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且十】
距離臺灣島內“大罷免”投票還有倒數1天,前“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趙少康為“藍委”掃街時稱,他得到消息,美國對臺灣關稅“就是32%”,依民進黨當局個性,關稅談得好的話早就到處宣傳了,現在就是要刻意拖到7月26日“大罷免”投票后。島內行政機關以及美國在臺協(xié)會(AIT)駐臺北辦事處都出來辟謠,說臺美關稅還在談判中。
民進黨在“蓋牌”嗎?
不過,特朗普這把關稅刀確實是懸在民進黨賴清德頭上的“斯巴達克斯”利劍。它不僅關乎臺灣經濟,更關乎民進黨政權的維系。就眼前來說,它直接關乎到民進黨支持發(fā)動的“大罷免”的成敗。
也就是說,臺美關稅結果如比日韓低,就說明特朗普“重視”臺灣,賴清德可乘機脫掉穿在身上多時的美國“疑賴論”,臺灣經濟也會受益,進而鞏固民進黨賴清德執(zhí)政,也有利于本周六投票的“大罷免”。反之,則美國“疑賴論”再起,很多中間選民周六會走進投票亭投下“反對罷免票”。
但是,特朗普的新關稅8月1日就要正式實施了,臺灣卻說還沒有收到美國關于稅率的那封信,目前兩邊官方都沒有消息,令人費解。雙方公開的談判已進行了三次,談了什么?談的如何?民進黨當局都諱莫如深。本周,負責談判的臺灣地區(qū)行政機關副負責人鄭麗君將再次赴美,是做最后的爭取,還是請求美國在7月26日后再公布結果?面臨民進黨“大惡罷”的藍營懷疑民進黨當局“蓋牌”,不是沒有道理的。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宣布“解放日”全球關稅時,曾對中國臺灣地區(qū)課稅32%,但是后來一同暫緩 視頻截圖
賴清德白“跪”了
為了爭取特朗普對臺灣網開一面,賴清德應該是做足了功課的。特朗普剛就任,賴清德就宣布臺灣今年的防務預算要達到3%,以增加對美軍購,宣示要買美國的天然氣,要買美豬、美牛及更多的美國農產品,宣布臺灣可以對美“零關稅”,被稱“護島神山”的臺積電繼續(xù)在美投資1000億美元。
然而,及至美國對等關稅一開牌,臺灣的稅率并不比日韓低。顏面盡失的賴清德一方面派行政機關副負責人赴美談判,一方面派辦公室秘書長赴美國阿拉斯加州宣布出錢建設阿拉斯加輸氣管,還宣布成立所謂的“主權基金”為購買美債做準備。
賴清德以為自己已經把頭低到膝蓋了,特朗普肯定會放臺灣一馬,然后他就可以宣布“臺美關系堅如磐石,史上最好”,執(zhí)政根基就鞏固了。
但是,賴清德錯估了特朗普。在“美國優(yōu)先”、“美國再度偉大”的旗幟下,美日同盟、美歐關系都被放一邊,一個“偷了美國芯片生意”、要“交保護費”的臺灣怎么可能還有更好的待遇?何況特朗普還沒出牌,就主動“脫褲子”把底牌亮出來的對手,雖然奔過去“親了特朗普的屁股”,但卻沒有給特朗普帶來一絲“極限施壓”的談判快感,必須過招凌遲一下,迫使臺灣進一步獻身,讓美國利益最大化。
所以,臺美關稅談判,從五月份以來就是一路“黑箱”。網傳美國要求新臺幣升值,民進黨當局的經濟部門說沒有,但臺灣民眾看到的就是新臺幣一路升值,成為亞洲最強“亞幣”。網傳美國要求臺灣汽車、農業(yè)零關稅,網傳臺灣中油要投資美國頁巖氣,網傳賴清德“過境”得州時會宣布購買50架波音客機。只是,這一切沒有換來賴清德希望的20%以下的稅率。
但是,不好的征兆卻不斷出現。臺灣前經貿談判代表鄧振中7月22日在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的座談會上坦言,臺灣社會目前對關稅談判的走向感到焦慮。他說,臺灣從一開始就在經貿談判中對美國采取非常配合的態(tài)度,從賴清德到部長都表明希望與美國合作。
“我們不見得認同美國采取的部分措施,但我們理解背后原因”。臺灣“從一開始就愿意配合美國”,臺灣希望美國決策者能認可臺灣的做法,繼續(xù)與臺灣談判,不要用對待其他國家(地區(qū))的方式對待臺灣。
按鄧振中的意思,那就是說,關稅談判以來,臺灣做了那么多跪舔的事,并沒有得到美國的認可,那就更談不上美國要給低稅率的獎勵了。那前三輪談判就是沒有效果了。
