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 劉程輝
隨著中美關稅談判實現突破,歐盟對美談判態度更“硬”了,試圖進一步提高要價。
美國《華爾街日報》5月15日注意到,數名歐盟國家官員當天放風稱,歐盟與美國的關稅談判正在取得進展,歐盟尋求達成一項關稅降幅大于美英、中美協議的貿易協定。有歐盟官員指出,美國給英國和中國開出的條件不足以令歐洲滿意,歐盟從上述談判中學到了一點,那就是不要急于行動。
眼下,歐盟多國已明確拒絕接受類似美英協議的10%基準關稅條款,其中瑞典對外援助與外貿大臣本杰明·杜薩強硬表態說,如果歐盟只能獲得與美英協議同等的條件,美國就等著歐盟報復吧。
5月12日,特朗普在白宮回答記者提問,施壓歐盟作出“重大讓步”
美國總統特朗普年初就任后,對來自歐洲的汽車、鋼鐵和鋁制造商加征了25%關稅。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措施,對所有歐洲進口商品大幅提高關稅,但一周后將增幅降至10%的基準關稅,并給予90天談判期。
但迄今,美歐談判未達成任何突破。為打破僵局,歐盟上周剛向美國做出讓步,并打出“中國牌”,許諾與美國共同對付中國所謂“產能過?!?。
上周,美英宣布達成協議,維持英國對美出口商品的10%基準關稅不變。隨后,中美經貿會談本周取得積極成果,雙方同意在90天內降低關稅,將稅率下調115%。
緊接著,特朗普立即把炮口轉向歐盟,炮轟歐盟對美國“非常不公”,施壓歐盟做出“重大讓步”。
在一些歐洲官員看來,無論是美英還是中美協議,美國的條件遠遠不夠。
“我認為歐洲不會滿足于這種程度的條款?!闭诓剪斎麪栔鞒謿W盟貿易會議的波蘭經濟部副部長米哈爾·巴拉諾夫斯基說,美國決定緩和局勢是件好事,當前處于90天談判期的第37天,“我們還有時間爭取全面協議”。
他透露,歐盟與美國的談判正在取得進展。
“我們看到了一些樂觀跡象,因為美國方面出現了緩和的元素,這是與歐盟談判加速的積極信號?!?/p>
在巴拉諾夫斯基看來,歐盟不應為美國達成協議感到焦慮。他表示,從美英和中美協議中得到的主要教訓是,“不要急于行動:我們不需要快速協議,我們需要好協議”。
他補充道:“對美國也是如此。我們還有時間?!?/p>
在談及美英貿易協議時, 歐盟委員會美國貿易關系負責人馬蒂亞斯?約根森對歐洲議會表示,“這不是一個完整的協議,更像是啟動談判的政治共識”,協議文本似乎“暗示英國在牛肉和汽車問題上做出了一些政治讓步”。
“我們對這種協議不感興趣;我們希望與美國政府進行有意義的討論,建立真正的貿易伙伴關系,而非一紙空文?!币晃粴W盟外交官總結部長們的態度時稱,“當然,這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嚴肅性?!?/p>
瑞典對外援助與外貿大臣本杰明·杜薩直接發出警告:“如果歐盟只能獲得與美英協議同等的條件,美國可以預期我們會采取反制措施?!?/p>
在杜薩看來,未來幾周美歐之間不會達成任何協議。
瑞典對外援助與外貿大臣本杰明·杜薩
法國貿易部長洛朗·圣馬丁支持歐盟劃出紅線,他說維持10%基準關稅“絕非好事”,這是“不可容忍”的。
但匈牙利副外長馬扎爾·萊文特則罕見表態支持保留基準關稅,稱“這是公平方案”。
美國已根據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啟動藥品貿易調查,該條款允許總統以國家安全為由加稅。
多家美國藥企在愛爾蘭設有大型工廠,產品返銷本土。愛爾蘭副總理西蒙·哈里斯駁斥稱:“認為愛爾蘭或歐盟威脅美國安全的想法荒謬絕倫。”
美國“政客新聞網”報道稱,歐盟是首批對美談判的經濟體之一,但至今談判沒有出現突破,隨著美國相繼與英國和中國達成協議,歐盟擔心自己在特朗普的優先事項上排在最后。
本次貿易會前,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馬羅什·謝夫喬維奇對記者表示,他14日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開展了“建設性通話”。
