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紀念碑搬進更好的家
浙江諸暨:為抗戰紀念設施
找到更優保護方案
“金蕭英烈紀念設施就是為了紀念金蕭抗日英烈而建造的……”紅色薪火,代代相傳。近期,在浙江省諸暨市璜山鎮黃家店村,時常有學生和群眾來到金蕭英烈紀念碑前重溫這段歷史,緬懷先烈。
“槍支兒尖,槍支兒長,槍支兒揮舞發亮光……”在黃家店村,提起金蕭支隊,不少人都會唱起這首金蕭支隊隊歌。1943年12月,金蕭支隊在這里誕生。這支英勇善戰、紀律嚴明的人民抗日武裝,縱橫馳騁,浴血奮戰,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浙東地區領導的核心抗日武裝,為創建和發展金蕭抗日根據地,建立了不朽功績。為紀念這段光輝歲月,諸暨市政府在黃家店村建起了紀念碑、紀念館等相關紀念設施。
然而,2024年3月,“益心為公”志愿者向諸暨市檢察院反映,金蕭英烈紀念設施存在破損情況。接到線索后,該院立即對紀念設施等重要紅色文化史跡保護情況開展實地調查。調查發現,紀念碑護欄坍塌,周邊道路雜草叢生,部分烈士事跡碑斷落,石擋墻結構不牢固,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諸暨市檢察院立即向屬地鎮政府制發公益訴訟檢察建議,建議屬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及時對金蕭英烈紀念設施毀損事項妥善處理落實。
“‘金蕭精神’是我們村乃至整個諸暨一份非常重要的紅色文化遺產。我們此前多次維修紀念碑,但由于地處山區,紀念碑建在一處高坡上,特殊的地形導致紀念碑依然不時發生坍塌,也許只有易址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針對該問題,該村黨支部書記提出方案。
考慮到易地遷建并無明確標準,2024年5月,諸暨市檢察院在聯合專業人員進行多次現場踏勘的基礎上,邀請屬地政府、職能部門、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專家學者等,就金蕭抗日英烈紀念設施易地遷建方案進行公開聽證。與會人員一致認為,由于地質因素影響,就地修復不利于紀念設施保護,易地遷建方案具備可行性。
之后,該院推動相關單位就報批程序、易址地塊、資金、建設方案等問題進行磋商,提出將金蕭抗日英烈紀念設施易地遷建與黃家店村“金蕭共享園”在建紅色文化項目融合,以增強研學實效性,進一步宣揚紅色理念,捍衛英烈榮光。最終,相關單位確定了易地遷建新址的詳細方案。
在多方協同推進下,今年4月,這座投資50余萬元,占地300多平方米、高約20多米的嶄新的金蕭英烈紀念碑巍然矗立在該村的金蕭共享園內。同時,金蕭共享園研學基地項目中“香蓮媽媽”故居、朱學勉等烈士宿舍、金蕭支隊訓練基地等其他項目修復建設也正在有序推進中。
為進一步加強紅色紀念設施的保護,諸暨市檢察院還聯合諸暨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等部門聯合制發《關于加強、改善紅色文物和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工作協作的實施意見》,構建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協調聯動機制,凝聚常態化、長效化保護合力。
抗戰檔案
金蕭支隊
金蕭支隊是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浙東金蕭地區的重要抗日武裝力量,全稱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金蕭線人民抗日自衛支隊”。
1943年12月,為加強浙贛鐵路金(華)蕭(山)段兩側抗日游擊戰爭,中共浙東區黨委決定組建金蕭支隊,支隊以諸暨為中心,活動范圍涵蓋浙江省蕭山、義烏、浦江等地區。
金蕭支隊成立后,依托會稽山、四明山等山地地形,開展靈活機動的游擊戰爭,多次粉碎日偽軍的“清鄉”“掃蕩”,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抗日斗志。
支隊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政權,組織農會、婦女會等團體,形成全民抗戰的局面。至抗戰勝利時,金蕭支隊建立了金義浦蘭、諸義東等抗日根據地,為浙東抗戰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來源:檢察日報·檢察新聞版 作者:林群晗 阮家驊 何若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