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趕了個晚集,看完了《F1:狂飆飛車》。
62歲的皮特,還是這么“能打”。
無獨有偶,《碟中諜8》里63歲的湯姆克魯斯,還在親自扒飛機。
好像國產影視劇里,很少出現這類西方語境“荷爾蒙十足”的主角。
也就是指,某人的性格張揚外放,外形充滿原始的性張力。
國產片的大部分主角,要么身材纖細,像難民;
要么文氣太重,像書生;
要么過于偉光正,像政委;
要么陰濕狠毒,像反派。
要么油膩,像人形羊尾油。
首先,電影產業屬文化產業,電影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產品。
什么樣的文化,就會催生什么樣的電影。
而電影的題材、類型和氣質,又決定了主角的人設。
中國傳統文化受儒家思想影響,強調含蓄內斂、克制中庸。
情感表達也比較委婉、細膩,不像西方人那么直白、外放。
“發乎情,止乎禮?!?/strong>
對情感和欲望的表達,也更注重精神層面的連接,和道德規范的約束。
而非純粹的肉體吸引,和原始沖動。
大家不妨回憶一下,小學初中的課文里。
是不是很少出現個性鮮明,行為生猛的主角?
再聯系一下現實。
公交地鐵里,有人親個嘴,都會被指指點點。
甚至偷拍發到網上譴責,媒體跟風批評。
而西方人關在同一個電梯里,看對眼了都有可能親密接觸。
這種審美偏好,深刻影響到了藝術創作。
歐美外放的文化,催生了超英片,和其他宣揚個人英雄主義的類型片。
要求男演員高大陽光,力大無窮,無時無刻不在釋放著荷爾蒙。
比如亨利·卡維爾,本·阿弗萊克,甚至道恩·強森都是其中的典型。
相應的,中華傳統文化孕育出了仙俠。
凡人之間才會拳拳到肉的互毆,仙俠只需要手捏法訣,操控法寶就足夠了。
一場大戰過后,依舊仙氣飄飄。
正所謂頭可斷,發型不能亂。
現如今,仙俠類影視劇中最吃香的仙俠古偶,是流量鮮肉的必爭之地。
流量明星和偶像文化,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著重要地位。
偶像明星的形象,通常被公司嚴格管理。
在這個影視劇里青樓出身的女主,都被要求“雙潔”的輿論環境里。
盡管私生活未必干凈,但是在形象上,偶像明星都強調“青春”、“陽光”、“干凈”、“正能量”。
刻意避免過于成熟、性感的形象,以維護其在粉絲心中的“純潔”人設。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角色的塑造空間。
另一方面,也和我國的審查制度有關。
眾所周知,由于我國一直沒有推行“電影分級制度”。
所以對涉及色情、暴力、血腥和不良價值觀等內容,都有著嚴格的限制。
有些過于直白、帶有強烈性暗示的表演、鏡頭或角色,都很容易被卡審核。
*網大《狂蟒之災》
電影除了藝術作品之外,也是重要的文化宣傳陣地。
被賦予了傳遞積極、健康、向上的價值觀的使命。
過度強調“荷爾蒙”這種原始的性吸引力,有偏離主流價值導向的風險。
這就導致很多創作者,只能選擇在構思之初,就進行自我閹割審查。
避免觸碰敏感地帶,角色塑造上自然會趨向于更“安全”、更符合規范的模式。
“缺少荷爾蒙”,也是市場決定的。
中國電影缺少分級制度,意味著觀眾年齡層跨度極大。
任何一部上映的影片,都需要兼顧不同年齡、不同背景觀眾的接受度,才能獲得更高的票房。
所以很多商業大片,都傾向于強調親情、友情、愛國情懷、勵志奮斗,這類普世情感。
具有強烈的性吸引力的角色,注定不會出現在這類作品中。
即便出現了,也只會擔任丑角。
相比于歐美的個人英雄主義,國產片更熱衷于講述小人物的人生。
相比于刻畫個人情感,國產片更強調角色在家庭和社會中的位置。
這就是為什么賈冰、雷佳音,這些諧星的出鏡率越來越高。
市場上缺乏專門為展現強烈原始性魅力,而設計的角色類型。
演員就沒有機會,嘗試和磨練這種特定風格的表演。
更不會通過健身等方式,增加自己的男性魅力。
那么中國電影,有魅力四射、充滿吸引力的主角嗎?
