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北京師范大學“京韻中軸·尋脈惠民”調研隊成員在北京市朝陽區訪談“用積木搭建正陽門”的李延京。受訪者供圖
2024年7月27日,一個越洋消息讓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一批學生記住了這一天。
那是北京中軸線等待12年的大日子。在印度新德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項目于2023年3月啟動,伴隨著申遺成功開啟新故事。該校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葛瑤記得,她統籌的“紅船領航”先鋒營志愿者,當時正在參與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志愿服務,第一批志愿者正好出發,他們用走街串巷搜尋文物線索的方式,紀念了這件大事。
中央戲劇學院副教授胡政陽告訴記者,這一年,學生對北京中軸線的了解顯著提升,此前,有的學生僅知道“中軸線”這個名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多名北京高校思政課教師了解到,他們在申遺成功前就開始在課堂、實踐教學中使用北京中軸線案例。
今天是北京中軸線申遺一周年。這一年,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迎來全方位的升級。今年春天,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生薛子寒參與學校的“走進北京中軸線上的博物館”青春社會行活動,對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的實踐路徑展開調研,首都博物館數字技術的“高大上”和史家胡同博物館的“接地氣”都讓他難忘。夏天,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本科生邵浩軒帶隊頂著烈日“跑街”半個月,希望了解中軸線沿線街道在文化資源活化、多元主體協同、民生需求協調等方面的實踐經驗。
近日,隨著“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北京中軸線上“大思政課”的探索,則為各地推動地域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實踐提供了一份樣本。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葛瑤(左)在雨兒胡同調查院落保護情況。受訪者供圖
當北京中軸線在思政課堂伸出“觸角”
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是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產構成要素之一。在這里,4名年輕教師圍繞古建、農耕文化交出了不同的思政課教學答卷,他們還與各自的“幫手”——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的講解員、研究專家等,組成“雙師”隊伍,共建“雙師”課堂。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睿實分校輔導員王梓豪帶著小學生在博物館內尋找“龍”的元素,感受門梁、屋脊、藻井上“龍”的魅力;北京工業大學實驗學校歷史教師詹希玉引導初中生自主制作干欄式建筑模型,從古建源頭感悟文化力量;北京市第十一中學政治教師鄭紅梅帶領高中生開展“古代建筑技藝與藝術”主題研學,師生討論瓦當、彩繪、屋頂,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優勢與鮮明特色。
圍繞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設計的這套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示范課程里,“接力跑”的最后一棒是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趙聰聰。她介紹,北京市于2024年3月推出了首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數字地圖,各實踐教學基地都有對接高校負責開發配套課程。趙聰聰的工作室是首批北京市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名師工作室”,被委派負責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的“大思政課”課例開發。
記者發現,這份數字地圖中,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北大紅樓等中軸線上場館都在首頁醒目位置,網頁還嵌入“數字中軸”的虛擬展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蘭洋介紹,數字地圖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托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打造。他主持的工作室負責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的“大思政課”開發。
蘭洋曾把課上到了故宮里。2024年4月,“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示范展示活動中,蘭洋和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北京學校的教師以及故宮博物院專家默契配合,開展“在故宮讀懂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的教學展示。
蘭洋記得,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后,他所在的教研室第一時間展開集體備課,去年9月新學期,教師們在授課過程中大量使用了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后的新素材。他的教學經驗表明,北京中軸線的“課程適用度很高”,除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相關知識,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中國精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上都能用到。
趙聰聰認為,思政課的案例教學可以有“散狀式”融入和“主線式”融入兩種。前者可以理解為,把北京中軸線的案例分散融入與之相關的主題教學中。她發現,近年來思政課越來越鼓勵開放多元,但也更考驗教師綜合能力。“一案到底”是一種更有設計感的“主線式”融入教學嘗試。在一次首都高校思政課集體備課會上,趙聰聰就以北京工業大學零碳小屋為典型案例,從綠色科技、生態文明、創新人才3個層面詳細剖析案例。她認為,有的案例天然具備被開發為“一案到底”課程的潛質,北京中軸線正是這樣的案例,它有很多的“觸角”:文化傳承、歷史發展、城市建設、國際話語權等都是值得展開的角度,她也正在做相關課程設計嘗試。
