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有時候就像一場牌局,有人拿到好牌卻打砸了,有人看似被動卻突然翻盤。2025年7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布與日本、菲律賓、印尼達成貿易協議,得意洋洋地炫耀“美國優先”的勝利。然而,就在這場“貿易收割”盛宴中,原本被特朗普點名表揚的印度卻成了局外人——談判僵局、關稅分歧、8月1日的最后期限逼近,美印貿易協議卻毫無進展。
被冷落的印度,隨即做出一個令國際社會意外的決定:7月23日,印度駐華大使館宣布恢復對中國公民發放旅游簽證。這是自2020年以來,印度首次松綁對華簽證限制。特朗普的“冷落”與莫迪的“轉向”,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博弈?
1.特朗普的“貿易牌局”:三國協議背后的“美國優先”
特朗普此次宣布的三份貿易協議,延續了他一貫的“極限施壓”策略——要求對方開放市場,自己則設置高關稅壁壘,同時以“投資回報”包裝協議合理性。
?對日協議:高關稅+高回報
特朗普稱美日協議“打破歷史”,日本承諾開放汽車、卡車、大米等市場,美國則對日進口商品征收15%關稅。更關鍵的是,日本將對美投資5500億美元,特朗普宣稱“美國將從中獲得90%利潤”,并強調協議將創造數十萬就業崗位。此外,兩國還計劃成立液化天然氣(LNG)合資企業,進一步綁定能源合作。
特朗普(資料圖)
?對菲、印尼協議:關稅施壓+貿易壁壘清除
菲律賓需對美國商品實施零關稅,美國則對菲進口商品征收19%關稅(略低于此前威脅的20%,但仍高于4月對多國的17%“對等關稅”)。印尼則被迫撤銷美國企業的多項貿易壁壘,包括取消農產品檢驗、接受美國認證、解除關鍵礦物出口限制,并購買美石油、天然氣和農產品。更狠的是,美國對含“非市場經濟國家”(如中國、越南)零部件的印尼產品加征40%關稅。
這三份協議的核心邏輯很明確:美國要市場、要利潤、要產業控制權,而其他國家只能被動接受。
2.美印談判僵局:農產品與乳制品的“死結”
與特朗普在其他三國的“勝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印貿易談判徹底陷入僵局。
?印度不愿讓步:農民利益是“紅線”
印度農業占GDP約16%,支撐近半數人口生計,農民群體是莫迪政府的“關鍵票倉”。美國堅持要求印度全面開放農產品市場,但印度擔心低價美農產品沖擊本土產業,更不愿因讓步引發農民抗議(歷史上印度多次因農業改革爆發大規模示威)。印度財政部長西塔拉曼明確表示:“農業和乳制品是談判‘不可妥協’的紅線?!?/p>
?乳制品與文化沖突:印度的“心理防線”
乳制品是另一大障礙。印度消費者普遍抵觸美國用動物副產品喂養牛的養殖方式(與印度教“非暴力”傳統沖突),印度政府擔心開放乳制品市場會動搖本土奶牛養殖業(印度是全球最大牛奶生產國)。此外,印度對轉基因作物的謹慎態度(美國推動轉基因作物進入印度)也加劇了雙方分歧。
莫迪(資料圖)
?談判僵局的連鎖反應
截至7月底,印度首席談判代表已訪美五輪未果,美國代表團計劃近期回訪但仍未敲定細節。印度政府消息人士坦言:“8月1日前達成協議的可能性極低?!碧乩势赵{對印度征收26%關稅(后降至19%),但印度同樣準備以反制措施回應——雙方陷入“互耗”局面。
3.莫迪的“轉向”:恢復對華簽證背后的“戰略再平衡”
被特朗普“冷落”的印度,迅速將目光投向中國。7月23日,印度駐華大使館宣布恢復中國公民旅游簽證,這一舉措絕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驅動下的“戰略再平衡”。
?直接導火索:美印談判破裂的倒逼
美印貿易僵局已持續數月,印度若繼續硬扛,可能面臨出口受阻、經濟增長放緩的風險(印度對美出口占其總出口約18%)。莫迪政府意識到,依賴美國的“單邊押注”風險過高,需通過緩和與中印關系拓展市場、對沖壓力。
?深層考量:中國市場與投資的“不可替代性”
中國是印度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超1350億美元),印度對華貿易逆差雖大,但中國是印度制造業關鍵原材料(如電子元件、化工原料)和中間品的主要來源地。此外,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東南亞的影響力、金磚機制的合作潛力,以及中印作為“全球南方”代表的共同訴求,均讓印度意識到“靠近中國”的戰略價值。
莫迪(資料圖)
?長期鋪墊:中印關系的“修復基礎”
印度并非臨時“遞投名狀”。自2024年下半年起,莫迪政府已通過多渠道釋放善意:印度防長、外長頻繁出席金磚、上合組織會議,公開強調“中印共同發展”;兩國邊境局勢自2023年緩和后保持總體穩定;印度商工部多次表態“愿擴大對華農產品出口”。此次恢復旅游簽證,是印度對華“漸進式緩和”的關鍵一步。
4.“投名狀”的深意:中印關系的“破局”與美國的“焦慮”
印度恢復對華旅游簽證,表面是一次“民間交流松綁”,實則傳遞出多重信號。
?對印度:以“小切口”撬動“大合作”
旅游簽證的恢復,看似“微小”,卻能直接促進中印民間往來(2019年中國赴印游客超20萬人次,疫情后幾乎停滯)。民間交流升溫將緩解兩國輿論對立,為經貿、投資合作創造更友好的氛圍。
?對美國:“盟友離心”的警示
印度的“轉向”讓美國陷入尷尬——特朗普原本試圖通過貿易協議拉攏印度,將其打造成“印太戰略”的關鍵支點,卻因“美國優先”的強硬姿態適得其反。
?對中?。汉献鞴糙A的“新窗口”
若雙方能以旅游簽證恢復為起點,在邊境問題、經貿規則、多邊機制等領域達成更多共識,有望打破“競爭大于合作”的僵局,實現真正的“龍象共舞”。
特朗普的“冷落”與莫迪的“轉向”,本質上是大國博弈的縮影。美國用關稅施壓試圖掌控全球貿易,卻讓盟友心生不滿;印度則用“務實外交”尋找平衡點,避免被單一大國綁架。未來的國際格局,或許正從“單極霸權”轉向“多極合作”——而中印關系的走向,將成為關鍵變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