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文脈守望——張伯駒潘素藝術文獻研究暨書法作品巡展·重慶站”在重慶美術館開幕。
久負盛名的西晉名家法帖《平復帖》、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上陽臺帖》等“國寶”,都經他之手捐獻給了國家;故宮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等多家文博機構的重要收藏也都來自于他……
他,名叫張伯駒。時隔80多年,這位充滿才情的著名書畫家、收藏家以特別的方式回到了曾經“戰斗”過的重慶——7月23日上午,2025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文脈守望——張伯駒潘素藝術文獻研究暨書法作品巡展·重慶站”在重慶美術館拉開帷幕。
展覽現場
據介紹,本次展覽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周口師范學院主辦。在“文脈守望”的主題下,張伯駒先生和夫人潘素的書法珍品,兩人合作的墨跡,以及當代書法名家以先生詩詞為內容創作的書法作品匯聚一堂,為山城市民送上一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盛宴。
展覽現場
“張伯駒先生曾于抗戰期間輾轉至渝,眾多文化界同仁匯聚一堂,切磋交流留下翰墨因緣,共同為守護中華文化根脈貢獻智慧。”在展覽開幕式上,重慶市文聯副主席、重慶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漆鋼致辭表示,本次巡展正是要在重慶這片浸潤著歷史記憶的土地上,讓更多人感受到書畫藝術跨越時空的力量。
張伯駒《調寄·浣溪沙》 68cm×43.5cm 紙本行書 1981年
重慶美術館的工作人員介紹,“本次展覽展出的作品主要包括了張伯駒先生的書法作品29件、繪畫作品7件,潘素先生的繪畫作品11件,當代書法名家書寫的張伯駒詩詞作品91件,另外還有張伯駒的相關文獻資料30件等。”
張伯駒《蘭惠圖》37cm×29.5cm 紙本設色
步入展廳,上游新聞記者看到,現場既有張伯駒用獨創的書體“鳥羽體”創作的作品《調寄·浣溪沙》,也有他在半個多世紀前創作的行書作品《中國共產黨建黨四十周年大慶》,還有他用“鳥羽體”寫下題記的《蘭惠圖》等。
潘素《溪山晚靄》 99cm×43cm 紙本設色
張伯駒夫人潘素創作的扇面作品《青山深處有人家》、國畫《溪山晚靄》《松峰疊云》等也都可以在現場看到。
“重慶,是姥爺守護文脈征程中一個重要而溫暖的驛站,也為他后來的文化事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力量。”在開幕式上,張伯駒先生的外孫女樓朋竹女士表示,姥爺張伯駒一生為守護華夏文脈傾盡了心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為了保護珍貴文物,姥爺不顧個人安危,帶著部分文物輾轉多地來到重慶。在這座英雄的城市里,姥爺感受到了重慶人民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文化傳承的熱忱,他與許多志同道合的文化人士交流探討,共同為守護中華文脈出謀劃策。”
潘素《松峰疊云》 80cm×46cm 紙本設色 1988年
樓朋竹還特別回憶到,自己幼年時,常見到姥爺在案頭臨摹《平復帖》,“他筆下的線條如行云流水,卻又不失金石氣韻。他常與姥姥潘素在書房‘平復堂’里,以筆墨紙硯為伴,用藝術對話古今。如今,我投身于文物修復的工作中,姥爺張伯駒的精神時刻激勵著我。”
樓朋竹表示,本次展覽中的每一件作品,無論是姥爺張伯駒獨創的鳥羽體書法,還是姥姥潘素的青綠山水,抑或當代名家以張伯駒詩詞創作的墨寶,“在訴說著一個真理,中華文化的根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守護”。
據介紹,本次展覽將一直持續到7月28日。有興趣的市民和游客,可以前往重慶美術館2-5號展廳免費參觀。
上游新聞記者 裘晉奕 實習生 張凱盈 重慶美術館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