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鳳在學校陪孩子們一起做課外活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高金鳳: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第十二屆、十三屆人大代表,江蘇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曾獲“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優秀班主任”“江蘇省教科研先進個人”“泰州市名校長”“泰州市勞動模范”稱號。
盛夏的風,從操場邊的榆樹梢頭拂過。走進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草坪上的童話雕像、色彩斑斕的指示牌都無聲地告示著:這里,是孩子們的“地盤”。校長高金鳳說,學校里的每一條路名都源自孩子們的創意。漫步在校園的小道上,每一步都踏著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和純真無邪的夢想。
作為校長,高金鳳深知不僅要懂得教書育人,更要有直面各類困難問題的勇氣與智慧,才能守護這片屬于孩子的純真天地。
01
當校長要會“在瓦礫間種花”
不是每一場赴任,都會有紅地毯相迎。
回顧漫長的職業生涯,高金鳳始終記得那場突破自我的“破冰之旅”——不是駛入平靜湖面,而是直面暗流與堅冰。2011年,高金鳳接到通知,成為羅塘小學的新任校長。然而,她面對的是一個“人心已散、文化盡失”,管理混亂,教職工之間矛盾日益突顯,亟須重振旗鼓的“爛攤子”。
面對混亂如一堆碎瓦礫的局面,高金鳳記得:“初到學校時,班子成員人心不和,甚至在開辦公會時,會議還沒結束,相關會議精神就已經被人曲解,并傳播到教師當中去了。”更揪心的一幕發生在教師辦公室:學校費心為老師們訂閱的雜志,被隨意墊在了凳子上充當坐墊,甚至懶得擦拭灰塵,第二天再換一頁新的。“那一刻,真是心寒。”高金鳳回憶道。
然而,正是這一攤“瓦礫”,激發了她種出鮮花的勇氣。
破冰,從哪里開始?高金鳳敏銳地捕捉到了校園里一個獨特的“符號”——那座矗立在校門口、造型奇特的雕塑。它既像一把樂器,又像一個“樂”字。這個“樂”字,讓她心頭聯想到明代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的《樂學歌》,靈感由此迸發:何不重塑一個“樂”文化?這個“樂”,既是音樂之樂,更是快樂之樂——它指向師生昂揚飽滿的“精氣神”,也蘊含“樂善好施”的為人之道。圍繞這個核心,“樂”成了學校重建三風(校風、教風、學風)的靈魂。
光有理念還不夠。高金鳳深知:“‘破冰行動’首先要破人心的冰。”
比如,初到學校,高金鳳就接手了拖延兩三年未決的校中小賣部拆除問題。由于情況復雜、牽涉面廣,已到非主管部門一紙文件所能清除的境況。
那段時間,高金鳳連休息時間都在跑律師事務所、物價評估公司。她擲地有聲:“不能讓不合規的因素干擾學校的正常發展,該斬斷的就要堅決斬斷。”最終,在她的努力下,這一“關鍵任務”完成了。高金鳳坦言,要通過一件事情的處理,建立正向規則,讓人心有所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這個崗位上,我就得背負一份崗位責任,該做的事情我必須得做,該整改的事情肯定是要整改的。”
2016年,“不一樣的羅塘小學”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老師們的工作激情再一次燃起,校園里的“樂學”文化賁張氤氳。2024年,該校從姜堰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劃出,成為羅塘小學教育集團牽頭校,扛起基礎教育“擴優提質”的責任與擔當。
02
教育從來都無小事
“作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校長,要懂一點哲學思維,要有思辨意識。”在高金鳳看來,教育關乎著每一個孩子的未來,每一個細節都至關重要。激發、呵護、點燃某一個孩子的興趣愛好,相對于學校的整體工作來講是一件小事,但對于這個孩子的未來發展就是大事。
作為教師,能夠洞察于小處、精耕細作于小處,方能抵達教育之大境界。
教育學生,如同呵護幼苗,需要長久、耐心地去做好每一件關乎學生的事情,而高金鳳也一直都是這樣做的。
