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教育圈出了一則大新聞。
杭州一所民辦學校——杭州英特外國語學校的中學部校長龔姚東突然被罷免一事,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
杭州英特外國語學校是一所民辦十二年一貫制學校,由浙江知名的房地產集團金成集團投資創辦,2022年與杭州外國語學校脫鉤后獨立辦學。
而被免職的中學部校長龔姚東是全國優秀外語教師,曾在杭外擔任教務主任,2023年重返英特擔任中學部執行校長,主導教學改革并推動學校升學率顯著提升。
■ 25年6月學校官微發布的校長寄語
7月初,金成教育集團,以“理念不合”的原因通知龔姚東卸任中學部校長,并發布內部公告;而龔姚東則在學校通知群中表示:沒有因個人規劃原因計劃辭去校長一職,硬剛資方的說法。
這件事,讓民辦學校的資方與校長層之間的矛盾,再一次赤裸裸地浮出水面。
校長被資方罷免
家長質疑程序是否公正
讓我們先來完整回顧一下整件事情的發展脈絡。
2025年7月8日,金成教育集團以“理念不合”為由口頭通知龔姚東校長卸任。
7月13日,學校內部通告稱其因“個人規劃”離職,引發家長強烈質疑——家長發現龔校長當天仍在發布學校宣傳動態,且校方未提前與家委會溝通。
7月17日,學校官方聲明稱免職系“協商一致”,但龔姚東次日發布公開信否認協商過程,指出集團未履行法定程序 。
■ 學校7月17日發布的聲明內容已經被刪除
滑動看龔姚東《致親愛的英特人》公開信
隨即家長發起“同心護校”行動,質疑決策程序不透明,并擔憂資本干預影響教育質量。
7月18日,余杭區教育局及金成集團代表與家長會談,家長要求龔校長留任。社交媒體上,大量家長聲援龔校長,稱其是“學術型好老師”,部分新生家長表示因認可其教育理念而選擇該校。
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校長任免需經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決議,且三分之一以上成員應具備教育經驗。家長們質疑金成集團未召開決策機構會議,直接由投資方單方面決定,違反法定程序。
截至2025年7月底,龔姚東校長仍未正式離職,雙方陷入僵持。學校教學秩序暫未受顯著影響,但家長持續關注事件進展,部分家長表示若處理結果不滿意將考慮轉學。
教育界人士指出,此事件可能成為民辦學校治理改革的典型案例,推動相關部門加強對民辦學校決策程序的監管。
投資方與校長層之間的矛盾根源:
“誰出錢,聽誰的?”
據悉,龔姚東校長主張“教育去商業化”,堅持小班化教學、特色課程等理念,并在公開信中呼吁設立“教育理念守護與發展委員會”,以制衡資本干預。
而金成集團被曝存在債務問題,其法定代表人被限制高消費,家長猜測資本方試圖通過調整管理層獲取學校資源。
其實,類似的資方與校長層之間的矛盾在民辦學校里并不少見,只是這次被公開化了而已。教育與商業之間的矛盾,看似是雙方理念不同,但其實根本原因在于民辦學校究竟能不能做到“誰出錢,聽誰的”?
金成集團作為投資方,他們覺得“我出錢,就該聽我的”,可以直接干預學校管理,而校長只是作為被聘用來的教育專業的管理者而已,權力自然有限。
然而,教育行業又不同于大部分商業,它對于專業性要求很高,且又具有公益性和人文性,這些都與資本的逐利性相悖。當背后投資人不缺錢時,自然可以把學校當作公益事業,說些“漂亮話”,可是一旦資本面臨壓力時,就非常容易想到“把投出去的錢收回來”,從學校處獲利,這就激化了與校方的矛盾。
此外,不少民辦學校雖然按法律規定,設立了決策機構,但在實踐中還是按“誰出錢,聽誰的”,按投資方的要求辦事,這就造成了越權,且缺乏有效的機制來監督投資方。
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事件中,家長的集體行動也是一大亮點。之前這么多校長與資方鬧出矛盾離職后,之所以能夠比較安靜地解決,也是因為校長們沒有主動找,或者沒有獲得家長的力挺。這次家長能如此出面“撐校長”,顯示出龔姚東校長確實很得民心。
這件事也進一步向所有民辦學校的資方敲響了警鐘——家長作為教育服務的直接消費者,其訴求應在學校治理中得到更多尊重。建議建立家長代表參與的監督機制,學校做重大決定前咨詢并獲得家長同意后再行實施會比較好。只有平衡各方利益,讓家長和學生滿意,才能確保后續能安全有效的推進。
話是如此,可是,從資方的角度看,如果“我出錢,但不聽我的”,那么我為什么還要出錢呢?早點停辦、不再出資建校、不再收購,把這筆投資款投到“我出錢,聽我的”的商業領域,不就行了?
