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領導人賴清德即將在8月展開一場精心策劃的“外交之旅”。
表面上是訪問巴拉圭、危地馬拉和伯利茲,實際卻把行程繞向美國紐約與達拉斯。這場“過境”戲碼,成了攪動東亞地緣政治漩渦的關鍵推手。
賴清德“出訪”的真實意圖已昭然若揭。
在島內,他因救災不力與爭議性言論引發民意強烈反彈,支持率一路下滑。面對如此被動局面,這場“外交秀”成了轉移矛盾焦點的救命稻草。其核心目的有二:對外營造“國際存在感”,試圖將臺灣包裝成“獨立實體”;對內緩解執政壓力,維系“臺獨”敘事。然而,維系與巴拉圭等國的所謂“邦交”,靠的是臺當局每年數千萬美元的“友誼金”。
中國臺灣地區(資料圖)
這種“撒錢外交”的蒼白本質,早已被明眼人看穿。
日本政府的警告來得直接而冷酷。據《金融時報》披露,日本官員私下告知在臺日企:若臺海生變,撤離員工只能依靠企業自身,政府愛莫能助。其邏輯異常清晰——日本“外交上不承認臺灣”,因此戰時中國不可能批準日本自衛隊進入臺灣地區實施撤僑。
更令人警醒的是,知情人士透露,自2022年起,多家大型日企每年都秘密進行“員工撤離演習”,日本官員雖非正式參與,卻默許了這種“私營部門自救”的模式。
日本的實際行動比口頭承諾誠實得多。數據揭露了殘酷現實:2024年日本對臺投資額暴跌27%,僅剩4.52億美元,遠低于2022年的17億美元峰值。約3000家在臺日企中,三分之一涉足關鍵制造業領域。如今,兩家大型日企突然撤資臺灣知名百貨公司,被島內輿論解讀為“用腳投票”。一名日企高管坦言:“缺乏美日安全保障,臺灣作為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正急速下降。”日本政府避險本能壓倒了對“盟友義務”的虛妄承諾。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特朗普政府的處境堪稱進退維谷。一方面,賴清德的“過境”若獲美高調接待,將直接沖擊特朗普精心籌備的訪華行程。近期美方連續解除乙烷、芯片設計軟件、C919發動機及AI芯片的出口限制,甚至在芬太尼問題上轉向“表揚中國”,國務卿魯比奧更主動尋求與王毅會晤——這一系列破冰動作只為換取中美貿易談判與稀土困局的突破口。若因賴清德導致談判崩盤,美國工業界持續面臨的稀土短缺危機(尤其軍工領域)將無解,8月到期的對華關稅炸彈也將引爆。
另一方面,若冷落賴清德甚至禁止其“過境”,等于變相承認“臺獨”牌失效。這會讓島內“統派”聲勢大漲,抽掉美國遏華戰略的一張關鍵底牌。無論選擇“接待”還是“驅逐”,對美國而言都是戰略自殘。而特朗普至今的沉默,恰恰折射出決策層的焦慮與糾結。
東亞格局正經歷一場靜默的重塑。
日本的“自保宣言”撕下了所謂“臺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偽裝,暴露出其戰略利益考量的優先級。而美國的搖擺,則凸顯其霸權工具箱在臺海問題上的日漸乏力——經濟依賴與地緣遏制的矛盾已無法調和。
中國臺灣地區(資料圖)
賴清德精心導演的這場“過境”鬧劇,終將淪為一場毫無意義的獨角戲。
當日本企業默默收拾行囊,當美國在接待名單上猶豫不決,所謂“國際支持”的幻象已然崩塌。真正懸而未決的,是東亞秩序將以何種新范式重構自身——而不自量力的政治投機者,只會成為新秩序誕生時被揚棄的塵埃。歷史從不等待誤判者,它只記錄那些在浪潮中認清現實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