20世紀90年代初,剛剛從師范畢業沒多久的高金鳳,轉崗至一所鄉鎮中學擔任初中數學教師。她不僅是一位數學老師、班主任,更像一群寄宿孩子們的“大家長”。從晨光熹微到夜幕低垂,從教室、操場到緊鄰學生宿舍的那間小屋,她的身影無處不在。“兩個班的數學教學、班級管理、晚自習、查寢,直到孩子們都睡下。”
高金鳳清楚記得那些瑣碎的日常“小事”:她和女生們同住一層樓,每晚熄燈后,她就輕手輕腳地巡視,聽聽孩子們睡前聊什么,是她雷打不動的“功課”;季節更替,她掛心著孩子們的冷暖,為父母奔波在外的孩子送上自家的厚褥子;在樓梯拐角,她時常“逮”住借微弱燈光埋頭苦讀的孩子,一遍遍勸他們回去休息,“學習重要,身體更要緊”……
最讓高金鳳刻骨銘心的,是1998年那個秋天。父親病重,母親陪護在外,沉甸甸的稻穗等著收割,身為獨女的她正愁如何調課回家搶收,消息卻不脛而走。很快,有學生跑來“告密”:“老師,我們組織了七個人,要去幫您家割稻子!”高金鳳一聽就急了,把幾個“主謀”揪過來,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訓斥”,可剛一轉身,強忍的淚水就決了堤。“一方面,怕孩子們不顧學業,另一方面,也感動他們的懂事。”如今,這些當年被她“訓”過的孩子,有的在北京高校做教授,有的在北京醫院當醫生,全國兩會期間還千方百計想找她“嘮嘮”。
這份跨越時空的師生情誼,正是源于無數個“小事”的積累。其中,一名叫王桂芹的學生令高金鳳印象深刻。“她做了一名鄉村教師,接力了鄉村教育事業。”
雖然已經過去了20多年,王桂芹仍能說出許多高金鳳身上令她喜歡的品格。“她教學水平很高,我們有學習上的問題跑去她宿舍請教,從來沒有過不耐煩的時候。”王桂芹表示,高老師很有耐心,無論什么時候自己遇到疑難困惑給老師寫信,她都能不厭其煩地回信,給予幫助。
高金鳳也回憶道,自己即便是到了城區的學校,也總會幫助學生解決更實際的困難。在城區南苑學校,一個女孩因家中添了二寶,總感覺父母對她的愛“被分割”了,陷入焦慮。高金鳳沒有忽視這件“小事”,“那段時間我基本上每天都抽一段時間跟她聊天,后來也找了機會跟她父母談話,推動著雙方把問題聊開,孩子也就釋懷了。”
正如高金鳳所說:教育無小事。背后的隱喻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見微知著,要有一份敏銳,更要有積小成大的堅持。而在那些查寢的腳步聲里,在悄悄鋪上的厚褥子里,在與孩子們耐心溝通的字里行間,它們無聲地證明,真正的教育,是把心種進孩子的生命年輪。
03
把基層的聲音帶到更高的地方
2023年,高金鳳成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開始了她人生的新篇章。站在更高的平臺上,她的視野不僅局限于一線的教學管理,更多是從全局角度思考如何通過政策推動教育公平與質量的提升。
“站在政協這個大平臺上,背負著的不僅是責任,還有使命。”高金鳳表示,“我認為,委員的身份并不只是一個稱謂,它意味著你需要為人民發聲,把基層的聲音帶到更高的地方。”
在高金鳳的履職生涯中,基層的教育問題一直是她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從全國兩會到日常的調研交流,她始終密切關注教師隊伍建設、中小學生日常教育等方面的問題,通過提交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發聲。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高金鳳提交了《加速推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提案。她深刻認識到,盡管科學教育已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在一些基層學校,特別是在鄉村和偏遠地區,科學教育的資源仍然匱乏,師資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科學素養培養。
“科學教育不僅僅是增加課時,更是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培養孩子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高金鳳表示。為了加快落實科學教育,她也帶領著老師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履職探索,并通過問卷、調研等形式,嘗試在學校設立“長期兼職任教獎”,激勵教師兼職科學教育教學,從兼職走向專精。同時建議國家層面上推動科學教師的培養培訓體系的建立,從源頭上增量、從過程中增效;從末端上加大培養力度,例如評價體系要有傾斜,在源頭上要解決科學教師資不足的問題。
