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豬頭肉到底是不是 “好東西”?
提到豬頭肉,總能勾起不少人的食欲,它在餐桌上的存在感可不小,既是下酒的好菜,也是家常的美味。不過,最近一位網友的困惑卻讓這個尋常食材再次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家里 75 歲的老人,明明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醫生再三叮囑要少吃高脂肪食物,可他偏偏對豬頭肉情有獨鐘,甚至會偷偷出去解饞,這讓家人既無奈又擔憂:豬頭肉到底是不是 “好東西”?關于豬肉,還有哪些需要我們留意的地方呢?
為什么中國人愛吃“豬頭肉”?
其實,豬頭肉在民間一直有著 “冷盤之王” 的美譽,尤其受愛酒之人的青睞,切上一盤涼拌豬頭肉,配上小酒,堪稱愜意。早在宋代,詩人釋師范就曾寫下 “飽啖豬頭肉,長齋不吃素” 的詩句,足見其魅力之大,連齋戒之人都難以抵擋這份誘惑。而在東北地區,至今保留著二月二吃豬頭肉的習俗,人們相信這能帶來 “有頭有臉”“開個好頭” 的美好寓意,這份喜愛早已融入了民俗文化之中。
從營養角度來看,豬頭肉也并非毫無可取之處。中醫將其視為“血肉有情之品”,《本草備要》中就記載它能補虛潤燥,適合氣血不足、皮膚干燥的人群。而且,豬肉中的蛋白質屬于優質蛋白,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富含維生素和鐵元素,能為身體提供 B 族維生素和血紅素,對改善缺鐵性貧血有一定幫助。但不得不提的是,豬頭肉的高脂肪、高膽固醇是不爭的事實,對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來說,確實需要嚴格控制攝入量,畢竟健康飲食才是維持身體狀況的基礎。
豬肉被列為致癌物?有依據嗎?
說到豬肉,就繞不開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豬肉被列為致癌物了嗎?
這源于 2015 年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紅肉歸為 2A 類致癌物,而豬肉正是紅肉的一種。這讓不少人憂心忡忡,難道豬肉就不能吃了?其實不然,2A 類致癌物的定義是對動物致癌證據明確,但對人類致癌的證據有限。也就是說,適量食用豬肉并不會直接導致癌癥,反而能為人體補充營養,比如幫助補血補鐵。
我國營養學會推薦成年人每日攝入畜禽肉類 50~75 克,只要控制在這個范圍內,就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兼顧健康。更何況,癌癥的發生是遺傳、環境、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單純因為 “2A 類致癌物” 的標簽就拒絕豬肉,顯然是不科學的。
豬這幾個部位的肉,千萬別吃!
當然,吃豬肉也有禁忌,有些部位無論如何都要避開。
首當其沖的是甲狀腺,它位于豬的氣管喉頭前下部,也就是俗稱的 “栗子肉”。甲狀腺素性質穩定,即便經過蒸煮也很難被破壞,長期攝入會擾亂身體的代謝和內分泌,還可能引發惡心、嘔吐等癥狀,甚至導致神經中毒。
其次是淋巴結,這些淡黃色或灰白色的疙瘩在豬的全身都有分布,脖子部位尤其密集,它們往往攜帶病菌和毒素,食用后對健康的危害極大。
還有腎上腺,也就是大家常說的 “小腰子”,食用后可能引發急性中毒,必須格外警惕。
除了這些部位,腌制的肉類如臘腸、臘肉等也要盡量少吃,因為腌制過程會使亞硝酸鹽含量大幅增加,長期食用會提高癌癥的發病風險。
怎么挑到一塊好豬肉?
關鍵看這3步
既然豬肉有這么多講究,那如何才能挑到一塊好豬肉呢?其實關鍵在于三個細節。
先看顏色,新鮮的豬肉呈現鮮紅色或深紅色,帶有自然的光澤,脂肪部分則是乳白色或粉白色;如果顏色暗紅甚至發紫,很可能是病死豬的肉,千萬不能買。
再試觸感,健康的豬肉彈性十足,按壓后凹陷會迅速恢復,而且不粘手;反之,若是按壓后毫無彈性,手上還殘留粘液,就很可能是有問題的肉。
最后聞氣味,新鮮豬肉有正常的鮮肉味,煮熟后香氣濃郁;而病死的豬肉會散發血腥味或腐臭味,煮出的肉湯也會十分渾濁。掌握了這三點,就能大大降低買到問題肉的概率。
總的來說,豬肉作為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不必因謠言而全盤否定,也不能毫無顧忌地過量食用。了解它的營養價值,避開有害部位,掌握挑選技巧,合理搭配飲食,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時,讓豬肉真正為健康助力。畢竟,飲食的智慧就在于平衡與適度,這才是對待食物最科學的態度。
來 源 / 華醫網
2026年衛生資格考試備考要趁早!華醫題庫更新快、功能全:視頻課程、海量題庫、精品模擬卷、晉高面審輔導一應俱全,更有每日免費刷題福利!點擊卡片,立即開啟高效復習!
*此處為課程推廣廣告
點擊上方卡片了解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