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能源產業協會(中非)合作委員會揭牌成立 湘非新能源合作開啟新篇章
作者:陽光
本網長沙訊2025年7月23日下午,中非經貿合作交流區三樓高朋滿座,湖南省新能源產業協會(中非)合作委員會授牌儀式及"企業出海、共贏未來"主題交流會在此隆重舉行。活動由中非經貿博覽會常設展館津巴布韋國家館、幾內亞國家館聯合主辦,吸引了60余位中非政商界代表、專家學者及企業家參與。會上,湖南省新能源產業協會與津巴布韋國家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標志著湖南新能源產業對非合作邁入體系化、平臺化新階段。
協會黨組書記付志國致辭
協會黨組書記付志國與津巴布韋國家館館長胡佐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新能源技術、金融支持、人才培養等領域展開全面合作,助力非洲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簽約儀式
破題非洲缺電困境 湖南新能源企業組團出海
當前,津巴布韋全國電氣化率不足50%,電力短缺嚴重制約當地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為破解這一難題,湖南省新能源產業協會將組織國眾新能源、中資閩湘新能源等企業,在津巴布韋建設首個“風光儲一體化”示范項目。該項目涵蓋智能光伏電站、儲能系統集群及配套電力工程,旨在打造完整的清潔能源解決方案,提升當地電力供應能力。
湖南省新能源產業協會黨組書記付志國在揭牌儀式上表示,“非洲擁有豐富的太陽能和風能資源,但受限于技術和資金,新能源開發仍處于起步階段。此次合作不僅是設備出口,更是從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到后期維護的全產業鏈輸出,幫助非洲國家建立可持續的能源體系。”
三位一體合作模式 打造中非新能源生態圈
作為湖南省商務廳重點指導的合作平臺,(中非)合作委員會未來將聚焦三大核心領域,構建技術、金融、人才三位一體的合作生態圈。
技術賦能:本土化適配非洲市場
針對非洲特殊的氣候條件和電網基礎設施,合作委員會將推動中國企業研發適應當地需求的新能源設備,并協助制定行業認證標準。“中國技術必須‘非洲化’,才能實現長期穩定運行。”協會技術專家指出,未來將聯合非洲科研機構,共同優化光伏組件、儲能電池等設備的耐高溫、防沙塵性能,確保項目高效落地。
會場一角
金融護航:設立專項投資基金
為降低企業投資風險,合作委員會將聯合中國進出口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設立中非新能源雙向投資基金,為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同時,引入海外投保險機制,保障企業在非經營的穩定性。“金融支持是項目落地的關鍵,我們將通過多元化渠道破解資金瓶頸。”湖南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強調。
人才造血:培養本土技術力量
人才短缺是非洲新能源發展的另一大挑戰。合作委員會計劃與湖南大學中非研究中心、津巴布韋當地高校合作,開展新能源技術培訓,并推動設立“非洲新能源本科教育計劃”,為非洲培養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本土人才成長起來,產業才能真正扎根。”
湖南新能源“出海”成果顯著 聯合國高度關注
湖南新能源企業早在多年前就已布局非洲市場。據統計,截至目前,湖南企業在非洲總投資額達17億美元,覆蓋20余個國家,共建光伏裝機量超900兆瓦。其中,南非、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國的光伏電站項目已投入運營,有效緩解了當地用電緊張問題。
這一系列成果也引起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關注。聯合國官員在近期報告中指出,中國新能源企業在非洲的實踐為全球綠色能源合作提供了范本,“尤其是‘風光儲一體化’模式,兼顧了經濟性與可持續性,值得推廣。”
部分參會代表合影
從湘江到維多利亞瀑布 共繪綠色發展新圖景
“這不是簡單的產品出口,而是先進產業模式的整體輸出。”湖南將把新能源合作納入中非共建“一帶一路”重點項目,未來三年內推動更多綜合性園區落地非洲,涵蓋裝備制造、技術培訓、運維服務等全鏈條。
湘江水奔流不息,維多利亞瀑布壯闊澎湃。盡管相隔萬里,但新能源合作的橋梁已悄然架起。隨著湖南省新能源產業協會(中非)合作委員會的成立,中非能源合作正從單一項目向系統化、規模化邁進,不僅為非洲帶來光明與動力,更向世界傳遞了互利共贏的發展新敘事。(圖/李順蘋 文/陽光)
初審:劉云
責編:王文杰 李順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