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南太平洋,達爾文港外的海面3.5萬兵力帶著戰艦群壓過來的肅殺,這場美澳牽頭、19國湊場的“護身軍刀2025”演習,規模創了紀錄。美軍試射完“堤豐”導彈,發射架還故意對著北方沒放下來。
澳大利亞國防預算剛漲了40%,明眼人都看得懂:這不是演戲,是沖著亞太格局來的。
這個有150年歷史的深水港,現在正被撕成兩半。
作為澳大利亞北部唯一的國家級港口,2015年中國嵐橋集團拿下99年經營權,本是樁正常生意。可現在,美軍在港里建了能存3億升航空燃料的倉庫,2500名海軍陸戰隊常年扎在這,硬生生把它變成“印太戰略”的釘子。
但另一面,港里75%的進口貨來自中國,90%的出口往亞洲,單2023年就給中國運了50萬噸礦產。一邊是美軍的“軍事堡壘”,一邊是亞太貿易的“經濟血管”,達爾文港就這么成了中美角力的放大鏡。
澳大利亞政府最近老喊著要收回租約,甚至說要硬搶,總理阿爾巴尼斯4月就放話“這港口當初就不該賣”,背后既有美國私募資本想接盤,更有美澳《軍力態勢協議》逼著它站隊。可嵐橋十年砸了6000萬澳元翻新,讓港口吞吐量從500萬噸漲到3000萬噸,這賬擺出來,就成了“商業契約”和“政治操弄”的拉鋸。
這次軍演最狠的牌,是美軍第一次在澳大利亞本土試射“堤豐”中程導彈。
這套改自“海馬斯”火箭炮的家伙,打“標準-6”導彈能飛2500多公里,南海、臺海,甚至中國內陸部分地方都在射程里。
美軍太平洋陸軍司令在演習開場就說,這是在試“前沿遠程火力部署”,意思很明白:以后可能長駐澳大利亞。
這步棋直接破了地區平衡,我方早說過,在亞太搞中導,就是“給地區和平埋雷”。澳大利亞為了配合,不光趕工升級北部基地,還打算擴建科科斯群島的機場跑道,想把監控伸到馬六甲海峽。這種“用港口卡脖子”的路數,逼著中方不能再軟。
面對這陣仗,中方的反制一步比一步清楚。
先從法律下手,2024年12月,依據《反外國制裁法》,凍結雷神澳大利亞等7家軍工企業資產,不準它們跟中國做生意,直接打在美澳軍事供應鏈上。這種“精準打擊”,既亮了底線,又沒把事鬧崩。
經濟上的還手更有講究,中國慢慢調了調從澳大利亞買鐵礦石、液化天然氣的量。2023年數據顯,澳大利亞對華鐵礦石出口占比從80%降到68%,巴西、幾內亞這些地方的份額卻漲了。這不是硬碰硬,是悄悄拆對方的經濟底氣
美澳在達爾文港折騰的時候,中國正跟東盟加速談“南海行為準則”,還跟太平洋島國深化藍碳合作。用合作對沖對抗,讓美澳想圍的“印太圈”先裂了縫,中國駐澳大使肖千說得直白:“港口虧的時候租出去,賺了就想搶回去,道義上說不通。” 這話戳的是美澳的理虧處。
美澳看著抱得緊,內里早有疙瘩。
澳大利亞人對國防預算漲40%意見大,只有三分之一支持擴軍,前總理基廷直罵現政府“把澳大利亞變成美國第51個州”,3月民調顯示44%的人想搞獨立外交,可美國還逼著澳大利亞把國防開支提到GDP的3.5%,這賬不好算。
有意思的還有日本,派了“伊勢”號航母來湊數,自己國內卻頭疼,要把防衛預算提到GDP的5%,每年得多花6萬億日元,可日本負債率已經是GDP的260%,這不是解渴,是喝毒藥。
達爾文港外美軍導彈發射架還指著北方,這場角力,說到底是單極霸權和多極秩序在較勁。中方早跳出了單純軍事對抗,用法律、經濟、戰略三面發力,一點點重塑亞太格局。美澳要是還抱著冷戰那套不放,最后困住的只能是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