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報道,近期兩岸關系動態引發多方關注,就在相關討論熱度未減之時,美國在涉臺問題上動作頻頻。7月以來,美國不僅在軍事、外交層面持續向盟友施壓,還在法案、關稅等領域針對臺灣地區采取行動,一系列操作引發國際社會對臺海局勢的高度警惕。據《金融時報》7月11日消息,五角大樓正敦促日本和澳大利亞明確,若臺海爆發沖突將扮演何種角色。這一要求由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科爾比推動,過去數月他在與日澳防務官員會晤時反復提及。
科爾比還在社交平臺發文稱,此舉是落實特朗普“恢復威懾并通過實力實現和平”的議程,包括“敦促盟友增加國防開支”。但日澳對此明確拒絕,日本防衛省表示“難以回答假設性問題,回應需依據憲法和具體情況”;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康羅伊13日也強調“不討論假設,是否派兵由當時政府決定”。日澳的拒絕并非沒有原因。長期以來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奉行“戰略模糊”政策,從不明確是否會“保衛臺灣地區”。特朗普政府至今也未透露涉臺行動方向,卻要求盟友提前表態。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亞洲專家扎克·庫珀直言:“不知道美國自身反應,就很難讓盟友承諾具體行動。”更讓日澳警惕的是科爾比的行事邏輯,他曾提出若臺灣地區“保不住”,可炸毀島上高新技術產業,這種把他人當棋子的思路,讓盟友不得不擔心成為“耗材”。與此同時,美國國內涉臺法案有了新動向。白宮在2026年度國防撥款法案中提到“臺灣地區安全援助倡議”,還希望國會將對臺“援助”資金從5億美元提升至10億美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眾議院通過的草案中,有一條修正案規定美國國防部撥款不得用于制作、展示將臺灣地區標注為中國領土的地圖。這是2022年美國行政部門相關條文的延伸,如今把范圍擴大到了國防部門。但所謂“援助”更像一場交易。有分析指出,這些資金最終會流向美國軍工復合體,臺灣地區能得到的可能只是過期裝備。而且美國在“援助”之外,正用關稅向臺灣地區施壓。臺灣地區副領導人蕭美琴稱談判團隊在為關稅協議努力,希望8月1日前敲定;可趙少康爆料,美國已確定對臺征收32%關稅,與特朗普4月公布的稅率一致。
美國眾議院(資料圖)
面對質疑,臺經濟部門負責人郭智輝以“謠傳”回應,卻不公布談判細節,這種遮遮掩掩讓民眾疑慮更深。從現實影響看,美國的操作已開始沖擊臺灣地區經濟。日本企業曾是臺灣地區第三大外資來源,約3000家日企在臺經營,涉及半導體、零售等多個領域。但受臺海局勢和美國政策影響,去年日企對臺投資暴跌27%,僅4.52億美元,遠低于2022年17億美元的峰值。一名日企高管坦言:“沒有安全保障,我們對臺灣地區投資興趣大減。”美國官員也承認:“日本在臺幾乎沒有新投資,這阻礙了當地發展。”
對于美國的施壓,盟友們也漸生不滿。除了日澳拒絕在臺海問題上表態,在國防開支和關稅問題上,美國與盟友的分歧也在擴大。特朗普要求日本購買更多美國武器并承擔更多駐日美軍費用,強迫澳大利亞將國防開支占比從GDP的2%提高到3.5%,遭到兩國強烈反對。澳總理阿爾巴尼斯稱這等于“經濟自殺”;日本首相石破茂批評其“強迫服從”邏輯不可接受。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分析,科爾比突然要求日澳表態,可能與其獨斷的行事風格有關,此前他就曾未告知總統便停止對烏軍事援助。
特朗普(資料圖)
這既反映美國國防外交團隊內部關系待理順,也可能是在釋放放棄“戰略模糊”的信號,但究竟是個人主張還是政府立場,還需觀察。更重要的是,這種讓盟友當“炮灰”的做法,會讓他們質疑聯盟可靠性,而美國在貿易關稅問題上的表現,已讓其信譽備受爭議。中國外交部和臺辦多次就相關問題表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3月回應“臺灣地區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等謬論時指出,這類言論會嚴重侵蝕中日關系政治基礎,十分危險。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陳斌華在7月16日的記者會上表示,民進黨當局“以武謀獨”“倚外謀獨”,破壞臺海穩定,必然影響外資對臺信心。事實也證明,把希望寄托于外部勢力,最終只會讓臺灣地區陷入更危險的境地。當前臺海局勢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大陸手中,任何企圖分裂國家的行為都注定失敗。美國及其盟友的小動作,改變不了一個中國原則的國際共識,也阻擋不了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