他透露,美歐希望合作解決鋼鐵行業“產能過?!眴栴},減少對關鍵礦產的依賴,并在人工智能和芯片生產等敏感技術領域進一步合作。
“我們的目標是解決眼前挑戰,同時為更深層次的合作奠定基礎。”謝夫喬維奇說,“我們堅信,作為盟友共同應對這些領域,我們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歐盟方面此前多次表示,歐盟始終致力于與美國通過談判達成令雙方都滿意的貿易協議,但同時“也在為各種可能性做準備”,包括采取反制措施。
歐盟委員會8日就反制美國關稅的商品清單啟動公眾咨詢。與此同時,針對美國的“對等關稅”以及對汽車整車和零部件的關稅政策,歐盟將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
歐盟指出,如果與美國進行的談判未能達成互利結果、促使美方取消關稅,歐盟可能對這些美國進口商品采取反制措施。
“我們正在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訴訟,挑戰我們認為不合理且明顯違反全球貿易規則的美國關稅。”謝夫喬維奇說。
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日前提到,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攻勢,動搖了美國盟友對傳統聯盟關系的信心。瑞典近日表態,將推動歐盟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抵消美國關稅政策影響。此舉引發美國國內擔憂。當地時間5月14日,美國國會議員緊急召開聽證會,尋求應對之策。
“在美國越來越自我封閉的時候,歐洲面臨著向投資和貿易開放的良好機會,”杜薩說,“這對瑞典來說至關重要。如果我們想在瑞典負擔得起醫療保健、學校和社會服務……我們的出口商必須擁有更多的市場?!?/p>
來源|觀察者網
延伸閱讀
媒體:中美開打關稅戰后 特朗普犯下一個嚴重戰略失誤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單方面對幾乎所有美國貿易伙伴的商品全面加征關稅。這并不令人意外——畢竟在特朗普的詞典里,“關稅”是他最愛用的詞。這次“解放日”公告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了其首個任期內的政策遺產。但數日之后,特朗普宣布對除中國外的所有貿易伙伴執行90天關稅暫緩令。
這個例外條款引發了連鎖反應,中美雙方此后展開針鋒相對的關稅報復。最終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的關稅升至145%,中國對美商品關稅也提高到125%。雙邊貿易已事實上陷入全面停滯狀態。
雖然特朗普此舉旨在施壓中國并拉攏其他貿易伙伴與美國進行雙邊貿易談判,但實際效果卻大相徑庭。美國從根本上誤判了國際戰略環境:其關鍵性的失誤改變了博弈格局,最終反而損害了自身利益,無意中促成了更多脫離美國主導的國際協調。
也因此,之后的一系列進展——美方通過多渠道主動與中方接觸,希望就關稅問題進行談判,中美于5月12日發布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承諾各取消91%的關稅 、暫停實施24%的關稅——也算是意料之內、情理之中。
從霸權主導到去中心化
特朗普政府的戰略基于一個隱含的假設:美國仍是全球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樞紐。特朗普極力吹捧美國消費者對全球商家的吸引力,其幕僚也反復強調“美國市場是無人能拒絕的蜜罐”。用博弈論的術語來說,美國自視為一個星型網絡中的主導節點,認為憑借自身市場規模與歷史性的談判杠桿就能掌控雙邊談判結果。
但這一假設已與現實中的貿易相互依存格局嚴重脫節——這是第一個戰略誤判。
