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學生參觀礦業企業時的不幸事故,讓人心痛不已。事故的核心責任,無疑指向企業安全生產的全面失守——設施隱患未除、風險提示缺失、管理監護缺位,每一個漏洞都是釀成悲劇的推手。
我們絕不會將責任推給那些缺乏現場經驗的學生,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從事件中提煉出關乎每個人的安全警示:在危險面前,保持足夠的警惕,是普通人必須具備的生存本能。
這種警惕,無關苛責,而是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當身處陌生的工業環境,面對懸空的柵板、未加防護的深坑、運轉的機械,哪怕周圍有“安全保障”的承諾,也該在心底拉響一根弦。就像走過結冰的路面會下意識放慢腳步,靠近懸崖邊會自然遠離邊緣,這種對潛在風險的本能預判,不需要專業知識,只需要一份“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謹慎。
集體活動中,這種警惕更該轉化為具體的行動。看到多人聚集在看似脆弱的平臺上,不妨主動退后一步;發現沒有明確的安全標識,多一句對同伴的提醒;面對“大家都這樣”的從眾行為,保持一點“不合群”的清醒。這些細微的舉動,或許在多數時候顯得多余,卻可能在關鍵時刻成為保命的防線。
企業的責任不可替代,但個人的警惕也不可或缺。前者是安全的“外部鎧甲”,后者是內心的“預警雷達”。當外部鎧甲出現疏漏時,雷達的敏銳能為我們爭取一線生機。
從事故細節來看,老師受傷但未墜入,或許與站位差異有關。6名學生集中站在格柵板的特定區域,該區域恰好是固定角鋼存在陳舊性裂紋的薄弱點,集中載荷直接導致了格柵板翻轉脫落;而老師可能處于格柵板相對穩固的邊緣位置,或與學生有一定距離。更值得關注的是,涉事平臺存在承載標識缺失的問題,既沒有明確標注柵板的最大承重,也沒有限定同時站立的人數。這直接導致學生無法通過有效提示判斷風險,現場監護人員也缺乏明確的操作依據來引導分散站位。
站在鏤空柵板這類懸空設施上,本身就屬于存在潛在墜落風險的場景,分散站立能有效降低局部載荷集中的概率,這是基于物理常識的基本避險邏輯。但回到這起事故,更核心的問題在于,企業沒有通過制度和措施將這種“常識性避險”轉化為明確的安全規范——既沒有用標識告知風險,也沒有通過管理手段引導分散,甚至連設施本身的結構安全性都未保障。
這不是要每個人活在恐懼里,而是要在常態中培養風險感知力。畢竟,生命只有一次,任何時候都值得我們用最高的警惕去守護。企業的安全體系、明確的風險提示和責任擔當,是讓避險行為成為常態的前提,但個人的安全意識和主動避險,很多時候是最后一道重要防線。
愿這起悲劇能警醒更多人,讓“警惕”真正成為每個人的安全必修課,讓類似的不幸不再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