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梅君
主筆、視頻:于梅君
每年七八月,是草原旅游的黃金季節,大片狼毒花如繁星般點綴在綠野間,成為游客拍照打卡的熱門背景。然而,狼毒花既是草原生態的“警報器”,也是牧民口中的“斷腸草”,在享受夏日草原美景時,我們需對這位“毒美人”多一分了解與敬畏。
致命誘惑:盛夏草原的“毒美人”
當盛夏的陽光灑在草甸上,粉白、明黃或淡紫的花浪如夢幻云霞般鋪展,這種被稱為“狼毒花”的植物,正以艷麗之姿迎接旅游旺季的游客。然而,這個草原的“顏值擔當”,卻有著與美麗極不相符的危險本質。
2025年7月初,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一名
因被狼毒花的艷麗花朵吸引,隨手采摘并放入口中咀嚼,不久便出現嘔吐、腹痛等癥狀,所幸景區醫療站及時救治,游客才轉危為安。
狼毒花是瑞香科狼毒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它莖干貼地叢生,葉片細長如劍,它的花苞呈現鮮艷的紅色,開放后卻變為潔白的花瓣,形成內紅外白的奇妙景象。一株植物上,可同時開放20-40朵火柴頭大小的小花,組成精致的繡球狀花團,遠望如少女發間的絹花,湊近能聞到獨特的奶香氣,吸引飛蛾前來采蜜。
狼毒花之名,源于其劇毒特性,它的根、莖、葉及花粉均含劇毒,主要毒性成分為狼毒素、異狼毒素等黃酮類化合物及毒性蛋白,牲畜誤食后會出現嘔吐、腹瀉、痙攣,甚至因內出血死亡,人類一旦誤食,后果同樣嚴重,哪怕只是接觸汁液,也可導致皮膚紅腫。因此它在民間獲得 “斷腸草”、“牛羊愁”等駭人稱號。
2023年,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拼蟛菰霈F“采花驚魂”一幕:一位游客將狼毒花插于發間拍照,被當地牧民緊急制止。牧民稱,草原上的牛羊聞到狼毒花氣味都會繞道,人若誤食其根,后果不堪設想。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世龍指出:“狼毒花的高毒性本身,其實是對惡劣環境的一種適應策略——減少動物啃食,保證自身在資源爭奪中的優勢?!?/p>
生態警鐘:狼毒花蔓延,是草原在“求救”
狼毒花最令人警醒的角色,是草原退化的“生態風向標”。在健康草原上,狼毒花僅零星點綴;一旦它大面積“攻城略地”,往往意味著過度放牧或干旱,已使原生草原“潰不成軍”。
狼毒花的生命力堪稱“植物界小強”。它的發達根莖肆意蔓延,可吸干30厘米深土壤中的每一滴水分,能在干旱寒冷的高原環境中存活。
狼毒花看似弱不禁風,卻擁有獨特的“化學武器”,靠分泌毒素抑制周邊草本植物生長;它還是“繁殖專家”,種子微小如塵,隨著一陣輕風就能傳播很遠,迅速占領每一寸脆弱的土地。
更關鍵的是,它對土壤養分的需求極低——當草原因過度放牧導致其他牧草退化時,狼毒花便會迅速侵占生態位,形成大片“狼毒灘”。
“狼毒花的泛濫,其實是自然發出的警示?!庇醒芯繂T指出,“不是狼毒造成了荒漠化,而是過度放牧在先,給狼毒花造成了可乘之機?!?024年《生物多樣性》期刊的研究顯示,在內蒙古草原,當可食用牧草覆蓋率低于30%時,狼毒花的分布面積就會激增200%。
狼毒花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草原生態的失衡:過度放牧導致土壤板結,狼毒花的粗壯根系反而能穿透硬土,進一步擠壓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在旅游旺季,大量游客涌入,如果缺乏生態保護意識,隨意踐踏草地、破壞植被,也會加速草原退化,為狼毒花的蔓延創造條件。
在狼毒花泛濫區,昆蟲、小型獸類及鳥類銳減,導致生物鏈“斷環”。研究指出,當狼毒在草場覆蓋率突破30%,即標志著該區域草原處于中度以上退化階段,需立刻采取措施干預修復。
可見,狼毒花是大自然設定在草原生態系統中的獨特“煙霧報警器”,那成片蔓延的絢爛花海,不光是美景,更是警報:我們腳下的草原正在痛苦掙扎、無聲呼救。
以毒攻毒:從“斷腸草”到“救命藥”
草原上的狼毒花,演繹著“美麗與危險并存”的生存哲學——它既是草原生態的“警報器”,也是植物界中以毒攻毒的“藥材高手”。
“狼毒花的個性,如其外形一樣,有雙面性?!币晃宦眯姓哌@樣描述。這種植物具有“亦毒亦藥”的雙重特性,其毒素對人畜的中樞神經和消化系統有強烈刺激,但在醫藥上,對呼吸系統和消積清血有顯著療效。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記載,它能治療“痰飲停留,骨膜發炎,結核頑瘡”?!兜崮媳静荨穭t記載,狼毒花根可入藥,具有逐水祛痰、破積殺蟲、止痛抗腫瘤的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狼毒花提取物,對肺癌、肝癌細胞有抑制作用,其含有的東莨菪素,還可制成植物源農藥,對草莓朱砂葉螨的殺除率,遠高于除蟲菊素。
