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 天壇
老話說得好,做生意最怕遇到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這不,太平洋對岸的那位商人總統又開始了他的表演。
短短24小時里,三個亞洲國家接連在他面前低下了頭,簽下了一份份看起來就不太對勁的協議。
最讓人跌破眼鏡的是,那個一向硬氣的島國也軟了。
這位商人總統得意之余,還不忘向東方大國拋出橄欖枝,說是要來串門了。
日本首相石破茂這回算是徹底栽了。
三個月前,這位剛上任的首相還信誓旦旦地說,日本不會被美國當成提款機。
他甚至在公開場合表示,日本有自己的尊嚴,不會輕易向任何國家低頭。
現實卻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
美國那邊先是獅子大開口,要對日本商品征收25%的關稅。
這個數字一出來,整個日本商界都炸了鍋。
要知道,日本對美國的出口額每年高達數千億美元,25%的關稅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將失去競爭力,意味著日本的電子產品將變得昂貴,意味著無數日本企業將面臨破產的風險。
石破茂政府內部也出現了嚴重分歧。
執政聯盟在參議院選舉中遭遇慘敗,支持率一路下滑。
民眾開始質疑他的執政能力,反對黨更是抓住機會,要求他引咎辭職。
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石破茂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
最終的結果是,日本接受了15%的關稅,雖然比最初的25%降低了10個百分點,但代價是什么?550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汽車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農產品市場的讓步,特別是大米這個日本人最敏感的領域也不得不向美國敞開大門。
這筆賬怎么算都是虧的。
15%的關稅看似比25%好了很多,但加上那5500億美元的投資,日本實際付出的代價可能更大。
美國那邊已經在慶祝了,說這筆交易能給美國帶來幾十萬個工作崗位,利潤的90%都會流入美國人的口袋。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這次的華盛頓之行,可以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他原本的算盤打得很精:利用南海問題作為籌碼,換取美國在關稅問題上的特殊待遇。
消息傳來說美國要對菲律賓征收20%的關稅時,馬尼拉的官員們都慌了神。
菲律賓經濟本就不算強勁,主要依靠對外貿易,特別是對美國的出口。
20%的關稅對菲律賓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馬科斯連夜召集幕僚開會,最后決定親自飛往華盛頓。
他帶著一個精心準備的方案:菲律賓愿意在南海問題上更加配合美國,甚至可以考慮給美軍提供更多基地,條件是美國必須在關稅問題上網開一面。
誰知道美國人根本不買賬。
據說在會談中,美方代表明確表示,安全問題是安全問題,貿易問題是貿易問題,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更讓馬科斯難堪的是,美國總統還當面告訴他:"我不介意你們跟中國交好,我們跟中國的關系也不錯。"
這話說得馬科斯臉都綠了。
他原本想通過打"中國牌"來獲得美國的特殊照顧,結果人家根本不接這個茬。
最后的結果是,關稅從20%降到19%,降了區區1個百分點,而菲律賓對美國則要實行零關稅。
這筆買賣怎么看都是菲律賓吃了大虧。
馬科斯回國后如何向民眾解釋這個結果,恐怕是個大難題。
菲律賓媒體已經開始質疑,為什么總統親自出馬,只換來了1%的讓步?
印尼這次簽署的協議,可能是三個國家中最苦澀的。
原本美國威脅要征收32%的關稅,這個數字對印尼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
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但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對美貿易在其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
談判的過程異常艱難。
印尼代表團反復強調本國的困難,希望美方能夠體諒。
最終達成的協議是:美國對印尼征收19%的關稅,印尼對美國實行零關稅。
看起來從32%降到19%是個不小的讓步,但印尼付出的代價卻是巨大的。
50架波音飛機的訂單,這對印尼航空業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
印尼本土航空公司原本就在艱難經營,現在還要背上這么大的采購包袱。
更要命的是,印尼還承諾要大量購買美國的能源和農產品,提供關鍵礦產資源,外加500億美元的各類訂單。
印尼的礦產資源一直是其重要的戰略資產,特別是鎳、鋁土礦等關鍵金屬。
現在為了換取關稅的減免,不得不向美國開放這些資源。
這種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短期內可能緩解了關稅壓力,但長期來看,失去了資源定價權的印尼,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將進一步下降。
縱觀這三個協議的達成過程,美國總統的談判手法如出一轍。
先是拋出一個讓對方無法接受的高關稅,制造恐慌和壓力。
等到對方坐不住了,主動上門求和時,再稍微降低一點要求,營造出"我已經讓步了"的假象。
這種談判方式在商界或許行得通,但用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上,副作用是巨大的。
表面上看,美國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大量的經濟利益,但實際上卻在透支自己的國際信譽。
今天美國可以對盟友下狠手,明天這些盟友還會真心實意地跟隨美國嗎?當美國需要這些國家在國際事務上給予支持時,它們還會毫無保留地站在美國一邊嗎?
更諷刺的是,這些被迫簽署"不平等條約"的國家,它們的經濟如果因此受到重創,最終對美國自己也沒有好處。
一個經濟衰退的盟友,既無法為美國提供市場,也無法在軍事上分擔美國的負擔。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已經發出警告,這種激進的關稅政策將導致美國財政赤字大幅增加,未來10年可能增加超過24萬億人民幣的債務。
這個數字不是開玩笑的,它意味著美國正在用未來為現在的短期利益買單。
就在三個鄰國相繼向美國低頭的時候,美國總統突然話鋒一轉,表示可能會在不久后訪問中國。
這個表態很有意思,它透露出幾個信號。
美國知道,對付中國不能用對付其他國家的那一套。
中國不是菲律賓,不是印尼,也不是日本。
中國有自己的底氣和實力,不會輕易被威脅所動搖。
據說在即將舉行的第三輪中美談判中,美方準備向中國施壓,要求中國停止購買俄羅斯和伊朗的石油。
這個要求本身就很荒謬,憑什么美國可以決定中國跟誰做生意?
中國手里的牌很多。
稀土只是其中之一,還有龐大的市場、完整的產業鏈、不斷增長的科技實力。
更重要的是,中國有自己的發展道路,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臉色。
美國財長已經多次放風,說要跟中國談這談那。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美國現在的處境并不輕松。
國內通脹高企,債務危機隱現,還要面對中國不斷拋售美債的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到底是誰更需要這場談判,答案不言而喻。
中國的策略很明確:以不變應萬變。
不管美國如何施壓,中國都會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合作可以,但必須是平等互利的;談判可以,但不能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
這場24小時內的外交大戲,看似是美國的勝利,實則暴露了其外交政策的短視和霸道。
三個亞洲國家的妥協,換來的不是真正的和平與繁榮,而是更深的隱憂。
倒是中國的淡定從容,讓人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國風范。
國際關系不是做買賣,靠威脅和訛詐得來的"勝利",終究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