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急診科護士到社區健康“首席管家”,2025年“東莞好護士”、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松山湖社衛中心”)護理辦負責人向燕飛用20年時間完成了一場醫療服務的“深度進化”:她首創“群組化孕產期健康教育”填補園區空白,創新“中醫生長貼”惠及600名兒童,帶領團隊獲50余項省市榮譽;通過培養19名專科護士、建立科研體系,她構建起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守護網;用5000份慢性病檔案的改善成果和77面錦旗和感謝信的認可,詮釋了“把小事做到極致”的基層醫療真諦……用專業、創新與溫度深刻詮釋“健康守門人”的深刻內涵。
填補空白:推群組化孕產期健康教育曾一日收獲三面錦旗
“園區孕產婦很多,但她們獲取保健知識的途徑卻很少。”向燕飛回憶道。2019年,她抓住松山湖社衛中心與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建立緊密型醫聯體契機,積極聯動該院產科黎秋妹團隊,引入“醫聯體+社區”服務模式,創新推出群組化孕產期健康教育管理項目,填補東莞松山湖園區群組化孕產管理空白。
向燕飛團隊聯動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創新推出群組化孕產期健康教育管理項目。
期間,沒有現成資源,向燕飛就聯系園區相關部門收集孕產婦信息;擔心居民參與度低,她首年就建立了3個微信群,同時,用“8~10人小班制”打造溫馨實用課堂。“醫院大課面向的群體廣泛,缺乏一定針對性,通過小班制,我們希望每個孕媽的問題和需求都被看見。”她如是說。
讓向燕飛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體重超標、因分娩恐懼時常焦慮失眠的初產婦小琳(化名),“她總說‘生寶寶會不會痛到崩潰’,夜里常焦慮到失眠”。為此,向燕飛團隊為她定制個性化管理方案,邀請助產士一對一講解分娩過程,還安排其丈夫體驗“分娩陣痛儀”,通過群組化指導緩解小琳的心理壓力,小琳順利生產后團隊又上門指導科學坐月子等。
向燕飛笑著展示手機里小琳當年送來的錦旗照片,這是松山湖社衛中心護理部收獲的首面錦旗。“燕姐,那時候有你真好!”現如今向燕飛和小琳成為了多年的好朋友。
小琳(化名)給向燕飛團隊送來錦旗以示感謝。
這種創新的教育模式備受孕媽媽們的認可,在2024年的一次群組化孕產期健康教育活動中,向燕飛團隊的婦女保健專科護士一次就收獲了三位媽媽贈送的致謝錦旗。
向燕飛團隊的婦女保健專科護士曾一次收獲了三位媽媽贈送的致謝錦旗。
項目實施6年來,通過系統化、互動式健康宣教,有效提升孕產婦保健知識儲備,助力母嬰健康安全、心理健康及家庭和諧。2024年,該項目獲東莞市護理學會優秀案例,2025年再獲國家級“家庭醫生服務典型案例”榮譽。
創新服務:“中醫生長貼項目”讓園區600余名兒童受益
記者采訪向燕飛當天下午,松山湖社衛中心聯合松山湖中心醫院為80余名兒童提供了免費的骨齡、體態和足掃檢測服務。
義診現場,松山湖社衛中心聯合松山湖中心醫院為兒童提供了免費的骨齡、體態和足掃檢測服務。
“中醫生長貼項目”是向燕飛今年3月針對園區內兒童創新推出中藥貼敷療法,結合中醫辨證與現代護理,制定個性化穴位貼敷方案。
向燕飛在義診現場為松山湖園區兒童貼生長貼。
“看到家長們對孩子生長發育的焦慮,我帶領團隊對中醫生長貼的科學性和療效等 ,開展了系統的文獻調研,通過公眾號調查需求并建立家長群,最終推出了這個項目。”向燕飛道出了項目的初衷。
為方便家長了解孩子骨齡等生長發育狀況及生長趨勢,以及更好地實現生長干預,向燕飛積極整合醫聯體資源,將單一的生長貼服務升級為包含免費骨齡檢測、體態評估等內容的綜合健康管理。“中醫生長貼項目”啟動不到半年已服務600余名兒童,其間,向燕飛建立了3個微信群進行實時答疑,覆蓋健康指導與飲食運動全體系管理,形成“診斷-治療-隨訪”全流程閉環管理。
“中醫生長貼項目”僅是向燕飛創新服務的一個縮影。向燕飛深諳“醫者之責不僅在治愈,更在守護”,近年來,她帶領團隊開設傷口造口護理、母乳喂養、中醫護理、糖尿病護理等特色專科護理門診,構建起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社區健康守護網,讓居民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即可獲得與三甲醫院同質化的優質專科護理服務。用專業、創新與溫度詮釋了“健康守門人”的深刻內涵。
