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施洋 底線思維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外交與軍事觀察者,獨立評論員
本周,朝鮮自行建造的5000噸級驅逐艦二號艦在下水中遭遇嚴重事故。朝鮮努力向外界展現的先進軍事強國形象背后的工業底子,以某種形式呈現了出來。
假設有一位關心朝鮮海軍建設、且每日關注朝鮮官方新聞網站更新的研究者,那么5月22日早上他/她的心情可能會隨著打開朝中社官網,看到《新建造驅逐艦下水典禮舉行》的標題時經歷一次波動,在點開新聞看到正文時經歷又一次波動,并在當天下午看到驅逐艦事故狀況的照片后再經歷一次波動。
目前唯一反映事故后朝鮮驅逐艦狀況的公開照片,由空客DS的衛星在5月22日拍攝
原因很簡單,5月21日,朝鮮自行建造的5000噸級驅逐艦二號艦在下水時遭遇了嚴重事故,且從事后的衛星照片來看,這艘艦已處于完全側傾的狀態。
就在不久前的4月25日,朝鮮成功舉辦了該型驅逐艦首艦“崔賢”的下水儀式,包括金正恩在內的許多朝鮮軍政高級官員都到場參加。此次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在船廠滑道邊建起巨大觀禮臺,新聞報道稱金正恩出席觀看,可見二號艦下水儀式的隆重程度應不亞于首艦。
根據“崔賢”艦的下水儀式流程推測,在下水事故發生前,宣布艦名、接艦部隊授旗等相關儀式應該已經舉行,因此這次下水事故是在朝鮮軍政高層、大量船廠和清津市觀禮群眾以及朝鮮人民軍海軍接艦部隊的“眾目睽睽”之下發生的。
有鑒于此,再加上大型水面艦船下水事故必然會被外界通過衛星照片等形式發現且公開,所以朝鮮官方并未進行掩蓋消息的徒勞嘗試,而是與此前朝鮮數次發射衛星失利一樣,選擇了公開報道。只不過,比起衛星發射還有火箭升空照片這樣“光明的開始”不同,下水事故實在難以在照片上有“好的開始”,所以最終的報道只能以有文字而無畫面的形式呈現。
由于朝鮮一個月前已經成功地在朝鮮西海岸的南浦造船廠將“崔賢”艦下水,此次事故在發生之初多少有些令外界意外。但考慮到朝鮮幾個造船廠的配置差異,即使是同一型艦船,在下水過程中使用的方法和艦船下水時的建造狀態都有顯著分別。
在南浦造船廠內,“崔賢”艦在岸上船臺建造完主要結構后,通過水平移動至南浦造船廠的浮船塢內,并通過向浮船塢注水實現了艦的下水,隨后拖航到碼頭上進行后續舾裝和下水儀式。而清津造船廠在艦體主結構完成建造后,則是水平移動到船廠的下水滑道上,通過橫向下水將艦體放入水中,下水儀式自然也在距離滑道不遠的岸上舉行。
圖為朝鮮軍艦下水前的衛星圖
橫向下水作為艦船常用的下水方式之一,長期以來為工業界運用,在技術上不存在難以逾越的困難。在一些依托河道建設的船廠,為了能建造大長度船舶,往往采取橫向下水的方式,避免縱向下水的船只阻塞航道、乃至長度過大無法下水。
當然,由于船舶入水時處于橫向傾斜狀態,需要船只在下水后依靠船本身的回復力矩自動扶正,這對船舶在下水時刻的重量分布有一定要求;再加上不少船舶的下水過程實際上是被“扔”進水中,需要承受一部分沖擊力,因此對下水狀態時船上設備的安裝也有一定要求。
軍艦橫向下水畫面
“崔賢”級導彈驅逐艦在設計上無疑是一艘重武裝戰艦,艦上的127毫米主炮,甲板下各種尺寸的74個垂直發射單元,甲板上的魚雷發射管、導彈發射架、近戰槍炮等武器,高大的上層建筑和艦橋頂部、桅桿上的各型雷達和天線,這些都會降低該艦的復原性,加上不少精密設備在橫向下水時可能會因沖擊受損,因此盡管都是下水儀式,但從5月21日以前的衛星照片看,清津造船廠的這艘驅逐艦在下水狀態時安裝的艦上設備看起來比“崔賢”艦更少,包括127毫米艦炮、近防武器、導彈發射架等在內的各類武器都沒有安裝,垂發系統顯然也沒有完成全部安裝。從技術上看,此時的5000噸級驅逐艦二號艦符合一艘要以橫向形式下水的艦船的一般特征。
日本殖民時期的清津港周邊示意圖
清津造船廠的橫向下水滑道由來已久。早在日本殖民時期,清津造船廠的前身——清津造船鐵工所就在這里。上世紀60年代后朝鮮擴建該船廠時,一方面擴大了工廠面積,另一方面也建設了更大的船舶下水設施。由于清津港港區尺寸有限,出于減小艦船下水作業對港內其他活動影響等諸多考慮,采用橫向下水船臺設計。
