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2025年7月22日,特朗普連續發布多條推文,興奮宣稱已同菲日印尼三國敲定了貿易協定。
這三國皆為中國周邊的重要鄰國,在這一天“集體對美低頭”,令特朗普如同中了彩票一般得意忘形。
更令人玩味的是,他還在公開場合罕見地兩次提及“計劃訪華”,試圖在自己制造的外交僵局中尋求突圍。
然而,中國不會輕易掉入這個陷阱。
一日三協,背后藏著怎樣的權衡?
2025年7月22日,對于特朗普來說是個值得開香檳慶祝的日子。
就在這一天,他在自己社交平臺連發消息,稱美國分別與日、菲還有印度尼西亞達成了貿易協議。
這三國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中國的重要海上鄰國,在地緣政治與區域經濟中占據極為敏感的位置。
這三份協議看似是“美國收割勝利果實”,但仔細剖析每一個細節,不難發現,這些所謂的“勝利”背后,是大量的“讓步換妥協”。
先來看日本。
川普宣布,日將斥巨資,將向美砸下5500多億美元來搞投資,而美至少可以拿到90%的利潤,賺得哈哈哈大笑。
這不是普通的對外投資,而更像是一場“逆向資本掠奪”。
與此同時,美把日的輸美產品關稅一下子提到了15%。
更令人詫異的是,在協議中,日本不得不對美各種車還有大米等糧食開放市場。
但換來的僅僅是關稅降至15%這一虛有其表的“讓利”。
然而日本國內對此早已焦躁不安。
日媒指出,汽車關稅的降低幅度已超出預期,幾乎是日方在最后階段被逼著吞下的苦果。
更令人側目的,是菲律賓“吞下”特朗普開出的19%關稅條款。
按照特朗普的說法,這份協議規定菲不對美商品收稅,而美卻要對菲商品征收19%的關稅,這簡直是擺明了欺負人家。
更諷刺的是,這個“19%”,不僅高于今年4月他宣布的17%,也僅比他本月初威脅要對菲商品征收的20%低1%。
菲前議長蘇維里曾率直而言,若美國真將它們等視作盟友,就不該在貿易方面厚此薄彼。
比照日本拿到了15%的關稅,菲律賓的“代價”就顯得更加沉重。
盡管兩國關系日益緊密,連2026年美菲建交80周年也被特朗普提上議程,但貿易領域卻沒半點“同盟優待”。
相較于日、菲的“明面吃虧”,印尼則更像是在“交換條件”。
依據美方公布的細則,印尼不但破除諸多貿易壁壘,還應允購買美國的石油、天然氣以及農產品。
更重要的是,印尼承諾將接受美國食品藥品認證和機動車安全標準,解除關鍵礦物出口限制,甚至取消本地化含量的強制規定。
媒體通過內部消息得知,這將為美帶來500億美元的市場價值。
但與此同時,美國也要對印尼國內來自其他國家的原料附加40%關稅。
還直接點名我國、俄羅斯和越南——誰的供應鏈被波及,誰的出口就遭殃。
這不僅僅是對印尼的打壓,更是妄圖借印尼之手,迂回遏制中國。
從中不難看出,這一輪“鄰國協議潮”并非純粹基于經濟理性,更像是“被選中的妥協”。
是對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后的一種“戰略服軟”。
特朗普“喜形于色”,高調提及訪華
2025年7月22日,連續三份貿易協議到手,特朗普的情緒幾乎可以用“手舞足蹈”來形容。
但他此番操作的最大特點是“自己先說,別人還沒表態”。
例如,在宣布美日協議時,日本都還未正式確認某些重要的細節,他卻早早在社交平臺上“搶跑”。
不僅營造出“勝利者姿態”,還施壓其他潛在談判對象加入游戲。
又如約前段時間,7月2日,他就宣布與越南達成協議,沒過幾天越南就稱當初談的時候,不是這么高的關稅。
而在22日,印尼的協議細節也主要由美方單方面釋放。
這套“媒體轟炸+社交造勢”的套路,很像特朗普慣用的“商業談判”模式——先制造氣勢,再逼對手就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特朗普在與馬科斯會談期間,還“順帶”提及了中國。
他對媒體表示,馬科斯與中國搞好關系也沒事,還補了一句:我們與中國也處得很好。
后來還說自己可能過不了多久也打算去中國。
此語聽來溫和,實則蘊含深意。
特朗普一方面在亞洲圍繞中國搞“小圈子”,另一方面又在言語中釋放“可以談”的信號。
他甚至當著媒體的面告知馬科斯:若想與中國打交道,并無不妥之處。
這明顯是試圖削弱中國與菲律賓的戰略互信,用“非對抗性話術”來稀釋自身所施加的壓力。
這類策略過去他也用過:一邊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一邊邀請中國企業家“赴美投資”。
一邊打貿易戰,一邊在G20峰會期間提議“見面聊聊”。
如今這套“胡蘿卜+大棒”的老招又重新登場。
我們早已洞悉其伎倆,豈會被蒙騙?