2025年的全球經濟呈現多極化格局,形成了多個分布于全球的貿易權力中心:中國、歐盟、東盟與海灣合作委員會等。更關鍵的是,這些中心通過正式貿易協定和共享基建設施形成了日益緊密的互聯網絡。美國在談判立場中習慣的“軸輻體系”思維,早已被一個更加去中心化的新格局所取代。
在此背景下,當特朗普實施“除中國外全面豁免”的關稅政策時,美國實際上創造了一個將自己擠出戰略決策中心的博弈環境。
當地時間4月9日,在所謂“對等關稅”僅生效數小時后,特朗普又宣布對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暫緩90天征稅,期間保留10%的基本關稅 視頻截圖
這種政策使得各國有強烈動機去做以下幾件事:
1. 一方面通過向美國示好以避免直接遭受懲罰——對美方的強硬姿態作出響應式性的姿態,并無任何實際損失; 2. 另一方面,拖延宣布實質性的承諾,既保持了戰略靈活性,又讓急于獲取“可向選民交代的勝利或協議”的特朗普政府承受更大壓力。各國可以做出象征性的承諾,確保不損害或禁止它們繼續開展非美相關貿易活動的選項(此為第二個誤判); 3. 與此同時,彼此協調構建一個替代性貿易體系,作為中短期的應對方案; 4. 最后,強化與中國(全球14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的合作關系。
這最終導致了一個多極協調博弈的格局。在此框架下,美國的主導地位經歷了去中心化。特朗普政府未能意識到:其他博弈方已擁有可靠的替代選擇——包括與中國、東盟、歐盟等現有或快速深化的貿易伙伴關系。
博弈論告訴我們,當參與者擁有可靠的外部選項時,其對任何單一主導者的依賴程度就會降低——這正是多元化戰略的本質,而世界經濟早已通過多元化戰略擺脫了對美國經濟中心地位的依賴。
吊詭的是,美國談判實力的削弱并非因為不夠強勢,而恰恰源于其在失去了經濟上的中心地位后依然采取極端策略。當然也存在例外,例如對美貿易占GDP比重超出常規的加拿大、墨西哥,或英國等傳統美國地緣政治盟友。
90天寬限期的戰略代價
對美國來講,特朗普政府最嚴重的失誤可能莫過于“除中國外90天豁免”的寬限期政策。這枚本欲孤立中國的戰略楔子,反而重塑了博弈格局,令其他所有參與者獲益并進一步削弱美國的立場。該決定將一場高壓談判式的博弈轉化為一場延遲并協調的博弈場景。于是,對多數國家而言,最優策略轉為觀望等待、暗中協調。
當美國仍然自陷于一場談判式博弈的思維定式時,其他國家已經調整策略,現在它們置身于一個彼此均擁有自主決策權的協調博弈框架中。
在重復博弈理論中,當收益面臨不確定性時,推遲行動往往是最優選擇——尤其是當等待的成本被認為將低于草率行動可能付出的代價時。
特朗普政府的90天緩沖期消除了決策緊迫性,使各國能夠以拖待變,并為雙邊貿易伙伴創造了戰略騰挪空間——既能佯裝與美國保持合作,又能推進其他戰略。不出所料,許多國家一邊與美國談,一邊選擇與中國重啟合作,或采取聯合行動對沖美國政策的沖擊。
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近日,日本與匈牙利頂住華盛頓的壓力,拒絕與中國脫鉤。這在地緣政治層面長期受制于美國的日本身上尤為罕見。很少有人會忘記,當年日本在“廣場協議”中對美國全面妥協。匈牙利的立場同樣耐人尋味:總理維克托·歐爾班至少在政治層面與特朗普存在共鳴,在哲學層面雙方有很強的相互理解。然而,匈牙利并不愿在美方壓力面前犧牲本國的經濟利益。
日本首相石破茂當地時間5月11日在電視節目中表示,高額汽車關稅將推高美國消費者的購車價格,“難道不應該降低這些關稅嗎?” 圖自:外媒
歐盟重啟對華經濟對話,同時暫緩對美商品的報復性關稅;英國與印度簽署了自貿協定,彰顯兩國構建非美貿易體系的決心;東盟啟動內部協調機制,并深化與中國及海灣國家的合作;中日韓重啟停滯多年的三方自貿談判;在東盟與中日韓(東盟+3)財長加央行行長會議上,各方重申要維護開放與多邊貿易,承諾采取協調行動抵御特朗普關稅帶來的宏觀風險。
