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作者:Vincent Pardieu
文章來自GIA 珠寶匠譯
↑↑↑ 礦工們在緬甸抹谷曼辛(Min Sin)礦區漫長的一天結束后,從礫石中收集尖晶石。( 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從未見過的漂亮小石頭
2001年春天,得益于來自抹谷的緬甸商人U kyaw thaung的支持,我在緬甸仰光學習寶石學。有幸在異國他鄉和一個緬甸寶石貿易家庭生活數月,這是我寶石人生涯前期一段非常棒的時光。
有一天,一位來自曼谷的寶石經銷商Hemi Englisher造訪。當他們完成交易后, Hemi邀請我加入他們,并且給我看了一些特別的東西(圖1和圖2)。
他手里拿著我從未見過的漂亮的小寶石,帶著明亮的霓虹粉色,這讓我相信尖晶石可以和紅寶石一樣美麗。
↑↑↑ 圖1.
這些明亮的霓虹紅色尖晶石晶體來自緬甸抹谷曼辛(Min Sin)礦區。(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 圖2.
一包來自納米亞(Namya) 礦區的細小尖晶石晶體,與作者2001年在仰光看到的相似。因為Namya是一個次生礦床,它產出的大部分寶石比典型的抹谷尖晶更圓潤。(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初探納米亞
我問Hemi,這些尖晶石是否產自抹谷,他的回答令人驚訝:“不是”。
這些尖晶石來自納米亞(Namya)礦區,這個出產紅寶石和尖晶石的礦點位于緬甸Kachin省Hpakant翡翠礦區的旁邊。2000年12月的時候,寶石曾在這個礦區大量出產。
我很難想象幾個月后會和Hemi前往Namya進行我的第一次實地勘探。那次冒險真正意義上地改變了我的生活(圖3)。
↑↑↑ 圖3.
左圖:U Kyan Thaung、作者、Hemi Englisher于2001年2月在仰光,那一天,Hemi向作者介紹了他的第一個Namya尖晶。(Photo by Zin Mee Mee Lwin.)
右圖:2001年,作者在前往納米亞紅寶石和尖晶石礦區的途中,享受他第一次野外考察。由于礦床位于一個叢林覆蓋的沼澤地,探險隊領隊希米·恩格利舍和泰德·特梅利斯乘大象旅行,而作者和當地導游則在沼澤地行走。照片由一名匿名緬甸士兵拍攝。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覺得這些不可思議的小寶石給我帶來了幸運。2002年春天,多虧了它們,我在寶石行業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來自曼谷的寶石商人、尖晶石鑒賞家亨利·何(Henry Ho)雇用我的任務很簡單:從納米亞(Namya)找到一個10ct的明亮的尖晶石。
我們在緬甸一起花了幾天時間尋找寶石。這和我作為寶石學學生時的經歷非常不同,因為我們不再僅關注寶石鑒定,而是關注質量和潛在價值。
我了解到,尖晶石的暗色調,或者說寶石內部的“暗域”,對其價格影響巨大。
當時,好萊塢大片《星球大戰2——克隆人的進攻》正在影院上演,受此影響我的口號來了:“尖晶石里的原力是強大的,但要小心它的陰暗面。”
我們把這些熾熱的粉紅色寶石戲稱為“絕地武士”尖晶石,因為它們沒有“黑暗面”(圖4)。
↑↑↑ 圖4.
2006年12月Hai An Nguyen Bui訪問仰光時,看到了一塊明亮的霓虹紅色尖晶石晶體。(Photo by Vincent Pardieu/AIGS.)。注意像Namya礦區一樣的次生礦床中尖晶石典型的圓潤棱角。
和許多人一樣,很多年來我相信“絕地武士”尖晶石只能在Namya礦區找到。所以當一些緬甸朋友多次告訴我,在2001年至2005年間抹谷附近不時發現這樣的標本時,我被勾起了興趣。
這些寶石通常被當做Namya尖晶石出售,但能夠賣到更高的價格。
這會是謠言么?找到答案并非易事,因為這些所謂的Namya尖晶石相當稀有,且需求量非常高。(珠寶匠注:這意味著很難拿到這些所謂的Namya尖晶石標本。)
盡管我努力了,但還是找不到任何證據表明抹谷已經產出了和Namya礦區一樣明亮的尖晶石(圖5和圖6)。
即使傳言是真的,稱它們為“Namya”尖晶石也可能會引起爭議。(以帕拉伊巴碧璽為例,實際上這樣生動的色調,不僅產自巴西,莫桑比克和尼日利亞也有這種品質的碧璽產出)。
珠寶匠注:帕拉伊巴碧璽得名于巴西的Paraiba州,因其1989年在此被發現。
此外,“絕地武士”尖晶石的命名更為有趣,發音也好聽(Jedi Spinel)。
↑↑↑ 圖5.