盡管不少評述認為橫向下水只適合噸位較小的艦船,但清津造船廠的這一船臺實際上是朝鮮東海岸最大的艦船建造設置之一。憑借這一250米的橫向下水滑道,清津造船廠在上世紀70-90年代建造了一系列大噸位船舶(對朝鮮而言),包括多艘1.4萬噸散貨船、5000噸級冷凍貨船,以及因為執航朝鮮到日本海上客運航線而為外界熟悉的9000噸級客貨兩用輪“萬景峰”號。從單純的技術角度來說,朝鮮5000噸級驅逐艦雖然是首次在清津造船廠建造,但絕非該廠從未接受過的“噸位躍進”。
“萬景峰”號下水畫面
根據5月22日朝鮮官方新聞描述,事故原因是“在下水過程中,由于指揮不當、操作不慎,沒能保障底盤移動的平行度。結果,船尾部分的下水滑墩先脫落,部分區段的船底破洞,導致艦船失衡,船首部分沒有脫離船臺。”就普通人刻板印象中的艦船下水畫面而言,這一過程也許有點難以想象,但結合清津造船廠的橫向下水滑道設計和后續外界公布的事故衛星圖,不難想象整個事故的大致發生情況:
在驅逐艦下水的過程中,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艦船沒能平行滑向水中,而是船艉部分先行入水,船艏部分則擱在了岸上。由于全艦處于向右舷傾斜的狀態入水,下水的沖擊加劇了艦體向右的傾斜,而擱在岸上的艦艏則阻礙了艦體的回正。這一過程中,艦體舯部與船臺邊緣發生劇烈摩擦,不少的海水通過上層建筑上未被封閉的口蓋(這在建造中的艦船上極為廣泛)進入艦內,導致艦艉重量大增;再加上清津港潮汐之間20-30厘米的潮位差,進一步壓迫艦艏難以從岸上脫離,同時可能加劇了艦船右傾的幅度。
在目前公布的、僅有的一張拍攝于5月22日的衛星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事故發生后第一天時艦船傾斜的嚴重程度,以及朝鮮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搶救措施。艦船本身已呈90°向右橫在滑道邊的水中,艦舯后部已至少有一半沒入水面,艦艏大約占全長1/4的部分仍擱置在岸上未能下水。
朝鮮方面出動了一艘起重船和一艘拖船,似乎是希望將該艦的艦艏部分吊起并拖曳下水,若干艘小船也靠上了艦艉,似乎是充當包括可能的潛水員水下摸排等工作的臨時平臺。同時,朝鮮用大量的藍色篷布試圖遮蓋事故現場,顯然即使對外公開了消息,也不希望外界太真切地看朝鮮的這個笑話。
在任何國家,在船廠下水的軍艦即使出了紕漏,首選方案也是盡力挽救,像朝鮮這樣在國力有限、海軍建設資源更為有限的情況下,全力挽救下水事故中的主力艦必然也是首選。
就該艦目前情況來看,由于預舾裝程度較低,所謂5000噸級驅逐艦此時的重量遠沒有其標稱的那么大,主要仍以鋼制艦艇結構為主。因此,如果用“把大象裝進冰箱”的野獸邏輯歸納拯救該艦的步驟,也無外乎:1.將艦艏部分下水,2.將全艦扶正,3.排空艦內積水并徹底維修,4.繼續進行后續舾裝建造。額外要注意的情況則包括施救過程中防止更多海水進入艦內,以及全程避免該艦繼續向右傾斜導致徹底傾覆。
盡管朝鮮沒有太多先進的打撈和救援設備,相關人員進行復雜船舶扶正的經驗也必定缺乏,但如果在未來幾天內能調集足夠數量的浮箱、浮囊以及充放氣設備,再配合合理的救援方案與大量現場施工,如果不再遇上各種意外或次生事故,將該艦扶正確實大有希望。
至于艦上的維修,一來預舾裝度低能夠省去不少修復的麻煩,二來朝鮮的該型艦主要用途也就是個海上導彈艦,對高航速等指標要求不高,只要整體結構沒有不可接受的嚴重損傷,繼續建造也符合其效益。
5月23日,朝中社再次發布了有關驅逐艦下水事故的新聞,相比前一天報道中的“船底破洞”“艦船失衡',新的報道中稱“根據對驅逐艦詳細進行水下及內部檢查的結果,確認與初期發表的資料不同,沒有船底破洞,船體右舷被刮削,通過船尾部分的救生通道流進一定容量的海水”。而根據這一情況得出的維修方案,則是“抽出浸水隔室的海水,從船臺脫離船首部分來修復艦船平衡性需要2-3天,修復舷側需要10多天的時間”。
這聽起來就像定損員為一輛由于事故進了4S店的比亞迪漢轎車出的方案一樣簡單。
