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吹雪
字數:8251,閱讀時間:約21分鐘
編者按:南宋末年,忽必烈在聽取了南宋降將劉整的意見后,不再兵分三路南下而是將主攻方向對準了中部的襄陽。于是長達年的襄陽攻防戰開始了。那么在這年時間里宋蒙(元)兩軍是如何斗智斗勇的,最后決定勝負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難道真是如有些人所說,是新式武器襄陽炮發揮了作用嗎?戰役的勝負又對南宋產生了什么影響呢?
忽必烈的準備與劉整的策略
南宋初為了應對越來越嚴峻軍事壓力逐漸形成了四川、荊襄、兩淮三大沿長江而下的戰區。等到蒙哥攻宋時由于主力被阻擊于川東釣魚城下,蒙軍的攻勢得以被宋軍化解。但也由此讓忽必烈改變了戰略方向。
在這種形勢下荊襄地理位置就顯得十分突出。而在荊襄地區其重鎮襄樊的戰略地位最為突出。但忽必烈最終選擇荊襄為突破方向其實是經歷了一個很長的軍事戰略的謀劃過程。
如果從端平年間蒙軍的南下進攻是對南宋三大防區的全面打擊看來那就意味著當時的蒙軍并未認定某一方向是著重點。這就說明了當時的蒙軍對重點打擊某一戰略重地是缺乏認識的。尤其是蒙軍其實占領過襄陽但卻并不留兵守衛使南宋名將孟珙將其收復。至1251年高達權知襄陽府后開始節制屯戍軍。此后襄樊再次成為南宋抵御蒙軍的軍事重鎮。
到了蒙哥時期發動了更大規模的攻宋戰役時選擇川蜀為重點突破,但在戰死于釣魚城下后整個攻宋行動便無法繼續實施。
因此當忽必烈在1259年作為一個方面軍統帥而為南下選擇哪條攻擊路線而煩惱時便有一個叫杜瑛的獻策:“若控襄樊之師委戈下流以搗其背大業可定矣。”但當時的忽必烈還無權決定攻擊方向。
此后另有謀臣郝經向忽必烈上《東師議》:“自東海至于襄、鄧,重兵數道聯幟接武以為正兵。自漢中至于大理輕兵捷出批亢抵脅以為奇兵”。
而在1260年郭侃也曾經上書忽必烈“平宋策”提出了自荊襄實施突破的策略:“宋據東南以吳越為家,其要地則荊襄而已。今日之計當先取襄陽。既克襄陽彼揚、廬諸城,彈丸地耳置之勿顧而直趨臨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
但由于當時忽必烈汗正忙于整頓蒙古內部勢力,因而郭侃的策略并未立即得到忽必烈的重視。倒是到了劉整歸降蒙古后情形就不一樣了。
劉整此人出生于南陽,入南宋軍籍后隨孟珙在宋蒙聯軍滅金的戰役中嶄露頭角。隨后孟珙親自為其寫下了“賽存孝”:將其比作五代名將李存孝。孟珙去世后劉整曾跟隨呂文德在救援釣魚城的戰役中表現出色。因此劉整在實際上不僅有著很高的軍事才能,而且對南宋的戰區地理、軍隊戰術都有很深的了解。
那么劉整為何要反呢?
