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大累西腓(Grande Recife)地區的伊塔馬拉卡島(Itamaracá),有一座用玻璃瓶建造的房屋。這座名為“鹽之屋”(Casa de Sal)的建筑,是當地居民瑪麗亞·丹塔斯與她的母親埃德娜·丹塔斯共同完成的。
鄰居們起初并不看好這個項目,認為房子遲早會塌。埃德娜回憶:“大家當時都認為我們瘋了,說‘我們從來沒見過這種事’。”只有兩戶鄰居表示了支持:“她們可能是瘋了,但我們還是幫幫這兩個瘋子,反正以后我們想看看結果怎么樣’。”她笑著說。
2020年5月1日,“鹽之屋”在蘇塞戈海灘(Praia do Sossego)動工,距離大海僅100米。瑪麗亞和埃德娜用廢棄玻璃瓶代替磚塊,垂直嵌入墻體,建造了7間房間。隨著工程推進,社區居民逐漸從質疑轉向參與:有些人幫忙收集瓶子,有些人捐贈窗戶等設施,還有人幫忙建造地板和采用再生材料的屋頂。“這變成了一種社區互動。最初大部分瓶子是我們自己撿的,后來一位倉庫老板捐出了大量廢棄的啤酒瓶。”
瑪麗亞說,整座房屋用了大約8000個玻璃瓶,全部取自街頭垃圾或即將被丟棄的廢棄物。除了玻璃瓶,房屋基底還使用了泥土、沙子、水泥和木材等傳統材料。“我們用自家土地上的黏土作為粘合材料,因為這里的泥土是黏性的。這樣可以減少水泥和沙子的使用。外墻像巴西傳統‘棚屋’那樣的結構,由木材構成,外部覆以玻璃、水泥、泥土和沙子。”瑪麗亞解釋。這座建筑歷時一年半完成,而這種建造方式比傳統施工成本低了大約35%至40%。
如今,這棟配有生物降解化糞池、采用回收材料建造屋頂的房子,已成為當地一個生態旅游景點。而它的意義遠不止于此——這座房屋提出了在氣候變化時代重新思考居住模式的可能。埃德娜說:“在伊塔馬拉卡島上,36%的居民缺乏定期垃圾收集服務。我們確實需要將‘廢棄物’納入住房議題中去。”
那么,這座用回收材料建造的房子安全嗎?曾是巴西工程與農業理事會成員、專攻新型建造技術的土木工程師羅熱里奧?卡瓦略認為她們的想法非常出色。不過他也指出,由于使用的玻璃瓶沒有統一規格,且建造方式偏手工,若要大規模推廣,還需根據巴西工程協會等機構的技術規范進行標準化研究,確保工藝可行性并通過相關標準認證。
特約撰稿:今日拉美 曉兆
原標題:《新民僑梁 | 她們用8千個廢棄玻璃瓶在巴西海邊建了座“鹽之屋”》
欄目編輯:梅瓔迪
來源:作者:今日拉美 曉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