考慮到下水事故的嚴重性,朝鮮方面在啟動搶修工作的同時也在進行進一步的責任調查。雖然網上流傳的“槍斃廠領導”的話更多是一種面對刻板印象的集體無意識,但在金正恩已將事故定性為“重大事故”“犯罪行為”和“嚴重錯誤”的情況下,一系列嚴厲的審查處分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上一次金正恩視察清津造船廠時還滿臉堆笑的廠長洪吉浩已于22日被傳喚至司法機關,朝鮮整個造船工業界、海軍科研機構乃至朝鮮軍界的連帶處置也許不會瞬息爆發,但終究不可避免。
2025年3月視察清津造船廠時,跟在金正恩身后的就是廠長洪吉浩
回過頭來,究竟是什么導致了朝鮮海軍遭遇如此嚴重的意外事故呢?外界的觀點自然指向了朝鮮海軍的這輪“大躍進”身上。
畢竟此前朝鮮海軍的5000噸級驅逐艦首艦“崔賢”下水之時,外界先是被該艦超高密度填充的艦載武器和貪多求全的武器種類所驚訝,隨后又被該艦在未進行航行試驗、甚至無法確認完成了全部動力系統安裝的情況下就進行艦載導彈和火炮的發射試驗所震驚,這種違背一般海軍裝備研發規律的行為雖然讓朝鮮賺足了眼球,但也讓朝鮮海軍的發展充滿了危險與不確定性。
在5000噸級驅逐艦二號艦的建造上,選擇東海岸的清津造船廠就是一個看似合理卻又問題叢生的選擇。朝鮮自稱的東海和西海被韓國阻隔,因此在大多數裝備的建造上采取自產自用的方式,西海岸的南浦造船廠建造了“崔賢”艦,那么東海岸要裝備同型艦就要東海岸的造船廠負責,這對朝鮮海軍而言頗為合理。
而既然5000噸級驅逐艦是朝鮮海軍有史以來噸位最大的作戰艦艇,選擇一個規模大、技術強的船廠也無可爭議。在西海岸,朝鮮海軍沒什么選擇,除了南浦造船廠外,沒有其他船廠有相關能力和經驗;而在朝鮮東海岸的清津、羅津、新浦等幾個造船廠中,論造軍艦,近年來東海岸主要的工作都在羅津造船廠,但論造大噸位船舶,確實是清津造船廠經驗更豐富,硬件設備也更適合。我們看到朝鮮決策層最終選擇清津造船廠,多少也可以理解他們對于“造大艦”這個挑戰的難度多少是有心理預期的。
但問題在于,清津造船廠所謂建造大型艦船的“豐富經驗”,究竟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傳承至今的呢?翻看清津造船廠的歷史衛星照片就不難發現,雖然朝鮮歷史上許多萬噸以上的船舶都出自這里,但在過去20年里,該船廠就沒有建造過類似的大噸位船只。長達250米的橫向下水滑道上只造過幾艘幾十米的小艇。
2010年以后,船臺甚至被當成某種修船廠碼頭,用于??恳恍O船、工作船以及維護它們的一座40米小型浮船塢。此后甚至連浮船塢也被廢棄,并于2017年底2018年初側沉在了船廠邊,讓船廠根本不可能下水任何船舶。清津船廠此時實際上處于沒有任何活動的半拋荒狀態,清津港也成了一個容納朝鮮東海岸漁船的漁港。
直到2020年4月,這個已經完全銹成紅色的浮船塢才被朝鮮人打撈上來,并在2020年9月擱淺到船廠邊的淺灘上完全拆毀。在此之后,清津造船廠仍然沒有恢復正規造船業務,而是以某種清津漁港漁船修理廠的角色對朝鮮漁船進行一些維護。直到2023年,清津造船廠才把附近的絕大多數漁船和漁船殘骸清理干凈,2024年3月清津船廠終于比較徹底地清掃了通往下水滑道的船臺。參考“崔賢”艦400多天的施工周期,此時清津船廠才開始建造5000噸級驅逐艦的工作。而幾十年沒有下水大型艦船的下水滑道迎接的第一位“大客戶”,就是2025年5月21日下水的這艘驅逐艦。
在過去20年里,該船廠就沒有建造過類似的大噸位船只
如果說船廠的硬件決定了船廠的建造規模,那么船廠的工人則說明了船廠的技藝。船廠拋荒許久,船廠工人在長期開工不足、基本無事可干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維持當年造大船的手藝,自然也奢談在建造新型導彈驅逐艦時這些手藝能幫上什么忙了。
無論是冷戰時期的蘇聯、冷戰后的俄羅斯、今日的美國,還是眼下的朝鮮,“民船振而軍艦興,民船亡而軍艦衰”的規律一遍遍被歷史所印證。朝鮮海軍想要在新艦、大艦,乃至巡洋艦建造領域一鳴驚人,最大的問題也不是朝鮮能搞到什么主機、能獲得什么導彈,而是朝鮮用哪里的工人把戰艦的鋼板一塊一塊焊接起來,再順利地把船送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