這是因為孟珙去世后“北人”武將無人可控。而劉整又恰恰是“北人”,這樣的身份在南宋軍隊里其實很難容身。再加上在釣魚城之戰后權臣賈似道下達了核實軍隊賬目“打算”法令。此令一出賬目并不“干凈”的劉整曾經派人去臨安為自己辯解,但因為和上司四川制置使俞興平日里就不和,因此反而遭到了排擠。
于是在景定二年(1261年)六月,此時身為瀘州守將的劉整居然舉瀘州30萬戶降蒙了。不久后俞興派兵想要收復瀘州,但俞興根本不是劉整的對手很快就被擊潰。宋廷便只得派遣呂文德前往征討。呂文德因為不想攻城便采取了斷糧的戰術,劉整糧盡后只得棄城往北突圍。由此呂文德雖然收復了瀘州卻跑了劉整。
另外在呂文德軍中效力的弟弟呂文煥也算是有了第一次與劉整交手的經驗。只不過這樣的經驗是雙方面的:劉整也親身體驗到了呂家軍的戰斗力,同時呂氏兄弟和劉整也算是結下了不共戴天的梁子。
▲紀錄片《襄陽一二七三》劇照:瀘州地理位置示意圖
隨后的景定四年(1263年)降蒙后的劉整向忽必烈建議:“攻蜀不若攻襄,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可唾手下也,進攻之計不于淮、不于湖廣、不于蜀、獨于襄者,蓋知襄者東南之脊,無襄則不可立國。”
雖然劉整建策的內容并未超出郭侃“平宋策”的范圍但由于蒙古此時已經整合完畢,而忽必烈又有一統天下之志,于是宋蒙最持久的戰役:襄樊之戰拉開了序幕。
而實際上忽必烈也早就開始為滅宋做了準備:
1.加強軍事物資和糧草的儲備。這點其實早在忽必烈治理漠南漢地時就已經開始實施。而在忽必烈即位后此項措施更是在川東、中原、淮北都得到了大力推廣。后來甚至連軍隊都必須實行軍屯。
2.發展水軍。因為宋軍在水戰方面對蒙軍還是有優勢的。于是1265三月蒙軍開始大力發展水軍,尤其是造船的規模日益擴大。
3.禁止與宋馬匹貿易,為此對于走私販基本就都是死罪。
4.開兵源,也就是按照戶籍設立平時為農,戰時簽為軍的簽軍。
5.1267年十一月劉整發揮了他的長處:了解呂文德的貪財。于是宋金對峙時期用來通商的榷場便在樊城城東的鹿角山被設立了。
其實榷場在江淮也有設立,因為蒙古人確實需要宋人的生產工具。而且不光呂文德貪財,對于宋廷來說其實也并不排斥榷場。
▲紀錄片《襄陽一二七三》劇照:宋代樊城鹿角門(今屏襄門)
只不過對于蒙軍來說榷場只是個幌子,在鹿角山上設立圍困襄陽的第一個據點并以此向外拓展軍事工事才是目的。
當一切準備完畢后的1268年九月志在一統的忽必烈命劉整、阿術、阿里海牙率10萬蒙、漢軍南下攻打襄陽。當這支軍隊在樊城城下集結完畢后慘烈戰斗也即將開始。
襄陽的城防與軍事地理
襄陽北臨南陽盆地、南連荊襄。攻占襄陽不僅可以從地理上分割兩淮和川陜戰區,更能沿長江東進直取南宋都城臨安。
而南宋時期的襄陽城墻周長5500米左右,其城池旁臨峴山。周邊則由東面桐柏山、東南大洪山、西北武當山、西南荊山構成了其天然屏障,城北的護城河寬180米,最寬處250米并連通漢江流經石門(今湖北省鐘祥市)進入江漢平原。
東北、西北兩角修筑的雁翅城延伸至漢江。城北的樊城則在南面與襄陽共享漢江,樊城北面同樣有護城河。與襄陽之間有浮橋連接可互相支援。兩座“子母城”共同構成了南宋荊襄戰區的門戶。
▲紀錄片《襄陽一二七三》劇照:川陜、荊襄、兩淮南宋三大戰區示意圖
如此易守難攻的地形再加上守將襄陽知府兼京西安撫副使的呂文煥握有2萬守軍,10年糧草以及強大的水軍。因此宋廷對于襄陽的防守很有信心。
而對于劉整來說既然忽必烈肯采納他的意見進攻襄陽,那么他就必須將襄陽攻克。不然以后在朝堂上他就只能淪為笑柄。但是忽必烈并沒有下令強攻,而是定下了圍困的策略。
到了這個時候呂文煥終于明白所謂榷場實際上已經成了蒙軍的軍事工事,可此時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而且呂文煥還沒有當機立斷的直接發兵而是先報給了他哥呂文德,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呂文德對此居然無動于衷,甚至還訓斥呂文煥是在妄要軍功:
“汝勿妄言邀功請賞!假設有之亦必為假城耳。襄樊城池堅深兵儲可支用十年,劉整敢妄作城寨待來年春水漲時吾親率水師往取之。只恐吾至時彼遁去耳!”
