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萍的兒子林瀚銘,這個名字不少球迷其實早在幾年前就見過,爭議最大的點不是他打球多厲害,而是“法國出生“國籍成謎這幾個關鍵詞,輿論場里各種對噴,有人一句“忘本,有人一口“敗光家底,網絡上甚至連“轉移國籍“下跪洋人這種離譜說法都能自說自話地傳開,這里頭的情緒摻雜著民族自尊、體育榮譽,還有點飯圈那味兒,真真假假一鍋燉,鄧亞萍這位“乒乓女皇退役后,享受了職業生涯的掌聲,卻沒想到要在網絡上和網友“點贊回懟,為兒子、為自己護國籍,多少有點魔幻現實感。
問題來了,林瀚銘到底怎么了,他真的是法國人嗎,還是網友“擺爛式造謠,其實這事鄧亞萍早就公開解釋過,自己拿出中國護照,兒子也一樣,現場給大家看內頁,直言“我們一家人,過去是中國人,現在是,以后也永遠都是,但輿論這東西,哪有那么容易停下來,有人信,有人不信,鍵盤俠們一邊繼續“對噴,一邊拿著放大鏡看林瀚銘,連他興趣愛好都要“審一審,畢竟“乒乓球皇后的兒子,大家總覺得應該也是臺上一條龍,臺下更不能掉鏈子。
可現實偏偏很反轉,林瀚銘小時候沒想著去打乒乓球,反而癡迷電競,想當職業選手,這下更炸鍋了,網友直接開噴“連自己兒子都教不好,還談什么世界冠軍,彈幕里一堆“龍生龍鳳生鳳呢,一時間林瀚銘成了球迷和吃瓜群眾的“流量密碼,但鄧亞萍的態度,多少和傳統家長不太一樣,沒有“雞娃,也沒把自己輝煌的乒乓履歷強加給兒子,反而放手讓他去電競俱樂部試訓,去試各種體育項目,甚至在他迷茫的時候耐心引導,鼓勵他重新試試乒乓球,這種“開明家長的操作,放在體育圈里其實挺少見的。
再說回林瀚銘本身,外界盯著他,但其實他能堅持下來也不容易,打電競沒能堅持住,換了幾個體育項目也都沒找到感覺,最后才回到乒乓球這條路,很多人覺得這像是“命中注定,畢竟家里三代都和乒乓球有關,鄧亞萍的父親鄧大松就是河南省隊的老隊員,鄧亞萍剛學走路就在球臺邊練球,這種家庭氛圍,多少帶點“基因鎖死的意思,但球場上能不能打出來,還是得靠自己,林瀚銘一開始靠贏球的快感找到了點自信,輸球又灰心喪氣,好在母親會適時開導,慢慢把他的潛力激發出來,等到14歲那年,他拿下了北京市青少年錦標賽單打冠軍,這下外界的節奏又變了,質疑聲小了不少,但“含金量又成了新議題。
你說巧不巧,林瀚銘的表現還是被一部分網友盯上,說這個冠軍“水分大,比起他父母那種世界級榮譽根本不夠看,直到2022年,鄧亞萍高調宣布,兒子打球9年,拿下了人生第一個全國冠軍,這時候大家才開始認真看待這個孩子,看他有沒有成為“第二個鄧亞萍的可能,當然,也有人冷靜補刀,這只是開始,和奧運金牌、世界冠軍沒法比,但對于一個曾經被網暴、被嘲諷的青少年來說,這已經是一次漂亮的“翻身仗。
說到底,林瀚銘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一場輿論風暴下的拉鋸戰,外界的質疑和鼓勵交織,他本人并沒有“擺爛,而是一步步用成績回應,看他現在身高1米85,比鄧亞萍高出整整30厘米,一家三口的合照里,氣質和諧,狀態積極,這種正能量其實比網上那些鍵盤俠的酸話更有說服力,鄧亞萍夫婦這些年持續做青少年體育推廣、體育公益,林瀚銘也沒有止步于一個冠軍,公開表示欣賞王楚欽,主動學習左手打法、提升技術細節,這種自我驅動和學習欲望,說白了才是競技體育的底層邏輯。
再反觀整個事件,林瀚銘的國籍質疑本質上是輿論場的一種放大鏡現象,公眾對“星二代要求總是更高,尤其是體育領域,大家天然站在“民族榮譽的角度去審視,稍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引發情緒共振,但任何一項運動員的成長,歸根結底都要靠實力說話,靠過程中的堅持和自我突破,林瀚銘用全國冠軍的答卷,給出了自己的回應,也算是給母親長了臉。
展望未來,林瀚銘能否像母親那樣成為乒壇巨星,沒人能打包票,但他已經在輿論圍攻下殺出一條路,用自己的方式“正名,這一點本身就值得點贊,或許有一天,他會在更大的賽場上讓人們記住“林瀚銘這個名字,而不是“鄧亞萍的兒子,這才是一個運動員應有的自我價值感,也是體育精神真正的傳承。
說到底,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賽場上突圍,有人用實力“回懟,有人用成長證明自己,林瀚銘的故事還在繼續,等著他用球拍寫下新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