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至25日,第十二屆“好記者講好故事”云南省選拔賽在昆明舉行,來自全省十六州市的54名記者以“我的記者故事”為題,經歷激烈角逐與專家團評分評議,其中4名優(yōu)勝代表及線上票選的1名選手將于今年9月赴京參加全國選拔賽復賽。
自2014年起,“好記者講好故事”作為全國新聞戰(zhàn)線每年開展的一項演講比賽,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至今已連續(xù)舉辦十二屆。此次云南選拔賽由省委宣傳部與省記協積極響應籌備,旨在選拔云南優(yōu)秀人才赴京參賽,讓更多人看見云嶺大地田間地頭與城鎮(zhèn)園區(qū)的鮮活故事,充分彰顯云南新聞人的使命擔當與赤誠初心。
什么是記者?
兩腳沾泥的追光者
比賽當天,54名新聞記者在云報傳媒廣場一樓報告廳登臺開講。那些親歷親見親聞親為的云南故事,猶如54束探照云嶺邊疆的時代追光,生動反映出新聞戰(zhàn)線工作者記錄時代變遷的實踐歷程。
“記者是時代的追光者。”楚雄州融媒體中心播音員葉建蕓以己為矛,通過輿論監(jiān)督解決“一盞燈”民生難題,讓輿論監(jiān)督的意義不在于揭露黑暗,而是證明光明的存在。
云嶺先鋒雜志社記者楊錫暢則用“站在泥土里”的雙腳,涉足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層現場,見證“不發(fā)生規(guī)模性返貧底線”的山鄉(xiāng)之變。
“至今沒有完全讀懂記者的奧秘”,楚雄市融媒體中心播音員王一帆以敬畏之心說道,從事9年新聞工作的他,輕聲吐露出新聞工作者與日俱新、永無止境的職業(yè)處境。
伴隨一陣焦灼的語氣,時間被拉回到2025年3月28日。緬甸曼德勒突發(fā)7.9級強震后,云南日報報業(yè)集團云南省南亞東南亞區(qū)域國際傳播中心緬語記者張瑩琳跟隨第一支云南救援醫(yī)療隊火速抵達緬甸災區(qū),穿梭于跨越山海的生命救援現場,她在時斷時續(xù)的當地通訊信號中保持記錄,與全球首支抵緬的國際救援力量共鑄中緬胞波情誼。
云南日報報業(yè)集團云南省南亞東南亞區(qū)域國際傳播中心緬語記者張瑩琳
講什么故事?
傾聽云嶺時代脈動
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疆,記者們把故事作為窗口,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述與豐富多樣的新聞載體,令在場聽眾如臨現場,沉浸感知氣象萬千的云南發(fā)展以及崇山峻嶺間的細微脈動。
遙遙求學路,天塹變通途。曲靖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孫藝恬的故事充滿暖意與深意,從攀巖3小時到乘坐30分鐘的電梯與纜車,宣威市尼珠河村孩子們的上學路從此步入充滿希望的云上坦途。
“真正的新聞誕生在與人民同甘共苦的路上。”普米族姑娘楊俊是福貢縣融媒體中心的記者,當獨龍江泥石流災害發(fā)生時,見證了同事用背簍在泥濘山地運送救援物資時留下深淺不一的足跡。
臨滄市融媒體中心編輯金維娜,講述了中緬邊境龍乃村的“邊超”足球故事,“足球滾動的軌跡,勾勒出邊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連起守護國門的信念與對腳下土地深沉的愛。”在快樂的追逐中,國境線上幸福、團結與熱愛的生活場景映入眾人眼簾。
一步跨千年的變遷,是西南邊疆發(fā)展的縮影,亦是祖國力量深入山河表里的印證。保山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彭芮瑩帶領觀眾進入地下765米的地心世界,走進業(yè)內稱為“世界上最難修的鐵路——大瑞鐵路”的高黎貢山隧道施工現場。這條鐵路為何修建十年之久?她的講述讓冰冷的工程數據轉化為建設者們挑戰(zhàn)地質極限的熱血史詩,令人堅信日復一日的掄錘掘進,終將錘煉出鋼鐵通途的終極答案。
保山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彭芮瑩
如何講故事?
