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北平原腹地,河間深嵌于京津石三角核心。它曾是西漢河間國都,毛萇于此傳講《詩經》,文脈悠長;亦是“三北”要沖,古道縱橫,商賈云集。當現代工業的浪潮奔涌而至,河間在傳統與現代、守正與創新的張力間,找到了一條獨屬于自己的產業進化之路——以變廢為寶的循環智慧、銳意創新的制造雄心與指尖淬煉的匠心情懷,刻下當代印記。
河間的特別,在于它拒絕被簡單定義。它是毛萇講詩的鄉塾,也是電纜穿梭的智能車間;是古村落里口口相傳的古訓,也是再制造流水線上精密儀器的低鳴。這座城,既有古卷的沉香,又有鋼鐵的意志;既安守一方水土的厚重,又敢向世界敞開懷抱。它不喧嘩,卻在時光的河床上,以特有的方式講述著屬于北方的深沉與堅韌。
航拍的河間市再制造產業園。河間市委宣傳部 供圖
點鐵成金:百億市場的廢件涅槃術
工廠里,汽車舊件堆積如山,再精密組合的配件,也要在這里“打回原形”——拆解成最細微單元的個體。再經過十幾、二十多道工藝的篩選、打磨和加工,技術會賦予它們新生。
這座冀中平原上的小城,正澎湃著“變廢為寶”的產業脈動。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的再制造產業,歷經數十年深耕,如今已匯聚176家企業晝夜運轉,構成了國內循環經濟版圖上的耀眼一極。支撐其發展的,是京津冀地區近2400萬輛汽車保有量和華北、勝利等四大油田源源不斷的廢舊資源,恰逢國家《“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等政策東風,為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在這里,每年有超過1400萬臺再制造的汽車起動機和發電機走下生產線,不僅占據了全國市場份額的80%以上,更將其中30%以上的產品遠銷至歐美、日本、中東等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支上萬人的專業回收隊伍,如同敏銳的“城市礦工”,活躍在全國各地,編織起一張高效的舊件流通網絡。他們年回收各類汽車舊件約30萬噸,幾乎涵蓋所有零部件類別,使河間穩居國內汽車舊件集散地的頭把交椅。
河北長立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內,工人正在檢測零件情況。河間市委宣傳部 供圖
王猛,是河北長立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生產部門的負責人。他講述,在他的車間里,超過一萬種汽車配件經歷著重生之旅。200多名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用精湛技藝和嚴格流程,每年創造著超過1.6億元的營業收入。
“‘再制造’與‘翻新’是兩個概念?!蓖趺驮谶@一行干了半輩子,他說,區別于專注于表面處理的“翻新”,“再制造”需要通過拆解、清洗、檢測、修復、測試等諸多環節的標準化工業流程,賦予舊件第二次生命,使它們達到品質、重量與原件無異。
車間的運轉,是經驗智慧與科技力量的完美融合。一個看似微小的線圈能否煥發新生,往往依賴于老師傅們數十年積累的敏銳判斷;而每個關鍵部件最終的“去留”,則交由精密的檢測設備和長達二十余天的裝機耐久試驗來“鐵面”裁決。每一件合格出廠的產品,都貼上了可追溯的標識,并嚴格遵循由京津冀再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主導制定的17項國家標準,走向全球市場。
河間的再制造版圖,遠不止此。距離王猛的車間僅兩條街,亞洲頂尖的數控機床精度可達2微米,加工一個直徑近1米的巨型鉆頭,過去耗時漫長,如今僅需一個多星期。這正是河間另一大特色產業支柱——特色裝備產業的縮影。這里的產品線涵蓋石油機械、PDC系列鉆頭、非開挖鉆頭及工具等,其成功研發的近鉆頭工程參數測量系統更是填補了國內空白。
