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局勢在繼續,九三閱兵還未開始,然美俄的外交棋局卻是已經開上演了。
7月20日佩斯科夫坦言,普京確定9月訪華出席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而如果特朗普“碰巧”也在北京,美俄領導人“可以見一面”。
顯然,佩斯科夫話并非說滿,畢竟特朗普要9月來華嗎?
簡單來說,這個“碰巧”用得巧妙,既不卑微又拋出了橄欖枝。此時距離特朗普對俄羅斯發出的“50天停火通牒”僅過去一周,而倒計時的終點,恰好指向9月初北京閱兵式前后。時間點的精準吻合。
而普京的行程板上釘釘。克里姆林宮6月就公布了“普京四日游”的出訪安排,9月3日閱兵日恰是訪華行程最后一天。俄方正緊鑼密鼓籌備,而這場訪問被定位為“中俄下半年高層交往的重中之重”。
特朗普的態度卻籠罩在迷霧中。當記者追問美國領導人動向時,佩斯科夫一句“沒聽說特朗普有訪華計劃”,輕描淡寫地將球踢回美國。
而特朗普7月22日會見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時,突然拋出一句“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訪問中國”,留下巨大想象空間。
另一邊美俄關系此刻正走在鋼絲上。特朗普年初還對普京贊不絕口,甚至痛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該閉嘴”,然而轉眼到7月,他突然痛罵俄羅斯行動“瘋了”,并宣布對俄加征100%關稅。
戲劇性的是,普京對特朗普的暴怒毫無反應,反而通過心腹釋放和談信號。
實際上,國際媒體早已嗅到不尋常氣息。英國《泰晤士報》近日爆料,稱中美俄三邊峰會正在醞釀;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則強調“普特會終將舉行”。當記者向佩斯科夫求證三方會晤可能性時,他滴水不漏地回應:“對此一無所知”。
顯然,這場潛在的外交大戲,舞臺已在北京搭好。只差一位關鍵主角登場。
當然這關鍵便在于,特朗普到底來不來?
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7月17日透露,已邀請“一些美方人士”參加閱兵。雖未點名特朗普,但白宮內部已為可能的訪華行程進入“戰備狀態”。
而這場閱兵實際也暗含不小信息,邀請飛虎隊后代,喚醒二戰同盟記憶,便可削弱美國對華圍堵正當性。
另外若馬斯克、庫克等商界領袖出席,可對沖“脫鉤斷鏈”沖擊,此外中俄“背靠背”關系因普京出席強化,美國若是缺席將凸顯孤立。
況且特朗普不止一次表示希望訪華,不過今年特朗普在臺海議題的態度,自然是令人直覺美國對華關系上,并非有誠意。
如果在9月,特朗普真的去到北京,中美俄三家齊聚北京的畫面自然是稱得上“歷史罕見”,然而此刻,無論是特朗普團隊還是白宮,對“北京閱兵之行”均保持著意味深長沉默。沒人能猜透,特朗普,會做出怎樣的決定。
所以此時佩斯科夫將美俄會談的地緣深意,其中一個選項定在北京,便絕非偶然。
既不顯露俄羅斯的卑微,同時向美方遞出橄欖枝的落落大方。
所以無論是普京團隊在特殊時空拋出的“北京之約”,還是特朗普那張懸而未決的觀禮臺請柬,這問題的核心并非僅僅在于普京和特朗普能否握手言歡。
而是一場尋找“三贏”默契的艱難探索:俄羅斯渴望在壓力中找到外交突破口,美國內部的務實力量尋求可控對話,而中國主場外交的磁石效應,正把世界推向一個多極合作的新模式。
所以佩斯科夫在北京埋下的伏筆,正是這盤大國棋局中一次充滿智慧的試探,美、俄、中這盤大棋,任何一方單獨破局都會陷入僵持。
只是相較于與莫斯科的急切、華盛頓的糾結相比,中方很冷靜。邀請普京是朋友間的約定,也是戰略默契,而對特朗普,中方保持開放姿態卻不強求。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7月22日再次強調:“美方應同中方一道落實兩國元首共識,通過對話推動中美關系穩定發展。”冷靜的背后,實際是對自身戰略定力的自信。
中美俄同為二戰戰勝國,北京紀念活動是天然的多邊舞臺。另外當西方威脅制裁俄羅斯貿易伙伴時,中國明確反對“長臂管轄”。且在分裂的世界中,中國是少數能同時邀請美俄的東道主,這種能力本身就是戰略資源。
至于北京三方會晤能否成真,美俄關系會否破冰,只得說,得看美俄怎么選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