無獨有偶,7月22日,臺灣親綠媒體人、有賴清德財經顧問之稱的謝金河就美對臺關稅議題發(fā)表爭議言論,稱“關稅越低、代價越大”,并稱臺灣可能面臨9.5%至35%的稅率,讓人質疑是在為民進黨當局“打預防針”。
近年來,中國臺灣地區(qū)對美國貿易順差激增,增長幅度居美國主要貿易伙伴之首 單位:億美元 臺媒
臺灣經濟經不起特朗普關稅沖擊
臺灣是一個出口型經濟體,在“脫中入北”的主導下,美國已經成為臺灣主要出口市場,美國的關稅當然會對臺灣經濟產生巨大影響。
由臺大前校長管中閔任召集人的“民間版沖擊影響評估”報告,警告臺灣五大主要對美出口產業(yè)首當其沖,包括電子零組件、計算機電子與光學制造、汽車及零件、機械設備與基本金屬業(yè),皆面臨嚴峻挑戰(zhàn)。報告顯示,已有五成企業(yè)表示受到關稅政策影響,其中5%已啟動裁員、23%規(guī)劃或考慮移轉產能,25%則暫停增員計劃。在模擬美國課征20%對等關稅的情境之下,傳統(tǒng)產業(yè)成為首波受創(chuàng)的族群,高達六成以上廠商預估營收縮水超過三成,而即便是電子、資通訊等外銷主力產業(yè),也有超過四成廠商預估營收將明顯下滑,臺灣整體出口結構恐面臨深層沖擊。
管中閔指出,本次受訪的238家廠商當中,88.5%為2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yè),超過半數已經受到關稅直接影響,而在模擬10%的關稅情境之下,近六成企業(yè)認為營收將小幅下降或無明顯變動,但是一旦課征幅度提高至20%,超過半數企業(yè)預估營收將10%至30%,其中更有26%直指恐怕?lián)p失超過三成以上。
管中閔再指,規(guī)模50人以下的小型企業(yè)所受沖擊最劇烈,高達35.8%預測營收將減少30%,這類企業(yè)通常資本薄弱、客戶集中、議價能力有限,一旦遭遇外部貿易壓力,恐怕將難以撐過長期陣痛期。
然而,有媒體警告,特朗普關稅的沖擊絕對不止于臺灣的傳統(tǒng)產業(yè)、中小企業(yè),被譽為“護島神山”的臺積電產業(yè)鏈或許會受到更嚴重的沖擊。
英國巴克萊銀行在最新報告中指出,美國232條款半導體關稅征收最可能在8月中旬之后實施,最遲不超過9月,實際稅率可能采用遞增模式,且影響超出市場預期,預估關稅將對2025下半年至2026年的芯片需求造成重大沖擊。
巴克萊分析師認為可能有兩種稅率模式,第一為遞增式關稅模式:考慮到美國本土晶圓廠建設成本較高,25%的稅率可能不足以推動制造業(yè)回流,政府可能采用階梯式關稅,初期稅率較低,隨時間推移逐步提高,給予產業(yè)調整供應鏈的緩沖期。這一模式已在汽車產業(yè)中得到應用。
第二種為差異化稅率:不同國家可能面臨不同的關稅稅率,類似鋼鐵業(yè)232條款的實施。
巴克萊將232條款視為半導體產業(yè)的重大風險,影響程度可能超出市場預期。
跪,賴清德別無它路
美東時間7月22日晚間,特朗普在“真實社交”(Truth Social)平臺發(fā)文宣布,美國與日本達成一項大規(guī)模協(xié)議,日本將開放貿易汽車、稻米等其他商品,并且向美國支付15%對等關稅,此外日本將對美國進行5500億美元的投資,這項協(xié)議應該可為美國創(chuàng)造數十萬個工作機會。特朗普還提到,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時刻,特別是美國將繼續(xù)與日本保持良好的關系。
這個15%雖然好看,但日本確實是花了大代價的。臺美如果真的還未達成最終協(xié)議,估計特朗普肯定是循著對付日本的方式,迫使臺灣作出重大讓步。臺北一直有人耳語,美國要求臺灣購買20年期美債,要求臺灣開放汽車、農業(yè)市場,美牛、美豬不得標著產地。看來這些還不夠,其他的臺灣能拿的出手也只有臺積電及其產業(yè)鏈了,原來臺積電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遠遠不夠了,把臺積電加速向美國轉移才符合特朗普的胃口,賴清德還能有其他路好走嗎?
沒有,即使有,賴清德也不敢呀。何況,他還眼巴巴的等著“過境”美國呢。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