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援引英國《金融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稱,美國國防部近期頻繁向日本、澳大利亞施壓,要求兩國明確在中美因臺灣問題爆發沖突時的角色定位。然而,面對美方“站隊”要求,東京與堪培拉均以“不討論假設性問題”為由回絕,這場由華盛頓主導的“盟友動員”從一開始就卡了殼。
事件的起點要從美國國防部說起。作為負責政策的副部長,科爾比過去幾個月里多次與日澳防務官員會晤,核心議題只有一個:若臺海生變,日澳需要承擔哪些具體軍事任務。這種施壓并非偶然——美國正試圖強化“印太威懾”,為可能的沖突預作準備。科爾比甚至在社交平臺X上強調,五角大樓正落實特朗普“恢復威懾并通過實力實現和平”的議程,其中關鍵一步就是“推動盟友增加國防開支、參與集體防御”。
特朗普(資料圖)
但日澳的反應讓華盛頓的計劃落了空。日本外務省的回應很直接:“憲法與國會說了算。”澳大利亞國防部則更干脆:“等政府換屆再議。”沒有客套的外交辭令,兩個美國傳統盟友用最直白的方式表明態度——這件事,他們不想摻和。
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康羅伊13日表示,澳大利亞不會提前派遣軍隊參與任何沖突。康羅伊在接受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采訪時表示,主權是優先考量,“我們不討論假設”。他強調:“是否派出澳大利亞軍隊參戰,只能由當時的政府作出決定,而非提前作出。”
要理解日澳為何拒絕,得先看他們各自的“賬本”。對日本來說,中美市場哪個都得罪不起。若美國加征25%關稅,豐田、本田等車企在美利潤最多降一成半;可要是中國反制,他們在華三家合資廠直接停擺,利潤蒸發四成。兩邊一權衡,東京的沉默不是軟弱,是算清了利弊。
澳大利亞的情況更現實。美國關稅大棒打下來,澳農民頂多罵兩句;可中國市場要是關門,珀斯礦區立刻停工,澳元匯率當場跳水。更讓華盛頓尷尬的是,它自己都沒法給盟友“兜底”。五角大樓副防長科爾比在國會書面證詞里寫得明白:“保衛中國臺灣地區并非美國生死攸關利益。”盟友被要求“沖鋒”,華盛頓卻先把底牌扣住。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還試過打“歷史牌”。白宮國安會整理了《舊金山和約》、《澳新美同盟條約》,試圖證明“日澳欠美國人情”。可這招根本不管用——澳洲國立大學教授懷特在《澳大利亞人報》撰文直言:“舊條約沒寫要為臺海流血。”文章閱讀量當天破百萬,最高贊評論是“讓條約進博物館吧”。歷史文件敵不過現實利益,美國的“道德綁架”徹底失效。
美國這套“軍事綁架術”之所以失靈,背后是三個扎心的現實。第一,軍力威懾大不如前。美軍航母在臺海的威懾力今非昔比。澳大利亞防長私下抱怨:“中國海軍監控軍演已成常態。”這種“習以為常”,本身就是威懾平衡逆轉的信號。
第二,經濟依賴反向生效。特朗普對華加稅曾讓澳大利亞吃盡苦頭。如今的澳大利亞,是真的不想得罪中國!
第三,盟友的自主意識醒了。日本突然取消美日軍售會議,澳大利亞公開拒絕“預先承諾”,這些舉動撕開了美國盟友體系的裂縫。用澳洲學者的話說:“當美軍F-35的完好率跌破50%,而中國六代機已首飛兩款時,沒人愿為過期霸權買單。”這場鬧劇還揭開了美國的真實面目。這種赤裸裸的利用關系,讓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的幻夢碎了一地。
特朗普(資料圖)
我們的政策很清晰,就是繼續以最大誠意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我們的底線也很清楚,那就是絕不允許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臺灣島內誰想搞“臺獨”,必將遭到歷史的清算。國際上誰要縱容支持“臺獨”,必將引火燒身、自食苦果。
當科爾比還在用冷戰思維導戲時,亞太國家早已用行動投票,東南亞多國明確拒絕選邊站。軍事霸權堆砌的“伙伴”虛影,終將隨著美國軍事霸權的衰退而徹底消散。
現在的關鍵是,美國若繼續抱著“盟友必須聽我指揮”的舊思維,類似的“臺海劇本”只會一次次碰壁。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會為了別人的霸權,賭上自己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