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焦作日報
2025年7月24日《焦作日報》T08版
愜意修武
山水含蘊萬物生
從《焦點訪談》專題報道的“一景激活百業興”,到央視10余次聚焦的文旅亮點;從“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特色品牌百強縣”“中國康養可持續發展百強縣”到“全國縣域文旅融合綜合競爭力百強榜”,修武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產業支撐、業態融合、品牌塑造,全域建設大景區,全面塑造大品牌,全鏈促進大融合,全力狠抓大項目,一幅“山水含韻、文化鑄魂、產業繁榮”的全域文旅畫卷正精彩鋪展。2025年上半年,全縣接待游客826.4萬人次,同比增長8.72%,再創歷史新高;旅游從業人數達3.9萬人,占社會從業人數的32.5%,旅游業對GDP的貢獻率達21.2%。
新的時代,勤勞樸實、勇于創新的修武文旅人,正在這里書寫著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前所未有的新傳奇——
愜意修武。
項目提速,夯實文旅發展根基
項目是產業發展的生命線,修武縣堅持“項目為王”理念,以“建成一批、推進一批、謀劃一批”的梯次思路,推動文旅項目落地見效,為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已建成項目成效顯著。青龍峽滑道、峰林峽天然浴場、減速版蹦極等項目投用后迅速成為市場熱點,廣受游客青睞;云臺山景區更新50輛新能源觀光巴士,以綠色出行踐行生態發展理念,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同頻共振。
峰林峽。
在建項目穩步推進。總投資23.52億元的陪嫁妝游客服務中心、云上宿集等8個項目加速建設,其中陪嫁妝游客服務中心建成后,將成為綜合性服務樞紐,大幅提升景區接待能力。
謀劃項目儲備充足。聚焦“親山”“樂水”“微度假”三大方向,謀劃實施云臺·長賦演藝綜合體、一斗水整村開發等16個重點項目。獼猴谷心跳樂園等“親山”項目,將為游客帶來全新山地體驗;峰林峽月牙灣主題樂園,將極大豐富“樂水”體驗。
產業梯隊逐步成型。通過舉辦長三角文旅企業推介會,吸引20余家頭部企業考察洽談,謀劃儲備文旅項目34個,“雁陣式”產業集群初具雛形,為文旅產業持續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峰林峽天然浴場。
品牌煥彩,提升文旅輻射能級
修武縣以品牌塑造為核心,通過多元舉措擴大文旅影響力,讓“愜意修武”成為兼具美譽度與吸引力的金字招牌。
岸上小鎮夜景。
云臺山親子戲水節。
核心品牌熱度攀升。云臺山作為龍頭IP,實施“引客入修”行動,推出惠民年卡,策劃“清涼一夏 愜意修武”暑期促消費活動,聯合350家蜜雪冰城門店讓利惠民;落實“三省六市”門票互惠及“百趟專列進云臺”政策,實現“季季有活動、月月有精彩”。云臺山冰雪季、新春喜樂會、漢服花朝節等活動吸引35萬游客體驗非遺中國年,感受四季云臺盛景,“李子柒打卡云臺山”等50個話題登熱搜,10余次獲央視報道,全網曝光量超百億次。
服務品牌口碑過硬。升級“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服務,構建“快進慢游”交通網絡,開通景區直通車覆蓋高鐵站及周邊區域;深化“優服務、提品質、增效能”行動,優化交通導覽、市場安全等服務,整治旅游行業導游亂象、強制消費等民生實事,實現游客滿意度與復游率雙提升,“安心舒心”成為修武旅游的鮮明標簽。
民宿品牌持續叫響。創新實施民宿品質躍升工程,研究制定“以星換惠”政策,對精品民宿實行統一編號、動態監管。云上院子、溪山·山居美學園入選“老家河南”精品線路,“精品民宿圓夢之旅”獲評全國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全省唯一),成為修武文旅的亮麗名片。
文創品牌破圈發展。打造“修武禮物”品牌,通過全縣首屆文創設計大賽吸引百余名設計師參與,推出絞胎手握杯、旅行蓋章本等20余款新品;懷連翹茶伴手禮、宋代銅鏡掛件等40余款文創產品成功入市,山藥咖啡、菊花酥等近20種農特產品完成文旅轉化。金谷軒絞胎瓷《碩果》《孔雀壺》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并獲央視報道,實現“小特產”向“大產業”跨越。
融合增效,釋放全域經濟動能
修武縣打破產業邊界,推動“旅游+”深度融合,讓文旅產業成為激活全域發展的“金鑰匙”。
