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以街道為起點,逐漸發展壯大。這些老街,如同城市的記憶庫,珍藏著歷史的光影。在鄭州這座擁有3600年建城史的古都,西大街見證過蘇東坡的詩情,東大街曾留下慈禧與光緒的回鑾足跡,而坐落于管城回族區老城南部的書院街,不僅是大總統徐世昌的求學之地,更是鄭州教育文脈的發祥地。
這條東西走向的千年古街,西起南大街,向東延伸過紫荊山路,其北側地下更是深埋著改寫鄭州商代都城認知的重要遺跡。長逾千米、寬約七米的街道,承載著自元明以來深厚的文化積淀,是當之無愧的鄭州城市文化之源。
歷史沿革:教育傳承的起點
翻開書院街的歷史畫卷,書香傳承是其最鮮明的底色。
壹
元代起源與明代初興
其歷史可追溯至元朝,時稱“花園門街”。至明崇禎年間,因街巷內開設紙坊,故得名“紙坊巷”。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路南曾建有火神廟,寄托著先民對自然的敬畏。
貳
書院肇始與盛衰
明崇禎十年(1637年),鄭州知州魯世任于此創建中天書院(亦稱天中書院),盛極時士子云集達千人之眾,成為鄭州早期教育的重要里程碑。然僅五年后,創始人魯世任因國難殉職,書院亦隨之逐漸衰落。
叁
清代定名與東里書院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州安爾恭在東大街文廟西側創建東里書院。咸豐四年(1854年),知州黃見三見書院房舍傾頹,倡捐重修講堂、號舍等百余間,重振文風。至光緒八年(1882年),因原址房舍倒塌,知州王成德將東里書院遷建于此街南公館內,籌資修建數十間寬敞學舍,街道遂正式定名為“書院街”,其名由此奠定。
肆
現代教育發端與學府傳承
光緒三十年(1904年),知州饒拜揚將東里書院改制為“鄭州官立中學堂”,開創鄭州現代中學教育之先河。該機構歷經時代變遷(鄭縣縣立中學、鄭州市初級中學、私立明新中學、鄭州市立高級中學等),于1953年定名為河南省鄭州市第一高級中學(鄭州一中)并遷離,發展成為河南省知名學府。
伍
街名變遷
1966年,書院街曾短暫更名為“紅光東街”,1978年恢復原名“書院街”并沿用至今。
商都秘鑰:書院街墓地
書院街的厚重歷史,遠不止于文獻記載的書院興衰。其地下深埋的驚世發現,將這條街的文明史猛然推至更古老的年代。
2022年,在書院街北側、緊鄰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南城垣的考古發掘中,揭露出一處極其重要的商代中期貴族墓地。該墓地布局清晰,出土了豐富的隨葬品,包括青銅器、玉器、金器、綠松石器、海貝等。
尤為矚目的是,在一座編號為M2的高等級貴族墓中,發現了目前國內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金覆面以及金泡等黃金飾件,其規格之高、隨葬之豐,刷新了學界對鄭州商都時期貴族喪葬禮儀、黃金文化及社會結構的認知。
這一重大考古發現,不僅將書院街區域的歷史追溯至3600年前的商代中期,更實證了此地是鄭州商都內城東南部的一處核心功能區,為理解早商王都的布局、等級制度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關鍵材料。
民俗印記:老街市井煙火
從肅穆的考古現場回到街巷地表,書院街的文化內涵還流淌在鮮活的民俗風情與市井生活中。
舞龍盛景
歷史上,書院街的舞龍表演聞名遐邇,與東大街的舞獅并稱“雙雄”。每逢佳節,舞龍隊伍活躍于街巷,十余人默契協作,龍珠引領,木柄翻飛,鑼鼓喧天,場面熱烈。
傳統禮俗
尤為獨特的是,當舞龍隊伍與東大街舞獅隊伍相遇時,雙方遵循特定禮俗:鑼鼓聲止,靜默中“各走半邊”,寓意避免龍獅相爭之不祥。這一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動,隨著時代變遷雖已逐漸淡出日常生活,但仍是鄭州城市記憶中的寶貴篇章。
民居典范——郭家大院
視線轉向現存的傳統建筑,書院街112號的郭家大院,是這條街巷生活記憶的實物載體。這座古樸的四合院,門樓高聳,上房懸匾,青瓦覆頂,盡顯清幽古雅。
書院街,這條深植于管城區的鄭州文脈之源,從地下的商代遺存到地上的書院遺風,再到鮮活的市井風情, 層層疊壓著歷史的厚重與溫度。它正煥發著新的時代光彩,靜待您的探訪,邀您漫步其間,共同觸摸歷史的肌理,感受文化的脈動,見證這條千年古街在新時代書寫的華章。
來源:管城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