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解決陜西水資源分布不均問題的“世紀工程”又邁出了重要一步,由中鐵四局負責建設的引漢濟渭二期工程南干線黃午隧洞Ⅳ標項目,其隧道挖掘進度超過一半,這為整個工程的早日完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介紹,引漢濟渭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的150項關鍵水利工程之一,二期工程與葛洲壩、三峽等34個國內著名水利工程一同被選為“共和國印記”。該工程由黃池溝配水樞紐、南干線和北干線三部分構成,全長190公里,能將漢江的高質量水資源輸送到西安、咸陽、渭南等21個需水地區,這對于解決陜西省水資源限制問題至關重要。
黃午隧洞IV標施工總長達到8900米,該隧洞主要穿越云母石英片巖地層,地質狀況復雜,多次經過斷層破碎帶和峪河河道,還需在西成高鐵清涼山隧道下方施工,施工控制標準極為嚴格。此外,隧洞內裂隙水豐富,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
在應對施工中的復雜挑戰時,該項目技術團隊與設計、勘探單位緊密合作,每100米進行TSP超前地質預報和超前水平探孔,提前探明隧洞前方地質及水文情況,及時調整開挖工法及初期支護參數,確保洞內施工安全保持可控狀態。同時,與上方穿行的西(安)成(都)高鐵開展駐站聯絡,利用列車行車間隙采取控制爆破技術,確保鐵路隧道行車安全。
走進隧道內部,智能濕噴機通過無線遙控操作,以智能算法調節混凝土噴射參數,每小時噴射量可達35立方米。聚能爆破技術與三維激光掃描系統結合,將超欠挖控制的精確度控制在10公分以內。施工中所采用的智能工裝系統,由10多個五小創新成果構建,成功解決了支護定位偏差、拱腳沉降等施工難點。
“我們通過‘機械化替代人力、智能化減輕負擔’的施工體系,將傳統的以人力為主的隧洞施工轉變為以科技為主導,形成了‘工裝確保工藝、工藝確保質量’的閉環管理。”項目經理李賓濤介紹道,“項目施工在大干期間保持三班連續作業,每天的掘進進度穩定超過12米,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掘進周期縮短15%。”
此外,綠色施工也是該項目的特點,在施工過程中,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洞內施工廢水,項目部針對性打造了“五級沉淀池+高效凈化處理”系統,廢水經石英砂沉淀過濾、活性炭吸附等處理流程,有效減少水體中的氨氯元素,水質檢測達標后,可循環利用于洞內外噴淋降塵、設備沖洗等。“每月節約水資源800余噸,徹底避免了施工廢水對周邊水體的影響,讓秦嶺峪口的溪流更加清澈。”項目黨支部書記杜磊說道。
據悉,該項目建成后,將對優化陜西省水資源配置、強化防洪減災能力、改善水生態環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以及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每年能夠向陜西關中地區提供15億立方米漢江水,惠及人口1411萬。(工人日報客戶端通訊員 魯穎 記者 祝盼)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