當然有!
只是這種魅力的表達方式,更符合文化和審查背景:
國產片的性感,是含蓄的性感:
呃,放錯了,是這一張:
更側重眼神、氣質和氛圍的營造,是“撩人于無形”的含蓄之美。
在魅力方面,中國人更強調角色的智慧、力量感、獨特氣質。
以及人格魅力,帶來的吸引力。
比如梁朝偉飾演的一切角色。
他沒有高大健壯的身材,也沒有外放的性張力。
但你很難否認,梁朝偉是華語電影最性感的男人之一。
即使在一些警匪動作片、災難片或者主旋律戰爭片里。
我們看到了更有原始力量感,野性魅力的硬漢。
這些角色,通常也都會和責任感、忠誠等品質結合。
就算有感情戲,也大多會和一些“正向價值”緊密關聯。
而不會赤裸裸地表達情欲。
比如張涵予,他應該是公認的銀幕硬漢了。
從《集結號》到《中國機長》,他出演的影片以主旋律為主。
想象一下,讓張涵予演《五十度灰》……
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再比如吳京主演的兩部《戰狼》。
這應該是近十年來,最像歐美英雄主義電影的國產片。
冷鋒和龍小云的愛情貫穿始終,卻更像是革命友誼。
至于吳京的荷爾蒙……我不敢評價,怕他給我一杵炮。
其實這種“荷爾蒙流失”的現象,不僅僅存在于內娛。
如今的歐美影視圈,能叫得上名字的硬漢,也還是那幾個“老登”。
*你敢信這是63歲的湯姆·克魯斯?
而新生代演員,尤其是男演員,也在走纖細少年的路子。
比如“甜茶”提莫西·查拉梅,“荷蘭弟”湯姆·赫蘭德。
憑借《貓王》和《沙丘2》大火的奧斯汀?巴特勒,被粉絲稱為“搖滾與科幻的雙重荷爾蒙載體”。
但是和前輩們一比,高下立判。
隨著觀眾的年輕化,審美的國際化,創作環境發生了“微妙變化”。
我們也開始看到一些,嘗試突破傳統框架、展現更直接的魅力的角色和表演。
比如烏爾善的《封神》訓練營,帶出來的幾個男演員,都是走陽剛路線。
雖然個別演員,私生活有些過于“精彩”。
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們為內娛注入了一絲“陽氣”。
近年來,中國影視劇的男性角色,變得更加多元化。
除了傳統的硬漢、書生。
甚至帶點陰柔美的“陰濕”形象,也開始大行其道。
#內娛回南天的話題里,陰郁纖細的男演員,扮演著人生悲慘內心陰暗的主角。
*沒得噴,這是真·陰濕男鬼
讓本就陰氣森森的內娛,變得更像陰曹地府了。
我是不太明白,“陰濕男鬼”是個好詞兒嗎?
審美不分優劣好壞,只是在反映著一個時代的風向。
但是我個人認為,積極正向的形象,永遠值得提倡。
而很多演員,內卷錯了方向。
身材越卷越纖細,臉越磨越小,和女演員站一起甚至能小一圈!
為了維持病態的體型,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
節食、打藥、做手術……
一個個瘦得像細腳伶仃的圓規,拍打戲做不完一個完整的動作。
抱不動同樣纖細的女演員,回頭還要埋怨人家太重。
我們在呼喚國產片“荷爾蒙”的同時,也是在嘗試糾正內娛畸形的審美走向。
男星以“孱弱”為美,女星以“幼瘦”為榮,這并不值得提倡。
今天就說到這里,咱們明天見!
拜了個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