高金鳳帶到兩會上的,還有學校的“小問號”項目。《央視新聞·朝聞天下》播放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關于“小問號”的教育實踐及創新成果。該項目通過創新課堂等舉措,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思辨力,優化科學素養培育的生態。
“小學也可以做大教育,‘小問號’一個小項目,引發的是教育界關于呵護孩子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可能路徑的頭腦風暴。”高金鳳表示。
“小問號”項目的創新實踐,是高金鳳對于“雙減”政策背景之下如何做好“科學教育加法”這一國策的基層思考和探索,是姜堰實小堅守兒童立場、主動實踐《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之“科學沃土”計劃的生動樣本。
近年來,高金鳳也一直關注提高青少年網絡素養的問題。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高金鳳表示,應當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企業”四位一體的網絡素養教育體系,逐步推動中小學開設系統化網絡素養課程;建立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網絡,形成政府主導、平臺協同、全民參與的青少年網絡保護機制。
履職之外,高金鳳也不斷地延續著教育的溫度。
高金鳳回憶道,她曾收到來自某家長的求助,孩子因腦癱被多所學校拒收,但家長又不想讓孩子去特殊教育學校。面對挑戰,高金鳳表示:“我們試試。”學校圖書館為陪讀的爺爺安排“工作”,幫助他解決午餐也維護了尊嚴。這個特殊的孩子也成了班級的“禮物”,同學們在和他的相處中學會了關愛與同理心。升二年級之際,老師和同學們主動申請:“為方便這個特殊孩子,就別換教室了。”于是,羅塘小學誕生了一間“不移動的教室”,定格了“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溫度。
由于孩子的情況特殊,無法久站參加升旗,老師們就在走廊上陪他參加升旗儀式,并為他戴上紅領巾。“望著國旗,這個孩子眼中瞬間蓄滿淚水”。
對于高金鳳而言,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尊重和關愛。正如她一直堅持的理念:教育無小事,要用心呵護每一個孩子的夢想。
而教育的傳承則是用心呵護下開出的每一朵獨一無二的花。如今,王桂芹在當初她們相遇的那所鄉村學校,站在高金鳳曾經為之奮斗過的講臺上,繼續教數學。而高金鳳的目光則投向更遠的方向,她說,未來自己要繼續做好委員履職工作,隨著暑假開始,要做好下一學期安排,繼續讓孩子們在校園里找尋屬于自己的夢想。
記者手記
校長仍在課堂
走進高金鳳校長的辦公室,書柜里最顯眼的一本書是《九章算術》。高金鳳表示,盡管自己身兼數職,但仍然一周要給孩子們上五節數學課。在她看來,校長也是老師,課堂就是一線,離開了課堂,就失去了對教育現場深切的感知和理解。“不去親身經歷每天教室里發生的故事、孩子們細微的變化,如何去引領和指導教師?指導從何談起?”
這份堅持,源于高金鳳對教育本質清醒的認知——扎根課堂。在今天,這意味著比以往更大的挑戰,“現在的孩子接受知識的通道寬了。過去我們想知道點什么不容易,現在是‘想不知道’點什么也不容易。”信息洪流奔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保持不斷學習的狀態。”她說,“不僅要向書本學、向專業學,更要‘向兒童學’,知道他們最近在關注什么、學什么、讀什么、研究什么。唯有如此,才談得上真正影響他們。”
除了不易,忙碌也是常態。但高金鳳對此有著自己的理解:忙碌其實是生活應有的一種狀態,關鍵在于取向什么。當忙碌充滿希望、希冀,并且有意義時,那感覺就不同了。在她看來,這份意義就深植于那方三尺講臺,融匯于每一次與師生的真誠對話,在日復一日看似瑣碎卻意義深遠的“扎根”之中。這份堅守,讓她在教育洪流的奔涌中,始終保持著清晰的航向和溫暖的溫度。
記者:張家銘
文字編輯:王亦凡
新媒體編輯:石偉強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