以心為橋的訴說
“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自開展以來,云南新聞人以筆為犁、以心為橋,持續(xù)淬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面向世界講述云南故事與中國形象的重要窗口。
好故事需要好講述,書寫時代的故事永遠需要更深入人心的訴說方式。
“真誠分享是叩開心門、點亮人生的鑰匙。”玉溪市融媒體中心播音員戰(zhàn)美潔回憶起特殊教育學校的采訪經歷,提煉出一條樸素的真理,當技巧讓位于真心,故事的穿透力油然而生,采訪就成了連接心與心的橋梁。在普洱市融媒體中心哈尼族記者徐一丹的講述中,六角亭內,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的誓言從1951年回響至今,代表26個民族的48個名字,傳承著中華民族手足相親共踐誓言的美好記憶。大理州融媒體中心記者張瓊從主播轉型全媒體記者,從業(yè)21年,經歷傳播技術變革與渠道平臺迭代的她,時刻準備在媒體改革浪潮中逐夢追光的信念從未改變。
“我們想用體驗式綜藝化手法打開典型報道,結果整個團隊在現場哭成了一團。”面對大理州鳳羽鎮(zhèn)畜禽糞便收集站員工——李春喜,大理州融媒體中心編輯李斯忍不住哽咽,體驗全國勞動模范“牛糞公主”的工作日常,讓李斯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洱海保護治理十年成果的來之不易。記者不再是講述者,而是讓自己置身故事,零距離捕捉李春喜的生活細節(jié),用托舉牛糞的方式化解典型人物的距離感,強烈的故事感染力讓很多人潸然落淚。
大理州融媒體中心編輯李斯
為誰講故事?
堅守導向與人心
筆尖與鏡頭指向的方向,可見云南新聞戰(zhàn)線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以及新聞工作者履職盡責的良好形象。作為云南故事的捕捉者與傳遞者,他們記錄著普通人的心跳與夢想,使其匯入鄉(xiāng)村振興、地區(qū)發(fā)展、民族復興的壯闊和聲之中。
云南日報社麗江分社納西族記者和茜與迪慶州融媒體中心藏族編輯巴桑拉姆,她們選擇為家鄉(xiāng)的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而奮力言說。現代化浪潮之下,麗江古城老宅與納西古樂怎樣走向未來?永不褪色的尼西黑陶傳承如何再續(xù)窯火?和茜與巴桑拉姆在家鄉(xiāng)發(fā)現普通人的不凡故事,見證古老文明歷久彌新的希望所在。“將群眾的訴求和心聲如實反映出來。”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張勇已從事民生采訪20多年,為社區(qū)民生奔走的他始終記得自己的堅守與初心。
“當網絡媒體以獵奇敘事突襲輿論高地,主流媒體只能處于被動而無力還擊嗎?”面臨網絡流言引起的違規(guī)探險熱潮,云南廣播電視臺記者連少鵬探訪哀牢山原始森林,到達第一現場回應社會關注、擊破謠言亂象、還原事件真相,為哀牢山摘掉恐怖神秘的話題標簽,重新奪回輿論正向引導的主動權。
云南廣播電視臺記者連少鵬
54種講述仿佛54束時代追光,記者的故事未完待續(xù),新聞還將繼續(xù)迎風生長。7月25日,經過線下評議與線上投票,云南省“好記者講好故事”選拔賽結果揭曉,大理州融媒體中心李斯、云南廣播電視臺連少鵬、保山市融媒體中心彭芮瑩、云南日報報業(yè)集團云南省南亞東南亞區(qū)域國際傳播中心張瑩琳、普洱市寧洱縣融媒中心張亞共5名優(yōu)勝者將于今年9月代表云南赴京參賽。
開屏新聞記者 史子昊 文 龍宇丹 實習生 唐虹 攝
部分圖片由云南省記協提供
一審 資漁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劉自學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曹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