左圖:Man Sin出產的明亮霓虹色尖晶
右圖:抹谷出產的經典紅色尖晶
注意二者在色調和飽和度上的明顯差異。 (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 圖6.
經典的抹谷尖晶石原石和刻面寶石。中間刻面寶石是一粒重量超過5 ct的紅色尖晶,由EdwardG_Belin博士于20世紀40年代購買。背景中的尖晶石原石晶體來自作者的收藏。(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übelin Gem 寶石實驗室提供。)
紅色尖晶石及其產地
從歷史上來看,多數的紅色尖晶石來自4個偏遠的地方(Pardieu,2008),按發現時間早晚,它們是:
- 巴達赫尚:這個地區位于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之間,沿著著名的絲綢之路。從大約10世紀開始,它就一直是尖晶石的來源。據當地人說,邊境兩側有幾處礦藏,但最著名的礦區位于塔吉克一側的Kul-I-Lal村附近。
- 緬甸:尖晶石發現于抹谷和Namya兩個地區。
- 越南:除了紅寶石以外,還發現有紅色及藍色尖晶石。1988年由Luc Yen于越南北部發現。
- 坦桑尼亞:上世紀80年代末,于Mahenge及Morogoro省的 Uluguru山脈發現紅色尖晶石。1994年在Tunduru發現。2007年夏季發現巨型尖晶石晶體(高達54千克)后,Mahenge附近的礦床變得著名。
在過去的12年中,我已經搜集了這些礦點的尖晶石樣品,也包括巴基斯坦、肯尼亞、斯里蘭卡和馬達加斯加的樣品。但沒有樣品能夠與那米亞“絕地武士”尖晶石的顏色飽和度和亮度相接近。
2011年,經常到緬甸旅行的寶石商人盧·皮埃爾·布賴爾(Lou Pierre Bryl)再次帶來了這個傳言:抹古附近有一個新的尖晶石礦床,產出的尖晶與Namya的一樣明亮。由于抹谷仍舊沒有對外國人開放,我們無法去證實這個說法。
2013年6月,抹谷重新對外開放。我無法過去,便請Lou-Pierre去調查礦床一事。2013年8月,在三次探險之后,Lou-Pierre確認了在曼辛(Man Sin)有一個新的尖晶石礦源。
它距離Pyant Gyi和Pein Pyit有一公里,而這兩處在本世紀初以出產美麗的尖晶石聞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大衛之星”[Star of David]。
我們決定2013年9月去抹谷,Man Sin是這次旅程的主要目的地。
↑↑↑ 圖7.
這顆“大衛之星”尖晶石晶體來自抹谷以東的Pein Pyit/Pyant Gyi地區,該地區在2000年至2005年間以生產這種晶體而聞名。沒有對樣品進行加工、切片或拋光;這是100%天然的。(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任何一次成功的野外考察都需要一輛好的車輛、許可證和良好的當地關系。幾天內,我們聯系了仰光阿難達旅游公司的讓-伊夫分店,幫助我們辦理許可證和物流。我們也安排了與Jordan的會面,在我前期在緬甸采購尖晶時的時候,Jordan曾是我的司機、助理和翻譯。
↑↑↑ 圖8.
抹谷城的經典景觀,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抹谷,寶石學家的天堂
對于寶石學家和寶石鑒賞家來說,一生中至少得去抹谷(圖8)一次。這里的寶石開采可能有超過一千年的歷史,地球上沒有其他產區像這里出產過如此之多、質量上乘的紅寶石、藍寶石、尖晶石或橄欖石。
抹谷是紅寶石的終極產地。想象一下,美麗的綠色山谷被叢林覆蓋的群山所主宰,精致的寶塔聳立其間。抹谷和賈賓以及周邊的村莊主要由木屋組成,有一種安靜、浪漫的氛圍。
與使用手機、飛機、汽車和空調辦公室進行商業活動的現代方式不同,你可以在多彩的寶石市場和蔬菜市場看到抹谷人民的一天。游客不僅能夠感受抹谷周圍的寶石多樣性,并且能夠觀察到人口的多樣性:撣邦人、緬甸人、尼泊爾人是豐富而迷人的寶石文化的主要參與者(圖9)。
↑↑↑ 圖9.
