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杜甫在《憶昔二首》中毫不吝溢美之詞的夸贊開元時期的盛世景象。追憶當時,后世總會想起姚崇、宋璟等名臣良相。
但很少有人知道李隆基統治的開元時期,最初并非盛世。
相反,唐朝面臨很嚴重的經濟問題,土地兼并嚴重,百姓被沉重的賦稅徭役拖累,加之水旱蝗等災害,許多農民被迫變賣田地,成為地主豪強的佃農,或淪為流民,社會階級矛盾尖銳。
即便是姚崇和宋璟這樣的賢相也不過維持局面,真正讓開元成為實至名歸的盛世是一位叫宇文融的大臣。
宇文融以其敏銳的經濟思維破解土地和財政難題,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開元走向盛世。
開元初期的社會經濟問題有多嚴重
713年,唐玄宗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除掉他的姑姑太平公主,結束了武則天退位以來十余年的宮闈權力動蕩,實現政局穩定。
這一年李隆基改年號為開元,加之正值青春鼎盛,故準備一展宏圖,重拾太宗偉業。
不過此時的大唐社會局面形勢有些糟糕。從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到開元元年,大唐已走過近百年滄桑。
按照大一統王朝生命周期規律,唐朝已進入中葉,一些封建王朝固有的體制機制性矛盾已浮現出來,即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導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加上長期的對外戰爭、沉重的徭役賦稅逼得農民逃離原籍,有的淪為“浮人”(流民),有的成為地主的佃戶。
一邊是農民失去土地,另一邊是官僚豪強趁機巧取豪奪,這就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擴大、階級矛盾激化。
而官僚和地方豪強為了維持資源和財富,選擇把占有的土地和人口隱匿起來,不如實上報,各級官員中飽私囊,互相收受賄賂。
這樣做的惡果就是給朝廷上交賦稅的土地變少,戶籍薄上承擔賦稅的百姓變少,嚴重影響國家財稅收入。
朝廷需要用錢的地方比如邊關打仗,宮廷、政府日常開銷都不會減少,長此以往,財政就會出現赤字虧空,導致嚴重財政危機。
李隆基在開元之初先后重用姚崇、宋璟為相主導新政,雖朝綱振作,但財政危機卻沒有得到解決。
開元以來的七八年里,中原地區先后出現大規模蝗災、洪水,很多百姓難以維持生計,不得不出賣土地,流亡他鄉,土地兼并更加嚴重。
因此從這些跡象來看,開元前期這段時間政府和老百姓的日子并沒有那么好過,和盛世標準相差甚遠。
宇文融檢田括戶,挽救財政危局
大唐并非沒有有識之士,這些社會積弊也并非不了結,但主動捅破這層窗戶紙并提出具體解決措施的卻寥寥無幾。
因為牽涉的利益面太廣、打擊面太大,沒有人愿意以身試險。但只有一個人站了出來,這個人便是宇文融。
宇文融出生年月不詳,但其家世背景卻非常顯赫,其祖父宇文節是貞觀年間尚書右丞,父親為萊州刺史,同時宇文家族與獨孤等隋唐關隴望族聯姻。
所以從背景來看,宇文融是妥妥的官宦貴胄世家。不過宇文融的仕途并不順利。
據史記載,宇文融,明辨有吏干。也就是說,宇文融能力很強,但只是擔任富平縣(今陜西省富平縣)的小小主簿,后來得到京兆尹源乾曜的賞識,才推薦入京任監察御史,品級只有正八品。
宇文融很能干,也很想“進步”,只是缺少機會,直到開元財政危機的出現。
所謂危機,即危險與機遇并存,宇文融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關系,但為了前途他愿意加入這場游戲。
721年初,宋璟剛被罷相,宇文融便上書李隆基,建議檢括逃戶,增加租賦收入。
