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蘇州的“荷花市集”不斷刷屏,相關話題瀏覽量已近千萬。這原是一個農特產品疏導點,日積月累自發形成市集。如今,荷花市集不僅吸引著全國各地游客前來打卡,更承載著蘇州老農們動人的生活溫情與城市管理的暖心溫度。
挑擔輾轉2小時,只為帶來這夏日限定浪漫
7月22日,清晨5點,晨光尚未完全穿透云層,而蘇州白塔西路與皮市街交叉口,已飄起陣陣荷香。百米不到的小路上,擺著五六十個攤位,帶著露水的荷花與青翠的蓮蓬層層疊疊,搭配各種各樣的本地自產果蔬,構成了一幅夏日限定的姑蘇風物圖。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些都產自蘇州東、西山的老農戶家,農戶們每天趕最早一班公交車,輾轉2個小時,一路挑著擔子來市區叫賣。
7點,上班高峰期,來來往往的人群從市集中穿過,這里成了流動的荷塘。有人來不及停留,只是匆忙拍一張,把這粉荷、青瓦、竹筐構成的“江南配色”記錄在手機里。“小妹妹,買花呀,十塊錢5支,再送給你個蓮蓬。”吳儂軟語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上班族小周選擇駐足挑選:“隔三岔五路過買幾支,辦公室便有了江南夏天的味道。”
隨著太陽逐漸高照,一批又一批慕名而來的游客,紛紛涌向這個不足百米的小市集。田女士從常州驅車一個多小時趕來,只為這一縷荷花香。“夏日炎炎,但看著這鮮嫩的荷花,心情非常愉悅。從沈陽來蘇州旅游的王女士花25塊錢也買了一束,她說:“不知道大老遠帶回去能養幾天,但是買個開心!”
爆火帶來問題,優化管理讓“煙火氣”不斷
記者看到,因人流量的增加,現場疏導管理的工作人員也陸續多了起來。拙政園片區(平江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一中隊中隊長金俊介紹,2020年,姑蘇區城管委設置了這個農特產疏導點,初衷是給那些挑著擔子自產自銷的農戶提供臨時避風港。“最開始規劃的疏導點只是公園前的亭子里幾個攤位,現在多的時候有80個攤位,所以要增派人手來維持秩序。”他說。
在荷花市集,記者走兩步就得停下,給拍照打卡的游客讓位,或是等提供旅拍服務的攝影師拍完再繼續向前,現場還有網紅直播。“周邊的批發商、水果店也來擺攤,和這些老農爭搶地盤,所以我們要求攤主持有身份證和村里開具的自產自銷證明,每天上午下午不定時檢查。”金俊表示,人流量的劇增,帶來道路擁堵、環境臟亂等問題是必然的。
因此,為了讓“煙火氣”有溫度更有秩序,姑蘇區已經在優化布局,實行專業市場疏導集散,利用白塔口袋公園可用公共空間進行科學規劃,并積極探索荷花市集與皮市街花鳥市場和蘇南花卉市場的聯動疏導,滿足攤販經營和群眾消費需求,不讓荷花市集背離“助農”的初衷。
浪漫之下見溫情,辛勞背后藏著生命的韌性
每到夏天,荷花市集總能美上熱搜,給蘇州貼上了“江南可采蓮”的美好標簽。作為日復一日堅守著市集的管理疏導者,金俊眼中所看到的,不只有那些等待破局的問題,還有夏日限定浪漫之下的溫情。
“陳如珍阿婆今年75歲了,是這些人中年紀最大的,在疏導點設立之初,她就在這擺攤了。”金俊介紹,同樣75歲的,還有沈秋云阿婆,曾患癌癥的她在家人陪伴下戰勝病魔。每天,老伴朱云良會趕在太陽出來前采完荷花,她則挑著擔子趕往市集叫賣。辛勞背后藏著生命的韌性,她說,這是比抗癌藥更甜的“解藥”。
說話間,一旁的老農孔蘇榮主動搭話。他告訴記者,自己剛退休一個月,每天凌晨1:30起床,2點出發帶著兩個姐姐來擺攤賣花,只為優先搶占一個好位置。“看到他們自產自銷很辛苦,挺心疼的,所以就幫幫忙,看到大家買花開心,我也開心。”他一邊說著,一邊給記者展示自己星夜劃船采花的視頻。
孔蘇榮的臉上永遠掛著笑容,手里忙個不停。有年輕的攤主率先賣完花,過來向他再討幾支,順便教他如何把花包得更漂亮吸引人,大家互幫互助。一旁的姐姐們依舊用粗糙的手指熟練地扎起最樸素的荷葉包裝。“人多的時候生意還是可以的,我們搞不來新鮮的花樣,掙不了幾個錢,大家主要是為了開心。”姐姐孔美英說道。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徐曉安 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