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劉伯承元帥最缺一個什么?
分管作戰的副司令。
為什么不任命一個,沒有人符合條件嗎?
有,但是沒任命。
此人就是本文的主角,陳賡。
點出主人公容易,但是個中原因和背后風波,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一、陳賡為什么沒當野戰軍副司令
旅長身上光環極多,作為十位開國大將之一,雖說比不上一將,但是除十帥和一將之外,其余真沒有能穩壓旅長一頭的,包括黃大將。
從129師到中原野戰軍,劉鄧首長麾下有不少資歷狂魔。比如副師長徐帥、有大將水平卻未授銜的滕代遠,大將有力競爭者早年紅四方面軍軍長級巨咖王宏坤、薄老、黃麻元老紅四方面代表人之一王樹聲等等。
最具有話題熱度的,自然是陳賡大將。
近年來,因為有些影視劇的烘托,陳賡大將被軍迷朋友們愛稱為“旅長”,此稱號經過日軍認證的極具含金量。這樣一位能戰之將,綜合能力又非常全面,為什么沒有開戰之初就擔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副司令員?
有人說中央要把陳賡兵團作為直接指揮的機動部隊,這只是眾多原因中的一個,而且1945年8月成立4縱之時,似乎中央還沒有這個考慮,要知道,45年8月雙方還有和平談判的空間,并沒有迅速把陳賡縱隊弄到陜北的必要。
筆者以為,這與太岳軍區、太岳縱隊和4縱的獨特地位有關系。
陳賡是晉冀魯豫諸將中最早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
早在抗戰時期,陳賡就開始一并指揮除386旅之外的其他部隊一同作戰,比如薄一波領導的山西青年決死隊第一縱隊。陳賡率386旅開辟太岳軍區時,決死一縱隊正遭受日軍和閻錫山部隊夾擊,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喪良心之事,閻老西沒少干。陳賡統一指揮386旅和決死一縱反擊,指揮的兵力已達到后來主力縱隊的規模。
黎城會議決定整軍擴大主力,129師成立了太岳縱隊,陳賡那時一身兼三個職務:太岳縱隊司令員、兼太岳軍區司令員、兼386旅旅長,麾下兵力包括386旅(4個團兵力)、決死一縱(4個團兵力)、212旅(3個團兵力)。
此地位遍觀八路軍新四軍,可以說絕無僅有。
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和129師都對這支機動兵團寄予厚望,在劉伯承的設計中,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保持下去,晉冀魯豫邊區將繼續擴展出一支強大力量,不亞于115師同時發展出山東和晉察冀兩大根據地的氣象。
陳賡作為太岳的主心骨,其角色與定位越來越清晰,1945年8月,太岳縱隊恢復抗戰時的機動兵團編制,陳賡繼續擔任司令員,既是太岳一方之主將,也是晉冀魯豫野戰軍實力最雄厚之主力縱隊的主將,作用非常重要。
設若照此情況發展,在劉鄧大軍南下之際,陳賡極有可能升任分管作戰的野戰軍副司令員。
但有兩個情況掐斷了這種可能:
第一,陜甘寧邊區遭受嚴重危機,西北我軍很難支撐,必須調兵保衛延安。陳賡所部被定位為戰略兵團,一度接受中央直接指揮,作戰任務也基本對準胡宗南。陳賡自然無法到野戰軍當副司令去了。
第二,太岳軍區和4縱沒有一個合適的人物來頂替陳賡之職。王近山1942年接替陳賡擔任386旅旅長之后,崛起速度很快。6縱成立后,因部隊成分太行軍區的比較多,王近山去擔任6縱副司令員,王宏坤離任后王近山接任。
1、2、3、4、6、7等縱各自都需要一個能撐持門戶獨當一面的大將,舍此再想找一個能力接近陳賡的將領,實在很難。郭天民當時若留在太岳沒走,倒是一個可用之才,只不過時也命也,老郭轉道去晉察冀,失去了中央戰略兵團司令員的上佳之位。