大白話就是兩個內容:一是檢田,就是檢查多占田地的情況,凡是地主占有土地和朝廷賬本不一致的,就要將多出來的田地收歸國有;
二是括戶,清查地主隱匿的失地農民,將政府控制的土地分攤出去,免征部分稅收。
這個提議正中李隆基下懷,李隆基立即命他制定檢括之法,將他從正八品上的監察御史擢為從六品上的兵部員外郎。
隨后的幾年時間里,宇文融將括戶、括田及賦役改革結合進行,研究實施具體措施。
724年六月,朝廷頒發《置勸農使詔》,申明對編戶后的流民免征正稅,同時宇文融順應廣大流民的呼聲,提出六年起科(即對新附籍客戶免征六年賦調,輕稅入官,一年少收一千文雜徭錢)。
此政策一經發布,“老幼欣躍,惟令是從”,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
宇文融的做法引起很多官員的不滿,因為官僚階層就是土地兼并的最大受益者,從州縣官員到朝廷大員都在抨擊這一政策。
但宇文融有李隆基的支持,與其為敵的官員很多遭到貶謫。宇文融自己精明能干,知人善任,前后任用數十名勸農判官下派地方做試點。
很多隱匿不報的土地和人口都被清點出來,很快檢田括戶工作就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改革在短時期內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大唐編戶增加80萬戶到百萬戶,為全國戶數1/10,稅收增加了1/10。
同時宇文融規定農忙季節各州縣免去一切勞役,讓農民專力收獲農作物,地方州縣要安撫重新回歸原籍的流民,給他們提供從事生產的工具,這些措施極大的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宇文融因功被擢為正四品的戶部侍郎。
在這之后的幾年時間里,經濟工作成為朝廷的重頭戲,宇文融雖是財政官員,但卻成為李隆基眼中的紅人,整個朝廷工作圍繞宇文融展開。
史籍記載:
“事無巨細,先上勸農使,而后上臺省,臺省須其意,乃行下。”
就連宰相和三省官員都要配合宇文融的工作。
宇文融本就鋒芒畢露,地位的提升讓他更加膨脹,引起中書令張說的厭惡,張說恐其權重,有意壓抑他,多次反駁宇文融的奏議。
而宇文融的志向不僅局限于一個侍郎,他暗中結黨,于726年聯合御史大夫崔隱甫劾奏張說“引術士王慶則夜祠禱解,其親吏市權招賄”等罪狀,李隆基罷張說相位。
為了緩和矛盾,李隆基將宇文融調出京師,任命其為魏州刺史。在這一時期,黃河決堤,宇文融賑災、管理漕運有方。
728年,宇文融再次調入朝擔任鴻臚卿,兼戶部侍郎,第二年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掌管大唐中樞的宰相。
宇文融僅用六七年時間就從小小的八品官一躍成為宰相,堪稱大唐官場的奇跡。不過正值意氣風發的宇文融卻觸犯了李隆基的“逆鱗”,那就是結黨。
他常引故舊賓客結納朋黨,加上自恃有功,經常性急多言,處事不慎,排斥不同意見,致使樹敵較多。
而此時檢田括戶工作已經完成,朝廷積攢雄厚經濟實力,李隆基借朋黨事件,將他貶為汝州刺史,防止宇文融勢力坐大,安撫因檢田括戶遭受利益損失的官僚。
宇文融在相位僅僅99天就被罷免,成為大唐最短命的宰相之一。
但宇文融被貶后,朝廷再次出現財政困難,李隆基思宇文融之功,責怪宰相裴光庭:
“卿等皆言融之惡,朕既貶之矣,今國用不足,將若之何?卿等何以佐朕?”
裴光庭恐宇文融被召回,便指使御史劾宇文融的兒子貪贓受賄,宇文融再貶平樂縣(今廣西平樂縣)尉。730年,宇文融因貪污再被流配崖州(海南省三亞)。
此時距宇文融拜相僅僅一年,現如今連遭打擊,最終一病不起,死于去崖州途中。可憐大唐一代財經專家以如此凄慘的方式落幕,成為那一時代改革的獻祭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