▲電視劇《忽必烈》呂文德劇照
從呂文德的此番言語來看不僅襄陽城防堅固、糧草充足,而且宋軍水師優勢明顯。然而正是這份謎之自信使得呂文德的輕敵對南宋造成了不可逆轉的軍事劣勢。
因此當榷場建設完畢后樊城的城東就多了一處蒙軍的軍事據點。而這處軍事據點便硬生生的將樊城與襄陽的城防撕出了一個突破口。沿著這處突破口劉整又設立了多處軍事據點,其中尤其是在漢水入河口設立的白唐河堡壘更是成為了切斷宋軍沿漢水救援襄陽的水上通道。要是再考慮到此時已經是秋天的枯水期,那么救援將會變得更難。
此后蒙軍在樊城和襄陽周圍又陸續修筑起了一連串的軍事工事,這個時候如果再不主動出擊襄陽就會被困死。于是呂文煥決定率先發起攻擊。但事實證明宋軍在野戰中沒有擊潰蒙軍的戰力,而且劉整對于宋軍的戰法根本了如指掌。因此呂文煥此番出擊可說是大敗而歸。
▲紀錄片《襄陽一二七三》劇照:襄樊地理位置示意圖
此后留給呂文煥的選擇便是困守待援。而蒙軍原本對于襄陽的城防做出的戰術選擇便是圍困,只不過對于襄樊的宋軍軍民來說長達6年的圍困此時才剛剛開始。
蒙軍的圍困與宋廷的救援
1269年正月蒙軍主帥阿術率一支偏師深入襄陽后方的復州、德安府等處,一路攻城俘民進一步掃蕩了襄陽外圍。二月間宋軍的援軍遲遲未到,反倒是忽必烈派史天澤先向襄陽增兵2萬簽軍。
其目的便是接著修工事。于是從襄陽西邊萬山、南邊百丈山、峴山、虎頭山等山巒都被修筑了山壘,平地則直接修筑堡壘。這樣一來蒙軍便修筑了超長縱深的“連珠寨”。而對于宋軍來說從南面救援襄陽的陸路通道便被完全切斷。
▲紀錄片《襄陽一二七三》劇照:蒙軍據點示意圖
但在進入四月之后,隨著漲水期的到來宋軍的救援也開始了。第一波援軍便是呂文德派出的張世杰,但被阿術擊潰。七月宋軍悍將夏貴突破到了襄陽城下后,大量的物資被送入了城中。但隨后夏貴很快就被蒙軍在漢江邊的蒙軍伏兵擊潰并在水戰中損失了大量戰船。
而得到補給的呂文煥則中再次開始準備攻打周邊的山壘。
1270年春,呂文煥集結了手中僅有的野戰力量攻打襄陽城西的萬山,但在遭到張弘范的突襲后宋軍很快潰敗。而這樣的軍事行動也再一次證明了宋軍其實已經無法撼動蒙軍已經建立起來的優勢。而在野戰中更是無法將蒙軍擊潰。
幾個月后的當年年底漢江再次進入枯水期。但宋軍還遭受了更大的打擊:1270年十二月荊襄戰區主帥呂文德突然暴斃。這下子讓前線的宋軍士氣開始低落。本來宋廷想讓夏貴接任,但因為夏貴剛吃了敗仗只得另換人選。
后來接任的是賈似道心腹李庭芝。好在事實證明李庭芝面對危局他還是能以大局為重的。只不過李庭芝上任后還不到一個月就遭到了范文虎的彈劾。賈似道雖然將李庭芝視為心腹,但對于領兵在外的地方大員始終不放心,于是只得讓范文虎對其掣肘。由此可見宋末的“黨爭”已經到了何等的地步。
▲電視機《忽必烈》李庭芝劇照
而此時蒙軍居然還送來了名為《襄陽呂安撫書》的勸降書,這封書信中有這么一段:“呂氏子弟將校往往典州郡而握兵馬者,何哉?蓋南朝姑息令兄之故耳。自今已往豈復有容足之地乎?”