二、中野時期陳賡的地位無人能及
陳賡在解放戰爭時期的任職經歷是,1945年8月開始擔任太岳縱隊、第4縱隊司令員,1947年7月擔任陳謝集團書記(實際相當于兵團司令員),至1949年2月升任二野四兵團司令員,至此不再兼任軍長。
陳謝集團一貫被視作我軍歷史上第一個正規野戰兵團,不管是從專設前委,還是部隊實力,以及擔負的作戰任務來看,都無人可與之比擬。
實際上在1947年7月27日正式組建陳謝集團之前,4縱就屢屢擔當獨當一面的作戰任務。
比如上黨戰役、臨浮戰役等。尤其是臨浮戰役。
嚴格意義上講,臨汾戰役我軍只有一個縱隊參戰戰斗,只能算戰役而不能算戰役,但從這場戰役的發展經過來看,既復雜又艱難,陳賡用一個縱隊加一個地方旅,對付胡宗南的三個旅,從中挖出并吃掉一個旅,實在是非常高明的超越縱隊級別的打法。
臨浮戰役有這么幾個令人矚目的地方。
第一,狠狠打了胡宗南的臉。
胡宗南一直致力于拿下晉南,也就是陳賡的太岳軍區活動的地區。之前派了6個旅的兵力圍攻陳賡,但在聞夏、同蒲等戰役中接連被陳賡縱隊擊敗。胡宗南不信邪,又加派4個旅(整編30師加整1師第1旅)來打陳賡。
胡宗南命人整理過陳賡的資料,編成油印小冊子發給所部軍官,對陳賡如此評價:“陳指揮的長期同日軍作戰,武器比陜北共軍好些,善于奔襲,長于進攻,戰斗力很強,與其接觸必須小心。”
但其各部軍官并沒有完全當回事,臨浮戰役第一旅被全殲后,有的團長被俘后竟然誤以為對面共軍指揮官是徐向前。
這鮮明體現了胡宗南治軍和打仗志大才疏、漫不經心的特點。
臨浮戰役再次狠狠打了胡宗南的臉,其打通晉南、使關中與山西聯成一片的企圖破滅了。
第二,陳賡集團地位的確立。
劉鄧大軍東進之后,晉南基本交給陳賡。設若情況發展如劉伯承之預想,其抗戰時的一些戰略規劃,像115師那樣分別在晉察冀和山東發展出強大根據地,并不是沒有可能,陳賡的能力完全做的到。只不過局勢變化太快,劉鄧陳謝都要南下,陳賡沒有太充足的時間來完成聶榮臻式的大發展。但即使這樣,陳賡超然于其他所有縱隊司令之上,這是無疑的了。
第三,敵我戰斗力真正對比。
胡宗南部隊在旅和團層面倒是不弱。蔣介石對胡宗南很信任,尤其對整編第1師第1旅,給出超規格的待遇。
整1旅的旅長黃正誠是中將,三個團長都是少將,令其他所有部隊都羨慕嫉妒恨。當然我們說,這只是職務軍銜而不是銓敘軍銜。國軍將領軍銜體系之混亂早有人吐槽,不多說,只稍微點一下。
國軍將領的兩套軍銜體系,銓敘軍銜是根據其年齡、服役時間、資歷等自然條件綜合衡量確定的,少將以上人員額定數量很少。職務軍銜是結合實際崗位授予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而突破限制,蔣介石為了安撫將領們會經常性地提高等級。
所以國軍將領的銓敘軍銜一般都比職務軍銜低,有的甚至差別特別大。比如那位“我兵團暢通無阻”的中將司令官廖耀湘,其銓敘軍銜只是上校,而職務軍銜因他擔任兵團司令,就特別高。就像胡宗南這位整編旅長黃正誠,其銓敘軍銜大概也就是上校之類。和杜聿明那種銓敘軍銜與職務軍銜同步的中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這個天下第一旅是全美械,主官高配,士兵待遇比其他部隊也高,論其名氣實力,與第五軍之200師、十八軍之11師、整編74師之整51旅、新1軍之新38師、新6軍之新22師相比,可能略有不如,但比之什么虎頭師(傅系新32師)、趙子龍師(獨立95師)、千里駒師(25師),大概是要強一些的。
但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在陳賡的兩個旅面前,以一敵二,居然被陳賡的兩個旅吃干抹凈一網打盡。
上圖大家觀察一下細節,左右兩側的是我軍保衛干部,各伸出一手頂在黃正誠和戴濤的身后,防止他們有什么動作。
