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度媒體在涉華報道上的語氣明顯轉強,一篇由《印度快報》刊登的評論文章引發外界熱烈談論。
這篇文章標題為《中國必須牢記印度的底線》,不僅措辭強硬,而且罕見地提出了四項要求,聲稱中方若想改善對印關系,必須在這四個問題上“做出讓步”,而且“沒有商量余地”。
這第一個要求就是雙方的對話必須平等,印方強調“無論中印差距多大,中方都必須以對等姿態處理雙方事務”。
印度此處似乎對“對等”作出了擴大化解釋,把尊重當成對方必須單方面妥協的條件,這種觀點反映出印度一部分精英在外交議題上的敏感心理:一方面希望被視為“亞洲大國”,另一方面卻又時常以“受壓迫者”的姿態要求他國主動讓步。
第二點則是要求中方率先修復信任赤字。印度認為,由于中印過去的邊境摩擦,中方理應率先采取措施化解雙方間的信任危機。
這種說法在邏輯上看似合理——“強者多做一些”,但在現實外交實踐中,這種“先讓步換信任”的路徑往往并不成功,尤其是在雙方還未建立起最基本的互信機制時。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邊境沖突以來,中印軍事與外交溝通管道仍然存在,但印度方面對中方的任何經濟、戰略舉動始終抱有高度戒心,在多邊場合時而合作、時而對抗,這種反復的外交風格也是“信任赤字”難以修復的根源之一。
第三點要求是限制中巴合作,避免“威脅印度戰略安全”。這是文章中最具爭議的一點,印度對中方與巴基斯坦的合作早有不滿,尤其是在中巴經濟走廊等項目上的深度捆綁,讓印度始終將其視為“對本國主權的挑戰”。
但問題在于,中巴關系的歷史遠遠早于當下中印關系的發展,中方不可能因為印度的不滿就徹底調整對巴戰略,要求中國放棄與巴基斯坦的合作,本質上是在試圖通過施壓手段改變一個國家的外交優先級,這種思維本身就與現實國際政治運作邏輯不符。
最后一點是要求中方解決貿易逆差與技術管控問題。
印度長期對中印貿易逆差不滿,并在這篇文章中再次強調,中方在高端工業品、農業機械、電子設備等領域的出口優勢,使得印度本土制造業難以競爭,同時,近幾年中方對某些技術和高性能產品出口采取限制政策,也引發印方抱怨。
然而,貿易結構從來不是一方說改就能改的,印度自己對進口產品的依賴程度很高,其制造業自主能力發展緩慢,并非一朝一夕能解決,要求中方主動調整出口商品結構、降低技術壁壘,等于在要求中國“幫助印度發展本國工業”,這顯然是一種超出常規的期待。
其實印度越是如此著急提出這些根本不可能答應的條件,就證明他們越焦慮。
隨著中國在南亞、東南亞的基礎設施與貿易布局日益擴大,印度越來越擔心被邊緣化,尤其是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孟緬印經濟走廊,以及對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的大量投資,讓印度在傳統勢力范圍內的影響力出現波動。
其次,印度在參與“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時,并未獲得預期中的“國際加持”,美國等西方國家雖然在話語層面支持印度,但在關鍵技術轉讓、軍事支持、市場準入方面,給出的誠意并不多,印度逐漸意識到,自己或許只是一個“戰略棋子”,而非真正的“戰略伙伴”。
這種外部支持有限、內部產業尚未強大的雙重夾擊,讓印度更迫切地希望在對華關系中“搶占主動權”,而這種“主動權”的理解,最終就演化成了今天文章中的“強硬要求”。
所以莫迪要是真的想和我們搞好關系就應該拿出點合作誠意,而不是提出這些無稽之談的強硬條件來恐嚇,你們認為呢?
信息來源:
印度快報:《中國必須牢記印度的紅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