如此看來蒙軍統帥其實很清楚呂文德死后,宋廷的朝堂上必然會有人想要削呂文煥的兵權。
而呂文煥雖然很堅定的拒絕了勸降,但作為主帥其實他也清楚不僅戰局已經對宋軍越來越不利。朝堂之上沒了呂文德他必將有削兵權的風險。事實也的確如此:
本來宋廷派去的援軍是曾經收復襄陽的高達,但高達此人曾經得罪過賈似道,而當時被賈似道命令搜羅其“罪證”的便是呂文德。于是呂文煥想到的對策居然是謊報軍情:抓了幾個蒙軍偵騎,然后向賈似道匯報在襄陽前線打了勝仗,讓他不要派援軍來。
此等行為簡直匪夷所思。
而劉整面對宋軍水師屢次將物資送入襄陽的“困局”只得上書忽必烈籌建蒙軍水師。忽必烈在同意之后授命劉整全權負責。劉整便在隨后的短短半年多時間里便讓蒙軍水師形成了戰斗力。并且還在沿江增設能放置弩炮的樓臺以阻止宋軍水師的屢屢突破。后來甚至直接在漢江邊開設造船廠讓呂文煥承受了非常大的心理壓力。
▲電視劇《忽必烈》劉整劇照
但宋廷的援軍還是不斷的在向襄陽方向發動反擊:從1270年九月至1271年六月宋軍水師將領范文虎向灌子灘、湍灘、鹿門山3個方向發起過3次大規模的反擊,然而在蒙軍初創水師的協防下范文虎所部宋軍次次慘敗。
另外四月間由于在襄陽打不開救援通道宋廷只得下令兩淮宋軍水師突襲山東蒙軍以達到迫使圍攻襄樊的蒙軍回援的目的。但宋軍水師在山東膠州被蒙軍山東統軍司擊潰。
而兵力更多的忽必烈在此后的對策則是在1271年五月派了戰死在釣魚城下蒙將汪德臣弟汪良臣、被賜名也可拔都的漢將鄭鼎、分兵進攻宋廷川東,另派漢將董文炳進攻兩淮。這樣一來宋軍來牽制蒙軍的兵力都拿不出來了。
六月夏貴率領的水軍在救援襄陽過程中基本全軍覆沒、七月襄陽南部德安知府來興國從陸路向襄陽方向發起反擊,與此同時呂文煥想要出城夾擊蒙軍,結果兩路宋軍又是慘敗。
當年十一月忽必烈稱帝,建立元王朝。(后文開始蒙軍改稱為元軍)此后的忽必烈想要一統天下那么首先就必須攻克襄陽。于是襄陽城下的蒙軍又得到了3萬兵力的增援。這也意味著蒙軍圍困襄陽的力度更加加劇。
▲電視劇《忽必烈》忽必烈定國號劇照
同時這十多萬元軍也面臨著糧草后勤的問題。而且剛建國的元境統治區域內天災相繼:1268年九月山東發生饑荒以米三十余萬石賑之,十二月以中都、河北、山東、河南諸處水災只得免征當年賦稅。1269年正月山東水災后發生饑荒,四月河北大名饑荒、六月河南、河北、山東蝗災。
十一月山東再遭饑荒1270年三月山東蝗災、七月山東再遭蝗災。十月河南蝗災。1271年六月上都、中都、河北、河南、山東及山西等地又發生了大范圍蝗災。
至1272年二月已經拖不下去的元軍開始準備強攻。不久后雖然劉整在指揮攻城時中箭,但元軍對襄樊兩城的強攻已經越來越猛。三月元軍在經過一個月的強攻后攻克了樊城外城,宋守軍只得退守內城繼續抵抗。
而此時的宋廷又派沿江制置副使孫虎臣及湖北安撫副使高世杰率軍增援襄樊。此次宋軍乘漢江水暴漲沖破了元軍的防線將大量物資送入襄陽,然后自樊城沿江而還。但這也是宋廷官方的最后一次救援了,因為此時襄陽周邊的宋軍已經沒有足夠的物資了。
▲美劇《馬可波羅》守城宋軍使用火藥武器劇照
實際上呂文煥也知道襄陽周邊的情形,因此想要繼續求援的他只能將目光對準了李庭芝,但是該如何突破元軍的封鎖呢?最后呂文煥想出的辦法是派人游泳游出漢江。而李庭芝在接到求援后也立刻再次派出了援軍。
只不過這波援軍已經不是官軍而是李庭芝在民間招募的民兵。這是因為李庭芝雖然名義上可以調動荊襄的軍事資源,實際上卻沒人聽他的。好在他派出的援軍居然也在五月間奇跡般的沖破了蒙軍的封鎖一直打到襄陽城下,領兵的則是張貴、張順。因此這波援軍的出現還是讓襄陽城中的軍民看到了希望:5年了宋廷還沒有放棄救援襄陽。