所以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在讓民辦學校資金管理更規范的同時,也會勸退一群同樣處于虧損狀態的資方早點結束辦學,以及勸退一群準備收購、繼續投資民辦學校的資方,不再投資。
所以到底該如何平衡民辦教育的公益屬性和商業屬性,“我出錢,到底能不能聽我的”確實是一大難題。
除了理念不合外,
校級高層被解雇的三個原因
下面都是真實發生的事件,為了保護各學校以及校級領導的隱私,我們將校名和姓名都進行了匿名化處理。
01
校級領導“告狀”
有一位外方校長在召開理事會時,在事先未告知理事長的前提下,就直接向其他不參與管理學校的理事發問,“我們學校有一筆XX款項,我不知道去哪兒了?”這讓理事長當場很是下不來臺。后來這位外方校長就被迫離開學校了。
這件事既反映出他不認可老板對于資金的管理,也反映出他有“告狀”、揭短的嫌疑,這就容易造成辭退了。
除了在資金上,校方與資方容易有矛盾外,開設不同課程、全人教育還是應試刷題、人事升遷任免,都是矛盾產生的高發點。沒有矛盾的資方和校方都是類似的,有矛盾的各有各的矛盾。而這些矛盾一旦大到搬上臺面,那么就說明這所學校內部已經有巨大的、難以調和的問題了。
02
校級領導不能完成資方的考核
有一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資方要求新來的外方校長招到至少25名學生才算完成指標,但他最后只招到12人。后來他只做了一年,下一年資方就沒有再跟他續約了。
當現在招生壓力一年大過一年的時候,很多校長都背著招生KPI和利潤KPI。完不成指標而離職的校長大有人在。如果一所學校里一直招校長,一直完不成指標,那么學校的管理就會越來越混亂,病急亂投醫,陷入惡性循環了。
03
校級領導與家長發生了沖突
有位國際幼兒園園長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了沖突,園長忘了自己的身份而與家長相互辱罵,還被拍了視頻上傳了社交媒體,這就對學校的聲譽造成了傷害,肯定得被開除了。
由于這類原因而離職的校領導并不少見,他們與家長之間經常爆發的矛盾有:給分高低、食品安全、對學生處罰輕重、對老師留任轉崗等等。對與錯是原則問題,但民辦學校的服務性也不能忘記。
在民辦教育完全是買方市場的當下,大部分家長應該都會喜歡服務意識更強,而不是擺架子,更不是來罵街的校級領導。我相信,大部分家長希望能得到學校領導尊重、有誠意、且情商更高的方式來處理與自己的矛盾。
以上就是三個除了“理念不同”以外校級領導被解雇的常見理由。家長們可能不一定清楚校領導離職的真實原因,但只要牢記,偶爾換一次校長很正常,頻繁換校領導時,就說明學校一定存在大問題,一直未能很好地解決。
要么是資方的經驗理念有問題,要么是受前期拖累已經積重難返了,要么是請來的人能力不夠強、做不到力挽狂瀾。家長就要警惕該校的運營狀況了。
如何判斷一所學校是否即將“暴雷”?
看一所民辦學校發展的好壞,除了能從教職員工的流動上了解,更重要的是,看學生人數是否明顯下降。
比如,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在早些年,外籍人口多,招生好的時候,上千人的外籍人學校不在少數。當時,這些外籍學生的主要來源是外國企業,大多是企業支付學費,所以家長也不怎么挑學校,學校也不怎么需要費力招生,只要一開始跟外企建立好合作關系,后面維護好就能有源源不斷的學生送過來了。
但在潮水退去后,外籍學校里就開始以外籍華人為主了,此時就得拼學校升學和教學實力,以及招生團隊的能力了。
當一所學校除去不繳費的教職員工子女外,實際繳費只有300人左右時,就處于盈虧臨界的邊緣了,此時若教師和運營團隊數量減得沒有那么及時,學校升學成績不突出,還處于佛系辦學的文化氛圍下,那么很可能招生會越來越差,漸漸就覆蓋不了運營成本了。
有的會要求家長提前繳納下一年的學費,有的則開始尋找買家準備出售了。畢竟收購洽談還得有一段時間。
這個下坡路的過程長則持續幾年,短則幾個月,能賣出去還是幸運的,學校還能繼續存在,否則就會變成暴雷、倒閉了。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留意學校招生數量有沒有大的變動,不要覺得現在外籍人少了/走體制外的人少了,就一定會有大的人數落差。其實筆者之前走訪過多所頭部的國際學校,他們的人數還跟過去一樣,是上千人、大幾百的存在。減少最多的都是腰部以下的學校。
所以看學生數量的變化是最能說明問題的,畢竟隨著企業支付類的家長減少,剩下的都是自掏腰包的家長,那么就都是憑口口相傳,用腳投票來決定去向了。
「 寫在后面的話 」
杭州英特外國語學校校長免職事件,是民辦教育領域資本與教育專業性沖突的縮影。事件的核心在于投資方是否尊重教育規律、是否依法依規治理學校。
盡管具體細節仍待進一步披露,但此事件已引發社會對民辦學校治理模式的深刻反思,未來如何在保障教育質量與維護資本權益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