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
何為大局?
酈食其提出勸降齊國的時候,劉邦一線的戰況并不是很好,他甚至有放棄成皋以東地區的想法。
淮陰方東擊齊,漢王數困滎陽、成皋,計欲捐成皋以東,屯鞏、洛以拒楚。
這個時候和平解決齊國問題,然后令韓信南下,威脅楚國彭城才是當下最符合劉邦戰略價值的方案。
即便齊國不一定會聽從劉邦的安排,至少也會削弱楚國正面戰場投入的兵力。
此時的劉邦絕對不會試圖發動對齊國的戰役,如果把戰爭擴大化,這對他和齊國都不是好事,此時他應該盡可能多的拉攏和爭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己所用,從而孤立項羽。
另外,劉邦不知道齊國好打,如果沒有酈食其的話,齊國能否這么順利,這么快速的拿下嗎?真的很難說。
戰爭的結果無外乎,勝負平,對于劉邦來說,只有勝利才能符合他的戰略價值最大化。
剩下的不管是負還是平的戰果,對劉邦都將意味著需要消耗更大的精力維持北方戰場,若是再僵持不下,對他來講更是會冒著多線作戰的多重壓力,同時還會把齊國推向敵人的懷抱,不管是從成本與收益,還是從勝負平概率來考慮,發動對齊的戰役都不是上策。
再說,齊地真的那么好打嗎,田氏在齊國經營多年,勢力盤根錯節,如果好打,項羽也不會多次征討齊國,始終沒有徹底平定,反而因為深陷齊地泥潭,給了劉邦還定三秦,攻入彭城的機會。當然這里邊也有項羽的自身原因。
廣武軍李左車的建言與酈食其的計策不謀而合:
“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北首燕路,而后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于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喧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后實者,此之謂也”
再看蒯通建議韓信打齊地的原因并不是在戰略上有什么高明之處,只是為了顯示自己對韓信的忠誠,站在主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余城,將軍將數萬眾,歲余乃下趙五十余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
他不僅不是在幫助劉邦取得天下,還在想法挑起劉邦內部的不和,只不過韓信因為酈食其的原因僥幸戰勝了齊國,如果酈食其沒有說服齊王,齊王沒有不設防,勝負真的很難料,至少齊國可以等到楚國的援兵,那天下之勢將充滿未知。
蒯通的政治投機性完全沒有遮著掩著,他想要利用韓信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他不僅陷“同事”兼“同行”于死地,也不惜破壞劉邦的整體軍事行動,甚至韓信最終的死都跟他有著莫大的關系。
有的時候我不禁懷疑,蒯通是不是楚國的間諜,從攛掇韓信打齊國,再到建議韓信獨立,看似在為韓信著想,但是最后的得利者除了蒯通自己還有項羽!當然這僅僅是一種感覺,沒有任何證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