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距離五角大樓公開逼問日本“是否出兵協防臺灣”僅過去一周,日本經濟產業省官員向在臺日企代表下達通告:“若臺海爆發沖突,政府無法協助撤離員工,企業需自謀生路。”據英國《金融時報》披露,日本政府三年來持續以非正式渠道向在臺日企傳遞類似警告,但此次似乎首次以系統性通告的形式,來亮明日方針對臺海沖突的立場和態度。
而這一舉措的導火索,直指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7月11日,科爾比在美日澳三方會談中強硬要求兩國承諾“臺海沖突中的軍事角色”,甚至將澳大利亞核潛艇協議(AUKUS)與對臺承諾捆綁。日本政府的通告迅速轉化為商業行動。2024年,日企對臺投資驟降27%至4.52億美元,僅為2022年峰值的四分之一;兩家知名日企更于7月突然從臺灣百貨業撤資,引發島內輿論驚呼“用腳投票”。一位參與撤離計劃的日企高管坦言:“沒有美軍或自衛隊的保障,臺灣的投資風險已遠超收益。”
日本此次的通告如同多米諾骨牌,觸發連鎖反應。首先作為臺灣第三大外資來源,日企撤資加劇外資信心崩塌。國臺辦直言,民進黨“倚外謀獨”正將臺灣推向“兵兇戰危”之境。另外,美國同盟體系松動,澳大利亞以“不討論假設”回絕科爾比,日本則用撤資行動表態,折射美國“責任外包”策略的破產。而石破茂拒絕防務開支要價、低調通告企業自救,顯示日本正從“美國附庸”轉向“避險玩家”。
耐人尋味的是,日本企業早已秘密演練多年。自2022年起,三菱、豐田等巨頭每年聯合進行“員工撤離推演”,模擬中國大陸封鎖臺島時的應急方案。日本官員以“私人身份”參與指導,但明確劃清紅線:演習嚴禁出現自衛隊或軍艦介入的設定。這種“官民合謀卻不敢署名”的荒誕,暴露了日本在臺海問題上的深層矛盾——既需迎合美國“印太戰略”,又恐懼與中國徹底決裂。日本的矛盾姿態,本質是中美夾縫中的生存智慧。盡管政客高喊“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但實際行動卻揭穿虛實。
首先,日本官員向企業強調,憲法規定自衛隊海外行動需“東道國政府批準”,而“臺灣無被承認的政府”,巧妙利用法律真空推卸責任。其次,日本半導體材料占臺灣進口量的35%,若臺海沖突引發大陸制裁,東京電子、信越化學等巨頭將遭滅頂之災。這與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的表態遙相呼應:“我們反對單邊改變現狀”,拒絕為美國火中取栗。
更深層的是美日信任裂痕。科爾比要求日本將防務開支增至GDP的5%,逼得首相石破茂公開呼吁“減少對美依賴”,甚至取消美日部長級會晤。美國智庫學者扎克·庫珀一針見血:“特朗普自己都不敢承諾保臺,卻逼盟友簽‘投名狀’,簡直荒謬!”當科爾比在華盛頓鼓吹“炸毀臺積電以阻統一”時,東京的選擇已昭然若揭:拒絕為美國幻想的“臺海戰爭”買單。這份給企業的通告,實則是日本對美的變相答復——戰略模糊不是無能,而是清醒。
而真正的輸家早已浮現。臺灣地區外資撤離的警報聲中,民進黨當局仍執迷于8月給賴清德“竄美”鋪路,甚至計劃采購客機換取支持。殊不知,連美國都在權衡代價:特朗普被曝可能叫停賴清德行程,以防影響中美談判。當博弈者紛紛自保,獨留臺灣在“倚美”迷夢中走向孤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