“行走是吾鄉”自行車公開賽。
“旅游+農業”激活鄉村價值。推動非遺資源產業化升級,絞胎瓷技藝孵化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松花蛋制作技藝賦能農創發展,培育工坊2家,優化升級5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研發冰菊酥、連翹茶等百余種農特旅商品,實現“田園變游園、特產變名產”。
“旅游+體育”打造運動勝地。云臺山獲評“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成功舉辦云臺山九九登高挑戰賽、“中原舞蹁躚”河南省廣場舞大賽、河南省自行車公開賽暨“豫健山水”自行車騎游大賽等多個體育旅游賽事活動,讓山水資源成為體育競技的天然賽場,吸引數萬名愛好者參與體驗。
天空之戀·玻璃挑臺。
“旅游+醫養”培育新興業態。深化“以藥促養、以旅帶醫”模式,謀劃實施云臺山醫養民宿等項目,讓生態優勢轉化為康養資源,推動康養品牌落地生根,修武縣榮獲“中國康養可持續發展百強縣”稱號。
文化鑄魂,彰顯文旅深厚底蘊
修武縣深挖文化底蘊,通過保護傳承、創新發展,讓文化成為文旅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文物保護扎實推進。高質量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實施漢獻帝禪陵環境整治、當陽峪窯爐遺址搶修等工程,守護歷史根脈。漢獻帝禪陵入選“河南省三國文化主題旅游線路”,當陽峪窯址成為非遺活化利用典范。
非遺傳承活力迸發。持續完善國家、省、市、縣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建立非遺數據庫,新增非遺傳承人30名。推動非遺傳承人、旅游從業者雙向培訓、合作互動,大力開展“非遺進校園、進景區、進鄉村”活動百余場。當陽峪絞胎瓷成功創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獲評省級非遺助力鄉村振興案例,實現從“活起來”到“潮起來”的跨越。
非遺文化進景區。
文化惠民深入人心。開展“中原文化大舞臺”“舞臺藝術送基層”“四季村晚”“樂活夏日”等活動1000余場,惠及群眾16萬人次;開設“百姓美育學堂”等公益課程,創作《入戶調查》《移風易俗煥新顏》等11個原創節目,舉辦“疊彩云鄉”松花蛋文化體驗、華服禮儀研學、“跟著非遺游修武”等特色活動40余場。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揮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基層文化驛站等平臺作用,講好修武故事、傳播修武聲音,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直達景區,群眾文化獲得感顯著提升。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百家巖寺塔。
這里,一條滑道激活青龍峽的流量密碼,一杯山藥咖啡沉淀農旅融合的巧思,一場登高賽讓綠水青山化作運動殿堂;這里,非遺傳承人捏塑的不僅是瓷土,更是鄉村產業的筋骨,民宿星火點燃的不只是夜色,更是千萬家庭的生計曙光。當“愜意修武”成為穿越千年的新回響,我們看見:一座城的產業變革,終將以文化的厚度重新定義山河的高度。
山水含蘊,萬物生輝——這,便是新時代文旅融合大跨步發展修武的最佳注腳。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麗娜 劉正文 通訊員 劉輝 報道
(本文照片均由修武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提供)
部分內容和圖片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原創文章版權屬《焦作日報》(微信號: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
版權所有:焦作日報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41120180013
總值班:馬秀清 統 籌:王 鵬 梁易凝
責 編:王建新 審 核:趙曉曉
編 輯:苗佼菲 校 對:薛 瑩
本報全媒體常年法律顧問:律師呂曉燕 律師朱建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