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第五次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后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場殲滅戰。為確保戰役的勝利,我軍出動了三大野戰軍的王牌兵團第19、第3和第9兵團,期望一舉消滅“聯合國軍”主力。
戰前,彭老總在志愿軍總部會議上確定了殲滅美軍3個師、英國土耳其3個旅和韓軍2個師的目標,要求每個軍爭取殲滅美軍1到2個團。
一時間,志愿軍各將領紛紛信心百倍,爭著搶著立“軍令狀”。時任3兵團副司令員的王近山更是立下了俘虜5000美軍的誓言。
遺憾的是,在第五次戰役兩個階段的戰斗中,我軍均未圓滿達成戰役目標。
究其原因,一是美軍對我軍的穿插和滲透戰術早已熟悉,在戰斗中不再選擇硬碰硬,而是在夜間徐徐撤退,不斷用猛烈的炮火消耗我軍實力;二是美軍依靠裝甲和重武器組織環形防御,給缺乏重武器的志愿軍正面進攻造成了顯著損失。
僅在戰役的第一階段,美軍在支援力量的接應下就成功脫逃10余次,至于戰斗力更弱的韓軍,也難以整師殲滅,最后打成了擊潰戰。
相比于未能在戰役階段達成戰略目標而言,志愿軍在戰役結束時所面臨的危機同樣不容樂觀。
正當我軍準備結束第五次戰役時,美軍和其他從屬部隊出乎意料地以機械化特遣隊形式,向我軍公路以及航運節點猛插,將志愿軍第3、第9兵團的多個部隊隔斷在后。
盡管在我軍各部的交替掩護下,以巨大的傷亡代價順利突出重圍,但也留下了了60軍第180師因孤立無援陷入敵軍重圍,建制一度被打散的教訓。
1951年5月27日,在給毛主席的電報中,彭老總不無憂慮地說了這樣一段話:
在彭老總看來,如果不及時阻止美軍反攻,不僅鐵原、金化、平康“鐵三角”要被迫放棄,就是半島“蜂腰部”的戰略要地元山也可能落入敵手。到那時,北朝鮮首都平壤能否保住都是個問題。
萬一平壤有失,不僅朝鮮人民軍的士氣將受到沉重打擊,美軍的氣焰也將更加囂張和猖獗。為此,憂心忡忡的蘇聯領導人斯大林開始頻頻給北京發電,希望志愿軍能盡全力避免平壤陷落。
彭老總自然清楚平壤的戰略意義,但要將美軍全部擋在平壤之外又談何容易。畢竟此時的志愿軍兵力使用已經到達極限,沒有新的兵員補充,以現有的兵力很難有把握做到這一點。
再加上經歷第五次戰役的局部失利,以及后勤補給上的艱難,承受勞累、困乏和饑餓的廣大志愿軍戰士已經感到精神交瘁。
但相比于這些困難而言,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攻勢卻仍在繼續。至6月11日,美軍進占鐵原和金化,對志愿軍步步緊逼。在他們看來,中朝軍隊在第五次戰役中遭受了空前的損失,若要取得優勢地位,理應準備新的進攻。
形勢萬分嚴峻,彭老總這邊也在緊鑼密鼓地加緊構建新的防線。關鍵時刻,毛主席為志愿軍送來了一份“大禮”——由楊成武率領的志愿軍第20兵團10萬余人正奉命開赴朝鮮。
對彭老總和前線的志愿軍而言,這無異于是一次雪中送炭。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后,志愿軍第13兵團、第50軍和66軍相繼入朝,成為首批出國參戰的部隊。
至第五次戰役時,第9兵團整補完畢,與第3兵團和第19兵團一同入朝參戰。繼這兩批部隊陸續投入朝鮮戰爭后,毛主席等人又開始籌劃第三批入朝參戰部隊的組建事宜。
第五次戰役正式發起前,毛主席雖然已將精力傾斜到《毛澤東選集》的編纂工作中來,但卻提前將志愿軍第20兵團的編制和主帥人選一一敲定下來。
因此,當彭老總為兵力捉襟見肘的問題一籌莫展之際,楊成武率志愿軍第20兵團入朝參戰的消息無疑是大旱逢甘霖,以至于彭老總連連感嘆:“還是主席高明啊!”