“設計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課程,我們僅從教材的邏輯出發是很難的,因為不好去找它們的銜接點。”趙聰聰向記者解釋,“破題”關鍵在于各學段有一個明確統一的授課主題,并且圍繞主題能真正融入實踐教學元素。
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的實踐教學中,學生們的認知目標隨著年齡增長進階:小學主要感受文化之美;初中要在感性認知基礎上提升,了解文化背后的先人智慧;高中要產生辯證思維,思考自己如何參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到了大學,要具有國際性視野,理解中華文明有別于其他文明的獨特性,即“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5個突出特性,理解中華文明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做完了示范課程視頻之后,我們意識到僅僅了解(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這個單體建筑是不夠的,北京中軸線是一個整體,我們未來還要繼續做成課程體系。”
胡政陽在論文中總結,中軸線資源與高校思政課的融合蘊含著視野、理論、價值和實踐四重維度。隨著研究深入,他也開始關注將中軸線資源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在他看來,學生對中軸線的認識有一個“循序漸進和螺旋上升”的過程,從故事、行走活動切入,過渡到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在大學,可以用專題來講解中軸線的精神內涵,貫通中華典籍、哲學、古代科技、建筑學等多學科知識。
7月20日,位于北京中軸線上的正陽橋遺址考古方艙內,小學生們在聽取講解,學習歷史知識,感受行走的思政課。視覺中國供圖
在中軸線的“毛細血管”,觸摸基層治理的溫度
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數字地圖里,北京市東城區前門街道草廠社區的“小院議事廳”是個特別的存在。近年來,胡同里的“小院議事廳”等議事平臺被認為是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的樣板。
邵浩軒所在的“京韻中軸·尋脈惠民”調研隊跑遍了10個街道。在草廠社區的“小院議事廳”,調研隊成員張藝馨覺得,溫暖如家的環境讓居民們能夠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意見,許多困擾大家的實際問題也因此找到了解決良方。邵浩軒說,景山街道在街巷整治中充分收集居民意見、東華門街道正義路社區多次召開協調會攻克東交民巷32號院上下水改造難題等,都令團隊成員印象深刻。他們發現,議事廳恰好是社區治理多元主體彼此碰撞、交流的場所。
發現胡同里的基層治理智慧,是中國人民大學文物普查志愿者的“意外收獲”。在與南鑼鼓巷相交的雨兒胡同,其獨創的“共生院”是居民聚會、議事協商的社區治理新模式,吸引了前來做文物普查的葛瑤,她看到雨兒胡同30號院門牌寫著“雨兒人家”。“居民告訴我們,這里是他們社區的議事堂,很多公共決定他們會坐下來一起去討論。”葛瑤對記者回憶。
“胡同改造與保護成為我們觀察基層治理的生動樣例,既注重歷史風貌保護,又堅持以人為本、回應居民實際需求。這是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雙贏’之路,也是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的生動寫照。”葛瑤帶著經濟學的視角走在胡同中,經常關注到民生、基層治理的細節,比如多條胡同都擁有干凈的廁所。
一年里,志愿者在北京市東城區開展“拉網式”普查工作,足跡遍布16個街道、174個社區,發現并上報800余條文物線索。葛瑤說,團隊的志愿服務時長加在一起,超過1.5萬個小時。文物普查志愿服務是“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項目的一部分。記者了解到,該項目由中國人民大學聯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文物局聯合打造,面向大中小學生,還開展了古建筑參訪、“中軸線與中國式現代化”口述史訪談、通識講座、學術賽事等活動。
2023年9月,邵浩軒輔修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因此結識了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教研室主任袁紅是“京韻中軸·尋脈惠民”調研隊的帶隊教師,她告訴記者,學校這幾年在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改革,考慮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實踐與其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特點不同,“其實踐教學主要不是在紀念館、博物館等各類參觀場所,而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真實場景中”。
袁紅介紹,這次暑期調研實現了學校團委實踐活動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實踐教學的聯動機制,課程的6名教師全部參與帶隊調研,并首次以教研室名義申請了暑期學生社會實踐重點項目,共有“京韻中軸·尋脈惠民”調研隊等12支實踐隊奔赴北京城郊各地進行實踐調研。
在邵浩軒看來,這次實踐就像對課程知識的一次溫習。團隊的指導教師、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亓振華啟發學生們學習相關理論、閱讀《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中期復盤上,亓振華提醒學生要時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尤其注意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此需要將調研置于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高度上看待”。袁紅介紹,這次實踐還要求學生撰寫課程案例、拍攝“大學生講思政課”視頻。
邵浩軒說,他第一次站在基層治理的角度看待北京中軸線,在調研中厘清社區治理和中軸線保護傳承的互動關系,他們不斷產生疑問,再去探究:中軸線上的商戶、游客在社區治理中發揮什么作用?
而在那些值得研究分析的問題之外,走進街道、社區讓他們看到了真實的基層治理現場,它們是社會的“毛細血管”。袁紅說,除了天橋街道,剩下的9個街道都靠學生們自己一個個接觸,他們拿著介紹信、學生證甚至比賽的獲獎證書“自己去闖”,街道、社區的配合程度不同,在街巷胡同詢問居民時,被拒絕也是常有的事。這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教師有時會教學生們第一句話該怎么開口,“不要上來就咣咣問一堆問題”,40多個社區跑下來,她看到了學生能力的提升,也覺得課程真正上到了學生心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