滄州格銳特鉆頭有限公司行政經理張福祥介紹,他們的鉆頭廣泛應用于華北油田及國內外鉆井、油氣開采和城市非開挖工程,年產量約60%出口海外,同時也是國內“三桶油”的一級供應商。近年來,公司依托“剛體敷焊二次強化”“胎體熱熔二次塑型”等核心再制造工藝,將廢舊鉆頭的利用率大幅提升至70%。更令人驚嘆的是,通過等離子熔覆、激光熔覆等技術,在鉆頭磨損部位精準熔覆0.2毫米的強化合金層,使得再制造鉆頭的硬度反而超越新品,使用壽命延長了40%,真正實現了“浴火重生”。
滄州格銳特鉆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河間市委宣傳部 供圖
這種“廢墟上的創造”,正是河間產業哲學的生動寫照。這座城市的再制造傳奇始于上世紀80年代,歷經數十年深耕,已在汽車配件和包括石油鉆采的特色裝備兩大領域形成了從舊件回收、分類處理,到精細再制造、嚴格檢測、全球銷售的完整綠色產業鏈。2024年,全市再制造企業創造了145.4億元的營業收入,近5萬從業人員在此奮斗。其中,上百家汽配再制造企業貢獻了約80億元產值,吸納近3萬人就業;石油鉆采再制造企業的產品則遠銷世界各地。
智造脊梁:小作坊走出國門之路
如果說再制造產業展現了河間“變廢為寶”的智慧,那么,河間產業版圖的另一面——“創造與制造”的力量,則記錄著從小作坊到行業翹楚的奮斗史。這份力量,同樣源于數十年如一日的深耕與河間人特有的韌性。
植根河間四十年的汽車配件產業,已從最初的星星之火,發展成擁有424家生產企業、4.9萬從業大軍的龐大集群。滄州巨擎汽車配件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它從白手起家的小作坊起步,如今已躍升為國內乃至國際商用車離合器及自動變速箱執行器領域的佼佼者。
滄州巨擎汽車配件有限公司負責人崔芹芹介紹企業生產情況。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攝
走進其現代化的生產車間,智能化的生產線正以每90秒一套的速度,精密裝配著集成式重卡AMT雙片自調節離合器——這款產品不僅是國內商用車離合器領域唯一取得發明專利的產品,更被列入“首臺套”重大技術改造裝備名錄。企業研發的自動變速箱離合器模塊,在國內首次通過了嚴苛的道路試驗,一舉打破了歐美巨頭對自動變速箱控制系統的長期壟斷。公司負責人崔芹芹與團隊為此付出了十幾年的光陰。
“適配重卡的商用車自動擋離合器技術,過去一直被歐美國家牢牢掌控,”崔芹芹解釋道,國內外路況差異顯著,尤其在云貴川等復雜路段,他們的產品往往“水土不服”,需要頻繁通過回到服務站“學習”調整磨合。正是這種痛點,催生了企業的突破。崔芹芹說,由于企業長期專注于售后市場,積累了海量的實踐經驗和對國內道路規劃信息的采集,他們成功對技術模塊進行了本土化改進,精準解決了行業難題,實現了關鍵核心部件的國產化替代。
在汽車配件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另一條“能量動脈”也在河間強勁搏動——電線電纜產業,正以更大的體量和精密的“脈絡”,為現代工業社會輸送著“血液”。
河間市一家電線電纜生產企業的工人在車間生產線上工作。河間市委宣傳部 供圖
這條“動脈”的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末。近半個世紀的深耕,讓河間線纜產業從萌芽走向繁盛。如今,196家企業匯聚于此,1.5萬名從業者在此奮斗。2024年,產業實現營業收入323.1億元,占據了河北省市場份額的約30%,在全國版圖上也穩占約2%。這份沉甸甸的成績,不僅是數字的堆砌,更是產業深度與廣度的體現。“中國電線電纜生產基地”“河北省電線電纜特色產業名市”是河間用實實在在的成就和政府體貼入微的服務,掙來的殊榮。