2025年,云南中醫藥大學團隊在《中草藥》雜志發表論文,揭示了狼毒花抗腫瘤作用的分子機制:其含有的狼毒苷,能通過阻斷腫瘤細胞信號通路,抑制癌細胞增殖。不過,研究者強調,狼毒花藥用需嚴格遵循醫囑,過量服用可能導致肝腎功能損傷,孕婦、兒童及肝病患者更需禁用。
文化印記:從“生化武器”到“經書保鏢”
狼毒花的“毒名”,不僅存在于生態和醫學領域,更滲透于歷史文化。古時,狼毒曾是蒙古鐵騎的生化武器——將它曬干,點燃之后順風播散,就是御敵的毒氣。
而在西藏,高品質的經書都是寫在狼毒紙上,可防蟲蟻鼠蛀,千年不壞。《中華造紙兩千年》一書里記載:公元650年,吐蕃開始生產紙張,這種紙,就是狼毒紙。而狼毒紙誕生背后,還有一個傳奇故事。
公元641年,造紙術隨著文成公主進藏。一開始,公主帶去的造紙匠人在雪域高原找不到合適的可造紙植物,如構樹、稻草或者竹子。工匠只好就地取材,但選什么植物也頗費周折,歷時9年,才將材料定為狼毒根部夾層中的淡黃色韌皮。經過采料、泡洗、錘搗、去皮、撕料、煮料、捶打、打漿、澆造、日光晾干、揭紙等11道工序,一張狼毒紙才得以面世,可保存千年不腐。
不過,狼毒根的毒性對造紙匠人的傷害極大,有毒的汁液經常讓造紙匠的臉和眼睛過敏、皮膚潰爛,關節變形。正是造紙匠們的辛苦付出,才使狼毒紙成為身懷絕技的經書“保鏢”,現存最早的藏文典籍《丹珠爾》便以此書寫。
2024年,西藏博物館展出的“狼毒紙制作工具”旁,一段解說詞這樣寫道:“每一頁經文,都是匠人與毒共舞的見證?!?/p>
尋求平衡:與“毒美人”共處的智慧
面對狼毒花及各類“斷腸草”的“雙面性”,科學家提出“生態調控+資源利用+公眾教育”的平衡策略。
生態修復方面,在狼毒花泛濫區域種植耐旱牧草(如冰草、針茅),通過競爭抑制其生長;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合理控制旅游人數和活動范圍,避免過度踐踏。
毒性轉化方面,提取狼毒花等有毒植物中的生物堿,開發低毒農藥或抗癌藥物,實現變廢為寶。
此外,在草原景區、山區等旅游場所設置警示牌,提醒游客“只可遠觀,不可褻玩”,提高游客對有毒植物的認識和防范意識。
2025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監測數據顯示,通過輪牧、補種等措施,內蒙古草原的狼毒花覆蓋率已從2018年的18%降至12%,草原生態呈現恢復態勢。
狼毒花的故事,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示:生態的失衡終將反噬人類。
知多一點:
斷腸草家族:自然界的“偽裝大師”
常見于武俠小說中的斷腸草,其實并非某一種植物的學名,而是指那些含有劇毒、能引起嘔吐、昏迷甚至死亡的植物,我國有近40種植物被稱為“斷腸草”。
鉤吻:華南地區的“奪命藤”
鉤吻是馬錢科植物胡蔓藤的全株,廣泛分布于華南地區。其根、莖、葉均含劇毒成分——鉤吻生物堿,毒性是氰化物的10倍以上。誤食后,鉤吻素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和呼吸中樞,導致肌肉麻痹、呼吸衰竭,致死劑量僅需3克新鮮葉片。
鉤吻常纏繞或混雜在其他植物之間,其根與五指毛桃極為相似,花又和金銀花特別像。這種“偽裝”能力使得鉤吻極易被誤食。
2023年,廣東某地曾發生一起誤食鉤吻中毒事件,一家三口因將鉤吻誤認為金銀花采摘煮水喝,結果全部中毒。
烏頭:北方山區的“毒將軍”
烏頭類植物在北方山區較為常見,如川烏、草烏等。其塊根含有烏頭堿等生物堿,毒性劇烈。烏頭堿對心臟和神經系統有強烈的毒害作用,誤食后會引起心律失常、血壓下降、呼吸抑制等癥狀。2024年,在河北某山區,幾名游客在野外采摘野菜時,誤食烏頭,導致多人中毒,其中一人因病情嚴重不幸身亡。
曼陀羅:全身是毒的“神秘花”
曼陀羅是一種常見的有毒植物,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地。它全身都有毒,以種子毒性最強。曼陀羅含有的東莨菪堿、莨菪堿等生物堿,會干擾人體的神經系統,導致幻覺、昏迷、呼吸衰竭等癥狀。2025年夏季,在云南某景區,一名游客因好奇,采摘曼陀羅花朵并吸食其花蜜,不久后便出現頭暈、嗜睡等癥狀,被緊急送往醫院救治。
斷腸草中毒事件頻發
2025年以來,斷腸草中毒事件在全國多地發生,成為公共衛生領域的“高頻詞”。
2025年3月,廣東佛山一家6口喝了“五指毛桃煲雞湯”后,出現視物模糊、頭暈、乏力等癥狀,6人均確診為斷腸草中毒。
2025年2月,廣西一名村民因誤將斷腸草根莖當作中藥泡茶飲用,出現劇烈腹痛、呼吸困難,經緊急搶救后脫險。
2025年1月,湖南長沙一商家誤將斷腸草當作“海風藤”銷售,導致一名老人中毒身亡。這一事件引發公眾對中藥材市場監管的關注。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