而這支援軍也付出了很慘重的代價:物資送到的當天張順中4槍6箭戰死。此后張貴向邀約范文虎夾擊元軍,但范文虎直接不戰而逃,因此整支援軍因寡不敵眾而全軍覆沒。
等到張貴的尸體被送回襄陽城后呂文煥將其與張順合葬并將送來尸體的降卒處斬,但由此呂文煥也明白了宋廷在派不出官軍的情況下只能派民兵,因此這已經是最后一波援軍了。
▲電視劇《忽必烈》范文虎劇照
呂文煥的投降
宋廷援軍的到達使得劉整明白了他的江防還不夠完整,于是元軍立刻開始在江面上部下大量木樁并取名為“撒星樁”。
▲ 紀錄片《襄陽一二七三》劇照:撒星樁
而李庭芝這邊還用上了離間計:派使者去蒙軍軍營冊封劉整為節度使。這讓后方忽必烈大為吃驚便召回了劉整。但隨后反應過來的忽必烈很快意識到這是宋軍的策略,而當劉整返回襄陽前線后蒙軍最后的總攻擊開始了。
1273年元月,從中亞伊爾汗國前來的工匠來到了襄陽前線的元軍軍營,幾天后威力巨大的回回炮(也稱襄陽炮)被架設了起來。與此同時在攻破樊城外城時受傷的張弘范曾裹傷往見阿術言:
“襄、樊相為唇齒故不可破。若截江道斷其援兵水陸夾攻樊必破矣。樊破則襄陽何所恃。”阿里海牙也言:“襄陽之有樊城猶齒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由此元軍的總攻便從樊城內城開始了。
▲美劇《馬可波羅》回回炮劇照
而元軍水師在首先切斷樊城與襄陽的浮橋后又擊潰了協防襄陽的宋軍水師。這樣一來不僅樊城和襄陽徹底失去了聯系同時兩城都遭到了元軍的分割包圍。
元月十二日在回回炮的“炮火”攻擊下樊城守軍在經過14天的艱苦防守后被元軍攻入內城,隨后雙方開始了慘烈的巷戰,當時的守城宋軍已經到了渴飲血水的地步,但最終在守城宋軍全部戰死后主帥牛富自焚殉國,然后元軍開始了屠城。
而此時的呂文煥在襄陽城墻上看到這一切后局勢已經明了了:襄陽的陷落已經在轉瞬之間。剩下的僅是如何陷落。不久后一封又一封的勸降信被宋降將送入了襄陽城。后來甚至連忽必烈的詔書都到了。
雖然此刻的呂文煥很想繼續堅守,但等到元軍開始用回回炮攻擊襄陽城后呂文煥最后的心里防線崩潰了。因為他親身體驗到了回回炮的威力:“炮重一百五十斤,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
而在實際上崩潰的不止是呂文煥,因為整個襄陽保衛戰期間不僅呂文煥是在困守孤城,每次巡城皆朝臨安方向“南望慟哭”,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持節守土、城內軍民更是拆屋守城。
可呂文煥的多次派人告急,但宋援軍屢屢潰敗不說還“黨爭”不斷,后來在權臣賈似道知道救援無望后干脆在皇帝面前粉飾太平。如此一來襄陽城內的宋軍士兵已經開始陸續主動翻越城墻向元軍投降。面對此等局面呂文煥已經組織不起有效抵抗。
當元軍主帥阿里海牙親自招降:“君以孤軍城守者數年今飛鳥路絕主上深嘉汝忠。若降則尊官厚祿可必得決不殺汝也。”并以折矢為誓后呂文煥選擇了開城。
二月二十四日歷時6年的襄陽保衛戰結束了。比起呂文煥的投降,和張貴一起自愿前來防守的荊湖都統范文虎侄范天順倒是選擇了自縊殉國。另有少部分軍士撤回宋地。而呂文煥的死對頭劉整的結局是1275年在元軍攻打淮西的戰場上負傷后因傷重而亡。
那么呂文煥的降元產生了什么后果呢?