一位撣族婦女在摩哥的一個寶石市場研究一包尖晶石晶體。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清涼可口,Fracheur et Delices
多年來,我把緬甸稱為另一個世界,去了那里就像離開了現代,去了一個沒有任何時間概念的地方。就連現代本身也減慢了其進駐緬甸的步伐,游客在抹谷停留幾天便能享受到另一個時代的體驗。
在抹谷,我總會想起Juius Joseph Kessel小說《山谷的紅寶石》(1955)里的角色,每當他遇到什么趣事或者看到了好的寶石,他總是說“清涼可口”(法語fracheur et delices ,英語Cool and delicious) 。
小時候讀那本小說激發了我對緬甸和寶石的興趣,每當我有機會造訪抹谷這樣的地方,或者是有幸臨近真正的美,這句話立刻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完美的描述了這種獨特的感覺和體驗。
抵達抹谷
2013年9月19日,Lou-Pierre和我搭乘早上的飛機從曼谷飛往曼德勒。在換了一些緬元后,我們出發去了抹谷:沿著陸路經過May Mio,穿過撣邦西部,我們于次日中午達到了抹谷。
↑↑↑ 圖10.
每天Pan Shan午后的珠寶集市,成百上千的商人每天聚集在這里, 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在一餐傳統的緬甸午飯之后,我們前往Pan Shan寶石市場(圖10)和U ko James碰面,他是一個專門從事尖晶石買賣的商人。
我第一次遇到他是在2003年,他當時的生意熱火朝天。現在,他已經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了,抹谷很多人都稱呼他“尖晶石之王”。
在抹谷通常是慢節奏的,但那天事情進展順利。沒過幾分鐘,Ko James的一個供貨人來了,帶著兩個小的塑料袋子。
↑↑↑ 圖11.
Lou-Pierre Bryl展示此次探險的目的:——ManSin出產的“絕地武士”尖晶石。(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清涼可口,絕對的。
我手上的3顆尖晶石晶體,顏色濃郁、純凈、高飽和度并且沒有任何暗色調,這就是真正的“絕地武士”尖晶石。
但還有些不一樣的:和我看到的Namya(次生礦)圓潤的尖晶石不同,這些自形晶有著高度透明的表面。
珠寶匠注:自形晶(euhedral crystal),是礦物晶體在巖石(巖漿巖)中發育程度的一類,具有完整的晶面和規則的形態,一般是巖漿結晶早期階段的產物。
它們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晶體形狀,顏色和透明度。請原諒我這么說,但它們看上去真像是合成尖晶石的晶體。
凝視著它們,我想到了偉大的法國商人、探險家Jean-BaptisteTavernier(1676)描述透明度和晶體好到極致的寶石的詞:“如水一般凈澈”。眼前的這些尖晶石晶體,就是完美的例子(圖12)。
↑↑↑ 圖12.
在抹谷的寶石市場上看到的三顆尖晶石晶體的細節。(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9月21日,我們開始了在Cinema早市的探訪。這個市場出售的一般是低品質的寶石,但它仍舊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可以發現哪些礦床是活躍的,它們正在生產什么。
↑↑↑ 圖13.
去一個地方無外乎三件事:知地、識人、見寶。圖中的就是U Ko James,當地人稱之為尖晶石之王,向我們展示來自抹谷的令人難以置信的亮紅色尖晶石。(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接下來,我們拜訪了U Ko James(圖13)的家,和他談論了關于抹谷礦區的事,他向我們展示了不愿在市場展示的一些寶石。
他指出,2000年和2005年間,抹谷最活躍的尖晶石礦區是在Pyan Gyi和Pein Pyit。在此期間,市場上大部分最好的霓虹尖晶石來自于Namya。但他證實,抹谷偶爾也產出Namya那樣的好寶石。
Sakangyi周圍的地區產出最好的石頭,其次是Shuant Pan地區。2006年,一些明亮的、高度熒光的霓虹尖晶石出現于Man Sin礦區,并于2009年到達生產頂峰。從那時起,產量就大幅減少了。總體來說,Man Sin的尖晶石要比那米亞的紅,往往呈現熱粉色。
U Ko James告訴我們,他見過的最大的Man Sin出產的高品質尖晶石,是重達35克拉的原石,但這顆寶石并不干凈。大顆粒的高質量寶石迄今為止,仍然非常罕見。
自2006年,他見過的具有“絕地武士”尖晶石那樣的顏色和凈度的,20克拉以上的原石,不超過10顆,10克拉到20克拉的原石,不超過100顆。大多數的寶石不到1克拉。
他還說,Man Sin出產的超過10克拉的高品質是十分稀罕的。幸運的是,我們見到了兩顆很好的標本(圖14)。一顆重達8克拉多,據說來自曼辛(Man Sin),但U Ko James也不能完全確認其產地;另一顆則重約7克拉,相對更粉些,來自曼辛。
也許我的看法受到了在抹谷的愉悅心情影響,但當這兩顆寶石出現在我面前時,我不得不說,它們是我見過的最美麗的尖晶石。
↑↑↑ 圖14.