人才筑基:19名專科護士鍛造專業隊伍守護全生命周期
頻頻創新服務的基礎在于人才,作為松山湖社衛中心護理辦負責人,向燕飛深諳“人才是創新的火種”,在護理團隊建設方面,她尤其看重雙向選擇機制,將居民需求與護士特長及興趣精準匹配,定向培養專科人才。
“我們中心每個站點都配備了中醫醫生,但中醫護士隊伍是近幾年才逐步建立起來的。”向燕飛回憶,2018年起,中心啟動系統性中醫護士培養計劃,分五批派遣6名護士進修中醫專科護理,能開展小兒推拿、隔物灸等特色中醫護理技術。
作為東莞首批系統性中醫護理培訓的實踐者,這些護士成為基層中醫服務標準化的“火種”,為社區居民提供了更貼近需求的中醫護理服務。除了中醫護理專科,在糖尿病專科、傷口造口專科等方面也加強人才培養,多元化、多層次地滿足群眾的健康管理需求。
松山湖社衛中心醫聯體單位——松山湖中心醫院呼吸科護理專家團隊來為中心傳經送寶,提升中心護士在呼吸道疾病的管理能力。
事實上,向燕飛雖然在東莞工作已有20年,但在社區工作是10年不到,2016年她從鎮街醫院急診科調至松山湖社衛中心,轉型社區護理。她指出,社區護理需管理全生命周期健康,涵蓋教育、護理、康復等多領域,護士作為“健康守門人”,承擔全流程服務并建立長期信任,比醫院專科護理更具挑戰性。
向燕飛始終認為,唯有夯實護理服務基礎,才能深化居民健康管理職責。為應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復雜需求,向燕飛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等多元方式提升團隊專業能力,尤其還積極借助東莞醫療機構績效考核改革契機,推動團隊在慢病管理等領域精進技能。
科研賦能:推動基層護理從“經驗型”向“學術型”跨越
向燕飛深知,要讓護理從“經驗驅動”轉向“證據驅動”,必須強化科研能力。
針對慢性病管理難題,她完善“診前-診中-診后”醫防融合服務流程,建立《醫防融合健康教育工作表格》。同時,她與廣東醫科大學共建教學實踐基地,擬申報市級科研項目,并帶領團隊開展《探索健康教育表格賦能下的居民健康管理模式及影響因素研究》。該研究聚焦慢性病管理,通過“醫防融合健康教育工作表格”記錄居民健康信息,旨在打造個性化、連續且動態的健康管理模式,為優化社區健康管理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向燕飛以績效考核為抓手,創新護理績效考核方案,從關注護士做什么做多少,到關注對居民健康管理的成效。通過以上具體工作的實施和績效方案的改革,近一年來,已幫助5000名慢病患者改善400余項健康指標,提升1200余人的自我管理技能,真正踐行“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
作為東莞市首批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向燕飛堅信“科普是火,傳承是光”。她帶領團隊獲省、市級榮譽50余項,兩次斬獲省級競賽一等獎,并通過義診、講座將科學健康理念送進學校、小區和企業,近三年累計開展300余場義診及健康講座活動,惠及1.9萬群眾。
向燕飛是東莞市首批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
采訪中,向燕飛強調:“我沒什么突出的地方,只是和大家一樣平平常常工作,也都只是東莞社區護理發展的一個普通推動者和見證者。”這份謙遜背后,是她二十年如一日的“細節革命”——記錄孕產婦的飲食偏好、叮囑慢病患者的用藥禁忌、深夜在微信群解答哺乳疑問……這些看似微小的堅持,最終匯聚成令人驚嘆的成效:5000份慢性病檔案指標改善、77面錦旗和感謝信掛滿診室、無數句“有你們在,真好”……
“基層醫療沒有驚天動地的搶救,但每個細節都可能改變一個家庭的生活質量。”正是這份“把小事做到極致”的堅持,讓向燕飛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故事。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黃芳芳 受訪者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