首先當然是襄陽的丟失。因為這直接影響到雙方地緣攻守的平衡。宋失襄陽就失去了整個國防線上最重要的一個防御據點。反之元軍獲得了一個南下滅宋的進攻據點。其次襄樊之戰對元軍來說雖然耗時6年卻實現了戰前攻克宋軍戰略要地的目標。
反觀宋地軍民為守住襄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卻換來的卻是失地資敵。這對宋地軍民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人力、物力的消耗,更使得精神、士氣受到了沉重打擊。
但最嚴重的打擊還是呂文煥的降元。因為在南宋晚期以呂文德、呂文煥兄弟為首的呂氏軍事集團不僅在荊襄、在諸多后方其影響力更大。比如呂文德另一弟呂文福任淮西制置使、知廬州,子呂師夔任沿江制置使、侄呂師孟任樞密院副都承旨、女婿范文虎任殿前副都指揮使,包括舊部夏貴、孫虎臣等人在宋廷或為軍政要員、或掌地方實權。
但隨著呂文煥降元這便在很大程度影響了宋元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此后的呂文煥多為戰役先鋒,常以勸降、離間的手段為元滅宋出力,以致整個呂氏集團后來基本為元所用。
總結:宋元戰爭的轉折點
襄樊之戰是宋元之間事關生死存亡的一次大會戰。宋軍憑借襄樊的有利地形和多年積累的物資對抗元軍圍攻長達六年之久。
如果光看呂文煥的個人因素,那么“南望慟哭”是個事實,但為了私怨不讓援軍前來也是個事實。秉節守土是個事實,開城投降也是個事實。在投降后主動招降舊部更是個事實。
而宋廷為了分化武將權限居然坐視“黨爭”而延誤了救援時間,最終導致了襄陽的失陷。至此南宋的防線終于被元軍分割。但在南宋末年天下大勢已去十之八九的局面下居然讓這種將個人恩怨凌駕于軍國大事之上的人守一個戰略價值極高的地方本來就是吏治腐敗的鮮明例子。
▲電視劇《忽必烈》呂文煥劇照
但宋的滅亡并不僅僅是吏治,如果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來看,憑南宋的國力并不足以北伐,但至少在防守上卻是有能力讓其可以偏安于江南。
尤其是李庭芝守淮東、夏貴守淮西、呂文煥、呂文德守襄、鄂。川東也有以釣魚城為主導的山城。在如此防御體系下蒙軍其實對任何一個方向都沒有必勝的把握。
如果再把時間線往回調就不難發現其實在戰爭開始后不管是蒙軍還是元軍其實都沒有找到太好的突破口。尤其是在兩淮戰場上,因為江淮不僅湖泊眾多、宋軍又筑有不少防御工事。
面對如此地理條件,蒙古騎兵根本沒有發揮的余地而蒙古水軍戰斗力又遠不及南宋。西邊的川東則因為宋軍修筑的防御體系在那個時代根本不可能從物理上攻破。因此等到忽必烈即位后就有必要重新調整南侵的戰略重點。
▲美劇《馬可波羅》元軍騎兵劇照
因此才有了歷時6年的襄樊圍攻戰。
等到襄樊為元軍所下后,雙方30余年來的僵局即被打破,元對宋已經不光是國力上的優勢,更在地理上占有了絕對優勢。再從雙方軍隊戰術上來說南宋在是以水軍和固守堅城為主。
這是習慣于騎兵野戰的元軍所不及的。但元軍在長達六年的圍攻里不僅學會了攻城還學會了水戰,此后宋軍的戰術優勢便不復存在。所以襄樊之戰不僅是元軍戰略上對宋的全面勝利,更是彌補了戰術的短板,而南宋則徹底陷入了全線潰敗的局面。此外宋軍大量有生力量由此損耗于援襄作戰中,此后抗擊元軍南下長江的作戰時已經沒有了足夠的物資基礎。
到了1279年崖山海戰結束,陸秀夫與年幼的末代宋帝在拜謝上天對趙宋320年的恩德后跳海殉國。至此宋亡。
參考資料
電視劇《忽必烈》
紀錄片《南宋》《襄陽一二七三》
美劇《馬可波羅》
古籍《宋史》《元史》
現代書籍
《南宋軍事史》粟品孝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南宋全史》何忠禮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元戰爭史》陳世松、匡裕徹、朱清澤、李鵬貴著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天平十三世紀宋蒙(元)和戰實錄》顧宏義著 上海書店出版社
《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宋杰著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吹雪 ,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