這些優質干凈的尖晶石來自抹谷。左:7ct霓虹粉色尖晶石,帶熒光,很難拍照。據說是Man Sin產地出的。右:8ct尖晶石,令人印象深刻。(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雖然Namya尖晶石售價很高,但U ko James告訴我們,Man Sin的尖晶石才是現在整個緬甸市場中售價最高的。這并不是因為知名度,Man Sin尖晶石的知名度并不如納米亞,但Man Sin出產的寶石更大、更紅,還具有一樣的高飽和度,和相同的霓虹色調(圖15)。
↑↑↑ 圖15.
左和中:Man Sin出產的尖晶石 右:Namya出產的尖晶石。
注意這兩種產地的晶體有著相似的亮度,然而,來自納米亞的兩顆晶體更加圓潤,而來自Man Sin的晶體則是棱角分明且成形良好。較大的晶體各約1 ct。(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在這個美妙的有教育意義的早晨結束之際,我們有幸從U Ko James那里買到了一些有趣的尖晶石樣品,產地包括Man Sin和Namya。之后,我們啟程前往Man Sin。
曼辛Man Sin之行
Man Sin,緬甸語中意為“明鏡”,是一個喀斯特地貌環境巖溶地區,即景觀由例如石灰石、云巖等可溶性巖石溶解形成。
它位于北緯22°58'18“、東經96°32'32”(圖16)。其西南方向是Ta Yan Show、東面是Pyan Gyi/Pein Pyit、北面是Chaung Gyi谷。在Man Sin,尼泊爾農民種植蔬菜、芥末和小麥。
我們參觀的時候,這三個礦區主要產出紅寶石。而另一地方,由尼泊爾兄弟U Si Tu和U Kyaw Thu擁有,出產尖晶石(圖17)。
↑↑↑ 圖16.
這張Mogok地圖(由Google地圖修改而成)展示了Man Sin尖晶石礦區,周圍環繞著其他著名的寶石產地,如Dattaw、Ta Yan Shaw、Pein Pyit和Pyan Gyi。
↑↑↑ 圖17.
Man Sin的尖晶石礦場。(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有趣的是,在Man Sin的礦工并不用尋找Byon(含有保濕的黃褐色土,緬甸語中指稱在抹谷和Kyatpyin附近發現的含有豐富寶石的礫石)。
在Man Sin狹長的V形山谷中,侵蝕過程是最近才有的事,在土壤中的任何地方都能發現尖晶石。礦工們只需把他們收集的東西從上到下洗干凈。
我曾經看過坦桑尼亞Mahenge附近的尖晶石礦的類似礦床,它也位于一個狹窄的巖溶峽谷里。
↑↑↑ 圖18.
Man Sin的尖晶石采礦作業,其中20名工人操作挖掘機、水炮和兩個清洗廠。(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在Man Sin,尼泊爾兄弟管理的礦區相對比較小。約有20個人操作挖掘機、有一些水炮、兩個清洗廠(見圖18)。一些工人是拿工資的,而另一些人擁有礦山的股份。
兄弟倆告訴我們12年前他們就開始挖掘了,每三年需要通過緬甸寶石企業(MGE)更新一次采礦許可證。
在2009年,他們首次發現了“絕地武士”尖晶石,挖出了重約幾公斤,小的明亮的紅色尖晶石。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景象:夾具里都是濕的,帶著熒光的紅色晶體,像夜晚的余光一樣。
此后,產量一直不規律。有時候一周沒有挖到什么東西,而在次日,又可以找到一兩公斤。誠如他們所說:“你可能發現1000顆寶石,也可能一無所獲。”
我們還了解到,只有北部的靠近Chaung Gyi山谷的礦,才有規律地生產出“絕地武士”尖晶石;靠近Man Sin南部的其他地區,主要產出紅寶石。東部地區,大部分的尖晶石則是典型的抹谷紅色調尖晶石、比“絕地武士”尖晶有有更紅、更暗的色調(圖19)。
↑↑↑ 圖19.