套用旅長那位并不真實存在的部將李云龍的臺詞:“老子打的就是精銳。”
三、4縱中野排第幾
太岳縱隊最初的兵力包括10旅(周希漢)、11旅(李成芳)、13旅(陳康),其中第10旅是386旅改編而來,11旅是原來的決死一縱隊。
1947年7月南下時,陳賡又把太岳24旅要了過來,改稱12旅,旅長劉金軒。該旅也是太岳軍區的骨干主力之一,戰斗力不弱于13旅。4縱遂成為晉冀魯豫野戰軍實力最強大的縱隊。
1947年底,陳賡又把太岳軍區22旅(旅長查玉升)調來,4縱一度擁有5個主力旅,從賬面上看乃是實打實的全軍第一縱隊。不過巔峰很難持久,劉鄧之所以讓陳賡連續不斷抽出太岳老軍區主力,是因陳賡兵團獨力擔當豫西一路,遙為劉鄧大軍之支援,任務比較重。
當陳賡兵團不斷南下之際,沿途需要建立根據地,便把12旅留下,該旅在1948年6月脫離4縱,組建陜南軍區。
大概正因為陳賡帶走兩支主力,剩下的8縱部隊打運城就有些吃力。徐帥為此一度頗不高興,強行把4縱參謀長劉忠扣下,后來此人轉入華北系統,也當上了軍長。
最后再盤點一下軍迷朋友們最感興趣的中野第一縱隊的話題。
3、4、6縱在中野都很有名氣,但6縱屬于后起之秀,與3、4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唯3縱和4縱有的一比。
3縱的特點是,第一底子厚,太行軍區劉帥親自帶出來的精華;第二縱隊司令員陳錫聯個人能極其突出,而且是屬武當派的,潛力極大,武功越練到后期進境越大。因此,若論單個縱隊的作戰特點和戰斗效率,3縱確實有勝過4縱的地方。
4縱的特點是什么呢?
第一,既猛又巧。猛就不用多闡述了,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一下周希漢,這位猛將是陳賡386旅戰斗作風的突出代表。巧指什么呢?還以臨浮戰役為例,在此之前,4縱捉了胡宗南部隊一電臺臺長,包括之前還俘虜了一些報話兵,陳賡通過他們摸透了胡宗南部隊的通訊特點。其他部隊繳獲了敵軍電臺和密碼本之類的,都是往后方一扔或是改制了我們來用。論其效果,都不如陳賡反應快效率高。
陳賡之所以能把胡宗南1旅從另外兩個旅的中間挖出來吃掉,不是粟裕打整74師那樣誘敵深入,而完全靠摸透胡宗南電臺通訊規律,完全把國軍情況摸清楚了,打的是巧仗。陳賡這方面的名聲太大,以致于后來在宛西作戰時,國軍還提前防范之。
除了正規作戰手段,其他任何能用來增加我之戰斗力、削弱敵之戰斗力的手段、資源、條件,不管是光明正大的手段,還是小聰明小伎倆,陳賡都樂意一用,而且往往能出敵不意,小辦法收到大戰果。
第二,作戰帶有戰略性。
陳賡雖然一直兼任4縱司令員,但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統一指揮兩個以上縱隊作戰,麾下兵馬8萬多,他指揮作戰更多從戰略層面來思考設計。
比如豫西牽牛、激戰確山等等,陳賡擁有一定戰役自主權,善于先從戰役層面設計作戰方向、多維度調動兵力,再根據敵我之變化選擇戰斗時機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已經通過誘騙、襲擾、牽制等手段,把當面敵軍的戰斗力消耗一些,等全面接觸作戰的時候,展示出來的激烈程度就沒有那么大了。
這與3縱的張店殲滅戰、飛兵宿縣那種只能硬橋硬馬死拼死打的戰斗,完全不是一種感覺。
但4縱的戰斗力也絕不次于3縱多少。淮海戰役攔截黃維兵團,面對國民黨軍裝備最為精良的一個兵團,陳賡以4縱為核心主力,正面硬剛黃維兵團。用陳毅的話講:“這一回擔負主攻黃維兵團的任務,是明打明的交手仗,是要過硬的。”
4縱在澮河阻擊黃維兵團,打的確實沒得說,頂的黃維兵團進退不得,18軍面對4縱的鋼鐵防線只能望洋興嘆。
兩位黃埔一期生的對決,陳賡笑到了最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