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抵達北京,與中方高層在人民大會堂會晤。這一訪問備受關注,彰顯了中歐合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然而就在此時,美國卻接連傳出三個重磅消息,顯示特朗普政府在貿易戰中試圖“收手”,但多方壓力之下,他的計劃恐怕已經為時已晚。
馮德萊恩此行的背景耐人尋味。近年來,中歐關系穩步發展,歐盟已成為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
2024年,中歐雙邊貿易額達到7858億美元,顯示出雙方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當下,中歐加強合作不僅符合雙方利益,也為全球經濟注入更多穩定性。與此同時,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卻讓歐盟深感不安。
此前,特朗普對歐洲汽車征收高達25%的關稅,盡管最新消息顯示這一關稅可能會降至15%,但歐盟對美方政策的反復無常依然心存疑慮。
就在這一關鍵時刻,特朗普政府近期的三個消息尤其引發關注。
首先,他表示中美貿易談判已進入收尾階段,雙方接近達成協議。
其次,美國宣布將實施更簡單的關稅政策,設定區間為15%到50%,以取代此前針對不同國家的復雜高額關稅。
最后,美歐談判接近尾聲,美國對歐盟產品的關稅將降至15%。這些舉措表面上看是特朗普的示好,但更像是其迫于多方壓力的無奈之舉。
事實上,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已經在美國國內外引發了廣泛反對。
印度、巴西、加拿大等國在關稅問題上堅持強硬立場,拒絕妥協。
而即便是與美國達成協議的日本,其國內也有大量民眾對此進行批評。更為關鍵的是,中美之間的談判依然存在諸多分歧。
美方要求中國在稀土出口和能源采購等問題上讓步,但這些要求顯然難以被接受。
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這場博弈不僅重塑了全球供應鏈,也讓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了高額成本。
與此同時,中國通過擴大內需和深化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則展現了強大的經濟韌性,而中歐合作的深化,或將為全球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