眾所周知,特朗普這位美國總統可謂是一位“變臉大師”。
今天高舉大棒,明天笑臉相迎;上一秒威脅制裁,下一秒轉身談合作。
例如,2025年7月16日,彭博社曝出猛料,川普正在“軟化對華論調”,想要促成中美元首會晤以達成貿易協議。
這一變化,無疑與近段時間中國創紀錄的貿易順差有關,也與特朗普亟需在經濟和外交上“刷政績”密切相關。
又如在不久前,美財長貝森特還在國會信誓旦旦地表示,限制H20芯片出口是“展示對華強硬的標志性措施”。
結果轉眼之間,英偉達CEO黃仁勛在訪華期間就拿到了特朗普給出的綠燈,成為首個突破“芯片封鎖”的案例。
其“套路三板斧”,已經到了令人一眼看穿的程度。
第一斧:采取高壓鍋式戰略。
動輒威脅加征高額關稅,搞所謂“最后通牒”,試圖把談判對手逼進死角。
第二斧:進行議題捆綁。
把貿易問題和防務、情報、人權等事務打包,營造出全面壓力態勢。
第三斧:隨機變卦。
今天簽協議,明天翻臉,朝令夕改,令談判陷入迷霧。
而這三斧頭,我們早已見識過無數次。
而中國的回應,從來不是靠情緒沖動,而是靠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
與其在特朗普“計劃訪華”的嘴風中患得患失,不如繼續做自己的事,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加強與多邊合作框架。
就拿當前局勢來說,美方拉攏日菲印尼,更多是出于其內部壓力。
愛潑斯坦案卷土重來,國內通脹持續,特朗普急需“外交成績單”來挽回民意。
而在這一局中,中國的冷靜與沉穩,正是最大的優勢。
特朗普當然有他精于計算的商人邏輯,但世界不是交易所,外交不是賭博桌。
中國面對特朗普的“誘騙式談判”不會重蹈覆轍,不會因為三國對美妥協就自亂陣腳。
鄰國妥協并不等于中國被孤立,更不等于中國應當低頭。
參考文獻:
國際觀察丨各國逐漸摸清特朗普政府的套路,新華社,2025年07月16日?
美媒:為了能和中方對話并達成貿易協議,特朗普已經開始軟化對華語調,觀察者網,2025-07-17
與馬科斯見面,特朗普稱“與中國相處得很好”,北京日報客戶端,2025年07月24日
特朗普答鳳凰記者問: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訪問中國,鳳凰網,2025-07-23
美媒:為了能和中方對話并達成貿易協議,特朗普已經開始軟化對華語調,觀察者網,2025-07-17
美高調宣布多份協議 關稅談判背后有哪些博弈,新華網,2025-07-24
特朗普稱與菲律賓、日本達成貿易協議,透露與印尼協議細節,澎湃新聞,2025-07-23
特朗普回應“訪華計劃”:“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澎湃新聞,2025-07-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