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隨著三伏天到來,高溫、高濕的“桑拿天”漸成常態。對老年人而言,這段時間不僅要防暑,更要警惕心臟“亮紅燈”——臨床數據顯示,氣溫超過35℃時,心血管疾病會顯著上升,而老年群體因身體調節能力減弱,更是高發人群。為何三伏天心臟易“受傷”?如何提前發現危險信號?又該如何科學防護?一起來看看。
三伏天對心臟有威脅
“三伏天對心臟的威脅,從來不是單一因素在‘發力’,而是高溫、高濕、生活習慣等多重因素在‘聯手施壓’。”市第六人民醫院院長、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呂國偉解釋道。他說,高溫時,人體為散熱會擴張皮膚血管,皮膚血流量較平時增加3倍以上,心臟輸出量需提升50%~70%才能維持正常循環。若出汗后未及時補水,血液會因濃縮而變黏稠,血流速度減慢,心臟泵血阻力增大,容易形成血栓,增加心梗、腦梗風險;反之,若大口猛灌涼水,水分快速進入血液會導致血容量驟增,對本就脆弱的心臟而言,如同“突然負重”,可能誘發胸悶、氣短甚至急性心梗。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溫易讓老年人夜間輾轉難眠,而睡眠不足會直接導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時,夏季人體新陳代謝速度加快,對氧氣和營養的需求上升,心臟需“加班工作”,但老年人心血管功能已退化,難以應對這種“額外消耗”,容易出現心肌缺血、缺氧,表現為心慌、乏力。
提前識別疾病信號
心臟病發作往往來得突然,但并非毫無征兆。老年人對疼痛的敏感度比年輕人低,很多時候不會出現劇烈胸痛,反而會有一些“不典型信號”,很容易被當成“老毛病”忽略。胸部不適是心臟“求救”的典型信號,表現為胸部中心有壓迫感、悶脹感或鈍痛,可能持續幾分鐘后緩解,隨后再次出現,部分會放射到背部、頸部。除了典型信號外,以下非典型癥狀更需警惕:
牙疼、下巴疼:不是蛀牙那種尖銳刺痛,而是鈍鈍的酸脹感,尤其活動時加重,休息后減輕。曾有位老人因“牙疼”去牙科,醫生檢查未發現牙病,建議查心臟,最終確診為冠心病——這是因為心臟的神經和下巴、牙齒的神經“共用一條通路”,疼痛會“串門”。
喘不上氣:爬兩層樓梯就比往常明顯更累,要停下來大口喘氣,甚至坐著不動也覺得“氣不夠用”,需要墊高枕頭才能睡著。這不是“老了沒力氣”,而是心臟功能下降,無法把血液順利泵到肺部“換氣”。
胃疼、惡心:不是吃壞東西那種絞痛,而是上腹部隱隱作痛,還可能伴隨打嗝、惡心。有位老人以為是胃炎犯了,吃了胃藥沒好轉,直到疼得冒冷汗才送醫,確診為心梗——心臟和胃的位置接近,疼痛信號容易混淆。
突然出冷汗:安靜坐著看電視時,突然渾身冒冷汗,衣服都濕透了,手腳還冰涼。這不是天熱出汗,而是心臟供血不足時,身體發出的“應急信號”。
左臂、后背疼:左臂內側到手指發麻、酸脹,或者后背肩胛骨附近疼,像被人捶過一樣。這是因為心臟缺血的疼痛會放射到左側肢體,老人常誤以為是肩周炎。
莫名乏力:前一天還能遛彎買菜,今天突然覺得“累得不想動”,連說話都沒力氣,甚至有點頭暈、心慌。這是身體在“提醒”:心臟供血不夠,全身都“缺能量”了。
呂國偉建議:“老人只要出現其中一種,且休息10分鐘后沒緩解,就趕緊撥打120。對心臟病來說,早一分鐘救治,就多一分希望。”
三伏天這樣“養心”
三伏天“養心”,要順著夏天的“性子”,給心臟“減負”“補能”。呂國偉總結出“養心七要點”,照著做就能幫心臟平安過伏天:
● 補水要“少量多次”。每天飲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2500毫升,以溫水、淡茶水為宜,避免冰飲。每次喝100毫升~150毫升,間隔30分鐘左右,不要等口渴了才喝。
● 作息“晚睡早起+午休”。晚上10點半前入睡,早上六七點起床,中午11點至13點間午休30分鐘,既能彌補夜間睡眠不足,又能讓心臟“歇一歇”。午休時避免趴在桌上睡,最好半躺或側臥,減輕對心臟的壓迫。
● 運動“選對時間和強度”。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的高溫時段,選擇清晨或傍晚散步、打太極拳等輕度運動,每次30分鐘左右,以“不心慌、不出大汗”為原則。運動后及時擦汗,更換干燥衣物,避免吹風受涼——出汗時毛孔張開,冷風易侵入引發血管收縮。
● 降溫“循序漸進”。空調溫度調至27℃,不低于24℃,室內外溫差控制在5℃以內。從空調房外出前,先關空調、開窗戶,適應幾分鐘再出門;避免長時間對著空調風口直吹,尤其注意頸部、背部保暖,這些部位受涼易刺激血管收縮。
● 飲食“清淡少涼”。遵循“四低一高”(低熱量、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高維生素)原則,多吃冬瓜、絲瓜、苦瓜等清熱祛濕的蔬菜,以及蘋果、梨等水分充足的水果。慎食冰西瓜、冰飲,因為冷飲會刺激胃腸道血管收縮,間接加重心臟負擔。
● 情緒“靜心少怒”。高溫易讓人煩躁,可通過聽輕音樂、下棋、養花等方式調節情緒。遇到煩心事時深呼吸10次,避免與人爭吵。
● 監測“脈搏+身體信號”。每天早上醒來后,平躺測量脈搏(正常范圍60~90次/分鐘),若持續超過100次或低于50次,需及時就醫;日常留意是否有胸悶、心慌等不適,隨身攜帶硝酸甘油等急救藥,牢記急救電話。
來源:京九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