值得一提的是,20兵團臨行前,毛主席特意為楊成武餞了行,并對20兵團入朝后的首要任務做了強調,即在朝鮮東線敵人正面不增兵、側后不登陸的情況下,把防線穩定在北緯38度至38.5度之間。
20兵團抵達朝鮮后,與9兵團進行了換防。同時,在毛主席的建議下,彭老總將配置在二線的第38軍、39軍和40軍調至前線,由第3兵團和第19兵團負責東西海岸防務,防止美軍從側后登陸。
總之,20兵團的到來,讓那些在第五次戰役中受到巨大損失的部隊得到了休整的時間,同時又穩固了戰線,讓我軍對“聯合國軍”再次擁有了人數上的絕對優勢。
正因如此,毛主席和彭老總才有了繼續發動“第六次戰役”的打算。不過,出乎意料的是,我軍尚未展開行動,美軍便已先發制人,發起了所謂的“夏秋攻勢”。數十萬“聯合國軍”突然向中朝兩軍據守的陣線發動了猛烈進攻。
當然,無論是范弗里特還是李奇微,恐怕都不會想到,這是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發起的最后一次全線進攻。
為抵御敵人攻擊,志愿軍派出第64、65、42、47、26和67軍擔當防御任務。面對美軍空、炮、步、坦的聯合攻勢,初來乍到的20兵團第67軍大發神威,用丟失前沿四個班的陣地為代價殲敵千余人。
此外,67軍率先推廣馬蹄形坑道戰術,戰士們以坑道工事為依托,積極展開陣地堅守、陣前出擊、陣內反擊和伏擊。陣地丟失,就立即派出小部隊于夜間將其奪回。這樣一來,我軍傷亡大大減少,在穩固陣地的同時,還能大量殲滅敵人。
當然,不甘失敗的美軍隨即又將目光瞄向了志愿軍20兵團第67、68軍據守的文登里地區。楊成武也意識到,文登里必將有一場惡戰。
10月5日,美軍向志愿軍20兵團第67軍、68軍所據守的文登里地區發動突擊,采用“坦克劈入戰”的戰術發起集群式突擊。
早有心理準備的楊成武楊成武,一再囑咐68軍軍長陳坊仁,除以機槍正面防御外,還要注意防止美國坦克的沖擊,以工事和火力相結合來摧毀敵人的坦克劈入戰。
很快,陳坊仁組織了一個150余人的反坦克大隊,專門承擔打坦克的任務。戰士們潛伏在公路邊和莊稼地里,待敵人接近后就集中炮火猛烈打擊敵人,形成交叉火力網。
最終,此戰68軍以傷亡2400余人的代價摧毀敵人坦克38輛,斃傷敵人7690人,其中美軍3390人。
另一邊的兄弟部隊67軍在北漢江以西、金城以南與美軍第9軍展開血戰。至10月14日這天,67軍以傷亡1萬多人的代價殲敵2.3萬人。遺憾的是,由于沒有提前預留出預備隊,此時已無法進行反擊。以至于楊成武曾不無遺憾地說:
由于67軍傷亡太大,彭老總曾一度打算將該軍撤下來,但楊成武卻堅持將部隊留在原地,畢竟一旦撤軍,就等于給了強弩之末的敵人以喘息之機。
至10月22日,美軍第9軍的攻勢終于偃旗息鼓,67軍雖然在金城以南付出了132平方公里陣地的代價,但卻大量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再次證明了我軍陣地戰的能力。
美軍的夏秋攻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雖然占領了467平方公里的土地,卻也付出了7.9萬人的傷亡代價。大概是基于陣地戰殲敵的顯著效果,毛主席和彭老總最終決定取消了第六次戰役,改為“零敲牛皮糖”式的小規模作戰。
至此,朝鮮戰場也全面進入了陣地戰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