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71歲的周慶信從花廠峪抗日紀念館回到位于青龍滿族自治縣縣城的家中。這段近100公里的路程,這些年他已走了很多次。這次回家休息幾天后,他將再次回到紀念館,用他的話說,“只要花廠峪還需要我,我就繼續(xù)堅守在這里!”
周慶信出生于1954年,家鄉(xiāng)在青龍滿族自治縣鳳凰山鄉(xiāng)湯杖子村。他的父親周子豐是遠近聞名的戰(zhàn)斗英雄,1943年至1944年任八路軍七區(qū)隊三連連長和凌、青、綏工委辦事處聯(lián)絡科長,在花廠峪革命根據(jù)地,他參加過龍頭大捷、義院口伏擊戰(zhàn)、花廠峪阻擊戰(zhàn)等大大小小戰(zhàn)斗近百場,劫軍車、燒炮樓、拔據(jù)點,抒寫了保家衛(wèi)國、英勇善戰(zhàn)的英雄贊歌。
周子豐從小教育兒子周慶信謹記家訓——“家庭和睦、積德行善、為官清正、精忠報國”。
周慶信秉承父親的遺愿:“一定要去花廠峪,永遠不能忘了老區(qū)人民,要多為老區(qū)辦點事。”他像父親一樣,把全部的心血灑在了這片熱土上。在籌備花廠峪抗日紀念館的建設過程中,他不顧條件艱苦,每天為紀念館奔波,籌資金、查資料、訪前輩、忙考察……周慶信經常忙得兩三個月回不了縣城的家。有一次家被盜,只能委托親戚幫忙去看看。
2010年7月,花廠峪抗日紀念館正式開館。開館前,周慶信把一家老少四代50多口人特意召集到花廠峪村,成了紀念館的首批參觀者。撫摸著紀念館內父親在抗戰(zhàn)時用過的馬鞍,看著紀念館內父親的戰(zhàn)友們和為抗戰(zhàn)犧牲的花廠峪父老的遺物,周慶信禁不住熱淚橫流。子女們終于理解了他的執(zhí)著。
花廠峪抗日紀念館建成后,周慶信義不容辭擔任了“首席講解員”“紅色講解員”,分析當時的抗戰(zhàn)形勢、講解抗戰(zhàn)歷史,講起來總是聲情并茂。特別是他從父親那里得到的關于花廠峪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打動了很多參觀者。最長的講解需要兩個小時,趕上夏季最忙的時候,周慶信從上午8點一直講到下午5點。
花廠峪抗日紀念館自建成以來,接待300多個單位7萬多人次,周慶信作專題抗戰(zhàn)歷史報告會47場次,花廠峪的革命故事傳向四面八方。
“我是在完成父親的遺愿。當年他對我的叮囑,不僅僅是一個父親在叮囑兒子,而是老一輩共產黨員對后輩的殷切期望。這是一種偉大的紅色傳承。”周慶信說:“講得次數(shù)再多,心里也樂意,人家來參觀,我講解得好,就是發(fā)揮紅色教育基地的作用,這是花廠峪的光榮。”
周慶信的一言一行對下一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00年,在河北電視臺、秦皇島電視臺聯(lián)合拍攝專題片《風從故鄉(xiāng)來》,周慶信9歲的孫女周佳欣參加拍攝。當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拍攝從上午8點一直到下午4點,雖然十分勞累,小姑娘一直堅持到拍完,最后累到虛脫,但她說:“爺爺是我的榜樣,跟他比起來,我受的這點苦算不了什么。”
周慶信的孫子周開泰上大學,放寒假回來一天都沒有休息,馬上投入到志愿者服務的行動中去。在學校時,周開泰參加學校演講,講述曾爺爺、爺爺?shù)南冗M事跡,老師和同學深受感動。
一抹紅色艷,家風傳萬里。周慶信雖已上了年紀,卻從沒有停止過自己的腳步。讓他欣慰的是,他的這份執(zhí)著深深感動并帶動了家人,家風家訓得以傳承發(fā)揚,這是一個家族生長的根,也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命脈。
來源:秦皇島plus(記者:劉迅)
編輯:崔婷婷 編審:高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