特朗普政府的舉措并未孤立中國,反而意外地引發了一場反制性協調博弈——各國紛紛尋求抵御美國的施壓并構建替代體系。包括財長斯科特·貝森特在內的特朗普幕僚似乎忽視了一個關鍵事實:盡管中美雙邊貿易的順差規模龐大,但其僅占中國GDP的不足2%。即便考慮當前的居民儲蓄率,該數值也僅相當于中國居民消費一年的自然增長量。就算不依賴財政刺激、貨幣寬松帶來的投資驅動增長,或與全球其他地區貿易的自然發展,中國仍有足夠空間消化沖擊并渡過對峙期。
中國在戰略應對中的核心作用
關鍵在于,特朗普政府低估了中國的決心與戰略遠見。中國非但沒有屈從于壓力,反而迅速采取反制措施(顯示其早有預期與預案),實施精準的對等報復,并明確表態愿意承受短期經濟損失以捍衛決策主權。這種傳遞出來的信號至關重要,因其能重塑各方預期并改變博弈的收益結構。
若中國當初選擇了妥協,那么對其他國家來說,抵抗美國壓力這一選擇的信用將全面崩塌。而中國的堅定回應為各國的抵抗提供了“防護傘”,中國毫不退讓的姿態確立了自身作為可靠反制錨點的地位。這使得各國在選擇戰略對沖美國風險時更有底氣,在許多國家的案例中,它們甚至進一步向中國靠攏。
北京的對等反制策略還將美國拖入一場難以速勝的零和博弈。華盛頓即便祭出全部的關稅武器仍無法迫使中國就范,這不僅是雙邊關系層面的失敗,更向世界釋放出明確信號:美國已無力強迫他國屈從。此舉直接推動了亞洲、歐洲及全球南方國家加速構建合作聯盟的意愿與契機。
后美國時代秩序的形成
2025年的貿易危機已經從單純的中美零和博弈,演變為多方協調與談判并存的復合博弈。在此格局下,各國間的博弈收益不僅取決于自身行動,更受制于其他所有參與方的選擇。
特朗普政府的90天緩沖期促使各國采取對沖策略:在與美方開展非承諾性接觸的同時,深化同中國及多邊貿易集團的合作成為理性選擇。
特朗普的戰略豪賭帶來了一系列意外后果與動態,反而強化了多邊協調機制并削弱了美國的單邊優勢。各國普遍采取戰略拖延——通過拖延對美作出承諾,既可收集更多信息,又能觀察他國反應。隨著各國加強溝通,協調行動顯然比單邊妥協更具優勢。由此催生了一個反制性協調聯盟的形成——當傳統主導者推進單邊行動時,其他國家將有強烈的動機去聯合制衡那個主導者。這正是合作博弈論中聯盟形成的經典案例。
美國的政策可信度也出現裂痕:關稅措施在推出后幾乎立即被暫緩執行,導致其威脅效力大打折扣,促使各國尋求替代路徑。
截至2025年5月中旬(90天寬限期過半),盡管特朗普宣稱有“70國主動接洽”(該說法未經證實),目前可確定的是多數國家選擇觀望,既知道中國不會率先讓步,也明白美國難以無限期承受內部經濟壓力。
未來或有少數國家同美國簽署雙邊協議,但無論從參與國的數量還是貿易規模來說,預計都將處于次要地位。白宮已經接獲國內零售商關于“七月商品短缺”的警告,這不僅震動華盛頓政界,更引發北京等全球多國首都的高度關注。
在特朗普推出所謂“對等關稅”政策后,洛杉磯港自華進口量腰斬 視頻截圖
2025年的關稅亂局再次揭示當今國際政治經濟的新格局:經濟重心與權力分布日趨分散。美國這個曾經的全球貿易絕對中心,如今僅是一員普通參與者——固然經濟體量龐大,但其單邊權威已失去現實基礎的支撐。特朗普政府誤判了美國的中心地位,其行為方式反而推動各國協調合作,最終加速了一個后美國時代貿易治理體系的形成。
在此環境下,中國始終堅持對等反制原則(從不主動升級沖突),此舉反而強化了其信用與戰略地位。特朗普政府的90天豁免政策本欲作為施壓杠桿,卻因給予各國構建集體替代方案的時間與掩護而適得其反。
意外后果
特朗普政府2025年實施的懲罰性單邊關稅政策,并未重塑出對其有利的全球貿易秩序。其自詡的“解放日”反而清晰勾勒出當今世界的真實圖景:美國已不再是國際政經舞臺上的核心角色。疊加其戰略誤判(尤以90天寬限期為甚),政策實施后的戰術性動態實質上激勵各國采取拖延、對沖與多邊協調等策略。這些談判策略非但未能鞏固美國霸權,反而暴露其主導地位的衰退。
當前局勢的最佳解讀框架是:戰略耐心、聯盟構建與權力分散已成普遍特征。當美國匆忙尋求在瑞士重啟對華接觸時,此舉并非源于實力優勢而是迫于現實需求。世界其他國家則持續適應多極化的現實——各國深知:沒有單一玩家能夠單獨制定規則,戰略協調不僅是可行的,更日益成為優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