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視頻和經歷讓掏糞職業被更多人討論,無論最終入行者幾許,這本身就是打破一些擇業歧視的努力。
從小幾乎沒離開過家的李雅晴決定辭掉亳州老家幼師的工作,前往男朋友潘浩男所在的寧波“千里奔現”。這條異地戀新聞,能引起網絡熱議,或是因為潘浩男的職業身份——他平時從事糞便清運工作,也就是俗稱的“掏糞工”。
潘浩男將此事發到短視頻平臺后,很多人表達了祝福。“掏糞男孩”還不是全部關注點,網友更容易被“‘掏二代’上班開清糞車,下班開奔馳車”的極致對比所吸引。
7月初,一條“掏糞工5天工資8100”的內容引發熱議,當時潘浩男就受訪解釋過,這種是夸張說法,一般工人很難達到,如果自己有車有團隊,一年賺幾十萬還是有可能的。
如此澄清,接近大眾認知。現實是骨感的,很難存在“事少錢多離家近”的理想工作。潘浩男可以“下班開著家里的奔馳車出去”,是因為其父親近二十年前就入行,當時買了自己的糞便清運車。辛勤打拼多年,家里買輛好車再正常不過。父親團隊中普通工人的工資大約每個月7000多元,相比于其他體力勞動,在當地算是中上等。
職業無貴賤,這一家人的奮斗,也是普通勞動者勤奮發家的標準樣本。父母雖不希望兒子做“掏二代”,但潘浩男畢業后轉了一圈還是選擇這個職業,并與時俱進,用短視頻記錄分享,希望打破人們對行業的偏見。這個故事是個體突破職業偏見的縮影,更深遠的意義在于,推動公眾正視城市運轉中一些“隱形剛需崗位”的價值。
“寧愿一人臟、換來萬家凈”的時傳祥,感召了此后無數勞動者。短視頻時代的潘浩男也“希望做一個像時傳祥那樣的人,因為從事的工作而得到更多尊重”。開好車、異地戀,天然有關注點,只是繞過噱頭其從事的職業本身也值得關注。他的視頻和經歷讓掏糞職業被更多人討論,無論最終入行者幾許,這本身就是打破一些擇業歧視的努力。
人們的擇業眼界不妨放寬,每年千萬畢業生中也有務實選擇,比如“本升專”的逆行者。據報道,2024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學歷門檻要求高的崗位,本科生不如碩博吃香;對實操要求高的崗位,本科生又沒有大專生技能對口。就業壓力下,“畢業即就業”的誘惑吸引著一些人回爐就讀職校,轉換賽道。
擇業出發點從興趣變穩定,背后是就業市場的巨大變化。政策宏觀調控之外,個人選擇也可以更多元。擇定職業好好干,都能過上體面的生活,這是緩解焦慮的最佳良藥。潘浩男說“之前也不是沒見過別人的嫌棄,自己把活兒干好就行”,當每一份維系社會基礎的勞動都能自然獲得尊重時,這樣的就業環境對每個從業者才更友好,而多元化社會,才是生機勃勃的富有競爭性和創造力的社會。
紅星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