U Si Thu檢查他在Man Sin發現的一塊尖晶石,這種寶石乍一看看上去有點普通,經驗豐富的尖晶石礦商知道,這樣的礦石也可能含有高價值的寶石材料。(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在參觀時,我們發現礦工們能夠找到一些明亮的“絕地”型尖晶石晶體,也找到了一些紅寶石、綠碧璽、以及許多擁有深紫色色調、淺藍色表面的尖晶石。
由于不是所有股東都在場,我們無法立即收購當天開采的尖晶石。為了獲取樣品,我們被告知第二天去拜訪U-kyaw-thu和他的家人。我們從一個Kanase婦女那里獲得了一些小顆粒的、明亮紅色調的尖晶石,用于GIA參考資料的收集。
↑↑↑ 圖20.
沒有那些寶石人就沒有我們看到的寶石。 U Si Thu(右)和他的父母向我們展示了Man Sin的尖晶石晶體。(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當晚我們和礦工回到抹谷。次日,我們拜訪了兩兄弟的和他們的家人(圖20)。我們在那里喝茶聊天,研究了他們最近生產的一些尖晶石,為GIA的資料收集更多的樣品和信息。
并不奇怪的,多數我們從礦山、礦工、寶石市場或者U KoJames拿到的樣品都沒有太多風化跡象,這與Namya中發現的圓潤的尖晶石晶體非常不同。
關于大小和質量,礦工告訴我們,他們發現過的最好的一批寶石是2顆各重約5克拉的晶體,這要比U KoJames說的小得多(圖21)。
我時常想起Saw Naung Oo博士的話,他在我2001年至2004年多次造訪抹谷時對我幫助良多,他說:“在抹谷,礦工們保守秘密,而商人們講故事”。
道聽途說是寶石學家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不僅是在這一領域,事實上,寶石學家們應該更多地依靠他們的眼睛而不是耳朵。
圖21.
Man Sin產出的“絕地武士”尖晶,左邊的七個小晶體的總重量為12.9 ct,右邊兩個干凈的晶體的重量分別為3.9 ct和3.3 ct。(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區分尖晶石的產地
圖22.
在Man sin之旅中獲得的樣品顯示出一些特征,例如這種橙色多相包裹體,這種特征其他產地一般不可見。(照片:Jonathan Muyal,100倍顯微鏡下)
當我回到曼谷,GIA實驗室的團隊研究了這些樣品。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地方的尖晶石有著與其他礦區尖晶石不同的特征,例如多相橙色包裹體(圖22)。經過拉曼光譜確定,是水硬鋁石、黃鐵礦、硫、云巖結合在一起。
此外,化學成分分析得到了兩個有趣的發現:
首先,Man Sin礦區那個婦女賣給我的尖晶石、尼泊爾兄弟哪兒收到的尖晶石、以及在尖晶石之王U Ko James那收到的石頭,有著相似的微量元素組成。
這種“指紋”般的特征將他們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尖晶石礦床出產的樣品區別開來。這表明化學成分可能成為確定尖晶石來源的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
其次,和抹谷、越南、坦桑尼亞、塔吉克斯坦出產的“非絕地”尖晶石相比,Man Sin和Namya的“絕地武士”尖晶石的鐵含量相當低。在紅尖晶石和藍尖晶石中,色調是否濃郁似乎是由“鐵”的存在來解釋的,而紅顏色的尖晶石是由于含”鉻“。
圖23.
GIA野外考察隊在平谷山前的大南溪山。從左至右:作者,Lou-PierreByrl和Jordan 。(Photo by U Wanna, GIA.)
通過對我們從各產區采集到的數據庫進行分析,Man Sin的尖晶石,與Namya、或者是其他地區的尖晶也許能夠區分開。
根據大小和質量確認Man Sin出產的尖晶石并不容易,但是我們的野外考察隊(圖23)從三個礦產地搜集的那些樣品能夠幫助我們的寶石學家確認礦床特征。這種系統的收集能夠幫助實驗室可靠地探索尖晶石的產地。
GIA曼谷實驗室目前正在準備對這些難以置信的小寶石進行深入研究。
J先生說:
寶石是大自然給與我們的饋贈,無數奮斗在產地一線的“寶石人們”為我們帶來了這些絕色。
而在背后認真嚴謹考察論證的寶石學家、探險家以及學者們,他們的研究是建立起透明、可參考的交易價格系統的基石。
感恩所有寶石人的努力!
推薦閱讀:
安妮 · 海瑟薇、蕾哈娜都pick的手工珠寶:Vhernier,你還不知道嗎?
來珠寶匠,花明白的錢,買真的好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