種基于族群的整體性懷疑,對正常的跨國交流構成了不必要的障礙。
無論是泰國自媒體最初的誤報,還是韓媒后續的惡意炒作,都反映出流量驅動下新聞倫理的滑坡,國際記者組織有必要建立跨國報道倫理準則,對故意歪曲事實的媒體進行聯合制裁。
芭堤雅餐廳的斗毆鬧劇最終以四名韓國游客賠償罰款收場,但它留下的思考遠未結束,這起事件撕開了國際旅游生態的一角裂縫,讓我們看到:當“冒充中國人”成為某些人的生存策略,這不僅是對他國形象的踐踏,更是對文明底線的挑戰。
從越南到巴基斯坦,從迪拜到芭堤雅,韓國游客的“甩鍋”戲碼屢屢上演,一個國家的尊嚴,從來不是靠詆毀他國獲得的,而是源于每個國民對自身行為的擔當。
國籍或許能夠偽造,但文明與野蠻的界限永遠清晰,當四名滿身紋身的男子在異國餐廳大打出手時,他們丟掉的不僅是個人顏面,還有一個民族在國際舞臺上的基本尊嚴,而當我們談論這件事時,真正重要的不是“他們是誰”,而是“我們不要成為誰”。
參考資料
大河報 - 2025-07-20:“韓國人裝中國人在泰國打架!”泰國警方確認:涉事4人均為韓國籍游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