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位網友說,晚上11點鐘時,本想刷短視頻放松一下,結果卻被一場吃播惡心到了。
屏幕里,一個主播對著鏡頭,三分鐘連吞八只螃蟹,嘴角流油、眼睛充血,身后還掛著大喇叭寫著“今晚挑戰十斤燒烤”。
彈幕上,全是一水的夸贊:“太猛了姐姐,求下次挑戰整條魚”。
你說這是分享美食?不,這是把胃當表演工具,把命拿去換流量。
有些吃播網紅,真的因為工作而喪命了。
幾年前,26歲的吃播博主潘曉婷,在一次小龍蝦直播中突然暈倒,最后因搶救無效而不幸離世。
事發前,她已經連續好幾天過著連軸轉的生活,一天需要錄三場、每場至少五斤食物。
表面看是熱鬧的直播,背后卻是她胃腸功能嚴重紊亂和不敢停下的事實。
還有“胖姐”暴食后進了ICU、“催吐王子”靠刷胃維持進食、網紅“豬豬”直播間里面色紅潤,私下卻消瘦得脫相,全靠化妝和燈光遮擋。
這些吃播不是吃得多,而是吃得狠,狠到自己都不認得自己。
他們每個人,幾乎都經歷過暴食、催吐、脫發、胃出血甚至抑郁。
主播阿蛋曾在采訪里說:“其實每次吃完就去吐,臉上的痘都長到鼻翼了,照鏡子都想哭。”
可她還是得播,因為她知道,只要停一天,就掉粉掉收入。
最可怕的是,這種極端吃播不僅平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觀眾甚至成了推波助瀾的主謀。
一位女主播曾在直播中吃整盤辣條,吃到臉腫還被觀眾起哄說:“沖沖沖,下一盤”。
評論區里,連注意身體這種話都被認為是掃興。
有的粉絲還會加入點菜環節,一口氣讓主播吃下三大碗冒菜、十串鴨腸、兩斤炸雞,最后人撐得站不起來,彈幕卻刷著“別裝了”的字樣。
這不是畸形是什么,吃飯本是件私密且充滿溫度的事,現在卻成了供人圍觀的獵奇表演。
你吃得越狠,賺得越多;你越撐,平臺越推薦,至于主播能不能活著把錢花掉,壓根就沒人管。
更諷刺的是,有人真把“能吃”當成財富密碼模仿起來。
未成年模仿主播一天暴食三頓,進了醫院掛點滴,父母才后悔地表示,早知道不讓他天天刷這些挑戰視頻。
可現在才知道,已經晚了。
其實,最早的吃播,真不是這樣的。
幾年前的吃播,大多是坐在自家廚房,一邊吃飯一邊和網友聊天。
飯菜簡單,但鏡頭前那種煙火氣、生活味兒,是讓人餓著看完還會微笑的。
那時的吃播,是陪伴和分享,可現在的直播間,誰還在乎味道,只剩挑戰極限和催吐翻車這些獵奇字眼。
美食文化被裹挾著滑向畸形深淵,一個本該讓人愛上廚房、愛上生活的賽道,被流量推成了“自殘競技場”。
平臺當然不是無辜的,推薦機制早就偏向那些吸睛內容。
只要你吃得夠狠、表情夠夸張、數據夠沖,系統就自動幫你推到熱榜。
而真正講食材、教做菜、慢慢吃的人,卻幾乎看不到曝光。
于是主播開始比誰更拼,觀眾比誰更嗨,平臺比誰能把人逼到極限。
難道吃播注定是一個“看誰命硬”的舞臺?
其實,也不盡然。
還是有一些人,在堅守那份原味,比如王剛,一個教做川菜的博主,每道菜都講得條理清晰,還不忘普及食材知識。
他的視頻看得人嘴饞卻不惡心,還有李子柒,把一碗碗田園飯拍出詩意,連外國人都看得津津有味。
這才是吃播該有的樣子。
美食,是要喚起人的食欲,而不是挑戰人的生理極限;鏡頭,是用來捕捉煙火,而不是記錄嘔吐和病態。
觀眾也該醒醒了,別再追著看什么“大胃王大戰50個雞腿”,別再在彈幕里起哄讓主播撐到吐。
你每點開一次、每停留十秒,都是在投票,甚至直接決定平臺的價值導向。
我們得承認,流量背后不是屏幕,而是真人,有血有肉,有健康代價的主播,不是為了滿足觀眾惡趣味而存在。
吃播不是不能繼續,但應該回到那個能讓人笑著看完、吃著飯也不覺得膩的樣子。
讓美食回歸食物本身,而不是變成犧牲健康的工具。
希望下一個深夜,當你打開直播,不是看到一堆肉山血海,而是有人正靜靜坐著,分享一碗家常面、一道小炒菜,說一句:“今晚吃得還好嗎?”
那一刻,美食才算找回了它的溫度。
吃飯是為了活得好,不是為了博熱度,這個道理,我們真的該早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