其中,常豐線纜作為領軍企業之一,年營收超過45億元,是河北首家能夠生產用于特高壓輸電的110kV聚丙烯絕緣電力電纜的企業。 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新廠房建設期間,得益于屬地政府的高效服務,“從廠房開工到正式投入生產,只用了11個月,‘河間速度’為我們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時間?!?/p>
從精密的汽車傳動部件到支撐基礎設施的萬千線纜,河間的“創造”與“制造”雙軌并駕齊驅,共同構筑起本地經濟的重要支柱。
匠心淬煉:城市的韌性與品格在光陰中兌現
當電線電纜還在為城市輸送能量,一種需要指尖溫度與火候精妙掌控的產業,已在河間的熔爐中淬煉了近半個世紀——工藝玻璃制造,這門融合了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新的行當,正詮釋著河間匠人“方寸之間見功夫”的執著與追求。
這顆工藝玻璃的種子,早在五十余年前就已埋下。 在“知青上山下鄉”熱情高漲的年代,北京玻璃儀器廠的一批知青來到河間,將玻璃深加工的技藝傳授給當地農民。這份寶貴的火種,悄然孕育著未來“中國工藝玻璃之都”的根基。
工人在生產車間內工作。河間市委宣傳部 供圖
五十年時光流轉,技藝生根發芽,結出豐碩果實。 走進河間明尚德玻璃博物館,琳瑯滿目的展品無聲訴說著產業的繁榮:涵蓋工業儀器、耐熱酒具、茶具、飲料器皿、日用品、室內工藝裝飾品等六大類、上千種規格。館長郎永超介紹道,不同用途的玻璃材質各異,門道精深。自1977年起步,這些精美的玻璃制品便成為河間出口創匯的主力軍,遠銷全球85個國家和地區。 僅2024年,就實現了9000余萬美元的出口創匯。博物館里陳列著河間玻璃與國博、康寧、星巴克、泡泡瑪特等知名品牌合作的經典之作。然而,比這些看得見的產品更珍貴的,是幾十年來匠人們對手藝的默默堅守與代代傳承。
“直到現在,很多產品的關鍵細節依然離不開老師傅的手工制作?!崩捎莱e例說,比如茶壺、水壺的“嘴型”塑造——行話叫“引嘴”,就是一門極見功夫的手藝。“這直接關系到倒水是否流暢,收水是否利落。機器目前還替代不了這份手上的感覺?!边@是匠人們傾注大半輩子,才能兌換的被時光打磨下的手藝與耐心。
這份源于匠心的耐心與韌性,早已融入河間發展的血脈,成為這片土地最深厚的滋養。 河間市地處京津石三角腹地,雖非華北油田開采的“主戰場”,卻憑借一股“白手起家”的闖勁,在幾十年的光陰里,將一個個小作坊鍛造成了領跑全國的產業龍頭。
從無到有,由弱變強,河間人用耐心定義精度,以韌性打磨產業。再制造賦予舊件新生,特色裝備勢頭強勁,汽車配件驅動中國車輛,電線電纜輸送城市能量,工藝玻璃閃耀匠心光芒。實際上,河間的產業版圖不止于此:綠色化工年收入規模龐大,保溫新材料占據華北重要一席,連飄香全國的驢肉火燒也訴說著這片土地的獨特滋味。八大產業,如同根植于河間沃土的參天大樹,共同撐起了經濟的廣闊天空。
有人問起眾多產業之中,哪些產業是河間最核心的“支柱”? 河間市委書記王丙林的答案是“全部”,“這八個產業,一個都不能少,每一個都是核心”。在他看來,這并非簡單的選擇,而是市場與歷史共同孕育的成果。它們養育著河間80萬人口和7萬多家市場主體,這座城之外,15萬河間人奔波在全國各地,以敏銳的嗅覺為產業與發展打拼?!懊恳粋€產業背后,都有不少于一萬名從業者的辛勤汗水,都牽動著多個鄉鎮的發展脈搏。這是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河間活力的源泉?!?/p>
在王丙林看來,從匠心獨運的玻璃器皿,到馳騁全球的汽車部件;從變廢為寶的再制造件,到連通世界的線纜網絡——河間的產業故事,關乎于耐心、韌性與智慧的奮斗。立足京津石腹地,擁抱時代新機遇。保滄高速貫穿東西,京九高鐵設站推進,未來“一小時抵京”的愿景清晰可見。當黃驊港的貨輪鳴笛啟航,承載著河間的電纜與再制造件駛向全球;當雄安新區的宏偉藍圖徐徐展開,河間正積極融入,成為其產業鏈條中堅實的一環。
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編輯 高靜
校對 付春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