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開年,房企高管涌現“離職潮”、房企融資“井噴”……
對于這些現象的出現,業內普遍認為,在“三道紅線”緊逼下,房企融資壓力加劇,經營壓力倍增,或成為地產高管離職的主要原因。
1
2021房企償債規模或突破1萬億大關
回顧2020年房地產融資環境,經歷了由“松”到“緊”的階段性變化。
根據貝殼研究院統計,2020年房企境內外債券融資累計約12132億元人民幣,規模創歷史新高,累計同比增長3%,累計增幅較2019年同期收窄10個百分點。
自2018年房企債券融資規模連續兩年增速收窄,金融調控效果顯現,金融體系的穩健性不斷提升。
縱觀2020全年,房企信用債融資規模和凈融資規模均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前高后低”的特征。
來自億翰智庫的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融資監管有所放松,4月份的信用債的總發行量和凈融資額分別為1038.24億元和719.92億元,均創下自2016年以來的新高。
此后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逐漸恢復,融資監管亦趨緊,信用債發行量和凈融資逐步回落。8月份“三道紅線”的設置和下半年償債高峰期的到來讓融資形勢更加嚴峻,自8月份開始,凈融資額已連續5個月為負,房企的融資形勢較為嚴峻。
12月31日,央行、銀保監會調整房地產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比例,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這也意味著金融監管繼續“嚴陣以待”,融資新規對房企在債券融資端的影響逐漸顯現,整體發債規模增速短期將受到抑制。
附:融資排行榜
在趨緊的融資環境下,房企償債壓力加劇。來自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2019年兩年房企償債規模成倍增長,2020年償債規模約9154億,同比增長28.7%,2021年到期債務規模(不含2021年將發行的超短期債券)預計將達12448億元,同比增長36%,歷史性突破萬億大關,直達1.2萬億元規模。
在周期性影響下,預計未來3-5年后房企債券融資到期債務方可實現實質性降速,未來幾年房企現金流將保持緊張狀態。
進入2021年,1月上旬房企密集“發債”。
據克而瑞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1月13日,共有32家房企發行債券,包括碧桂園、世茂、旭輝、新城、龍湖、龍光、藍光、建業等多家房企,募集金額合計約735.22億元,融資量較大,同比增長25%。其中境外發債86.52億美元,同比增長24%,境內發債175億元,同比增長27%。
房企為何密集發債?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指出:
一方面由于近期美元貶值,且全球流動性進一步寬松,疊加年初機構額度寬松等多重因素下,房企發債意愿較強。
另一方面,則在于房企2021年面臨歷史上最高的到期潮,在借新還舊的壓力下,密集發債。
據不完全統計,95家房企2021年到期債券7223.81億元,同比增長22.45%,其中境內到期債券同比增長5.77%到4188.89億元,境外到期債券同比增長56.52%到3034.92億元。
同時,截至目前房企的發債情況來看,房企在未來三年內均面臨較大的債券到期潮,2021-2023年房企的到期債券金額均超過5500億元。
2
2021年初房企涌現高管“離職潮”
在房企密集發債的同時,“高管離職”也成為2021年開年頗受地產行業關注的話題。
文君綜合媒體報道不完全統計,截至1月18日,目前宣布高管離任的企業已超過18家。
比如,龍光集團執行董事吳劍、榮盛發展副總裁張志勇、新城控股董事長兼總裁王曉松、奧園集團副總裁、財務總監陳志斌、金科集團董事長蔣思海、中南置地副總裁韓石等房企高管均有變動。
由上述表格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房企高管離職,不在原單位繼續任職,選擇跳槽到別家房企,像金科集團內部大換防,在業內的案例較為少見。
近日,在一系列房企高管離職“風波”中,關注度最高當屬2021年元旦前一周,短短7天內,5家房企總裁接連離職。
(圖片來源:朋友圈)
①實地集團總裁劉森峰離職,辭職后將升格為實地集團高級事業合伙人,任職期僅一年多時間。
②桂林百強房企彰泰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巧龍離職,不再擔任總裁,保留事業合伙人和執行董事的名譽。張巧龍曾任藍光發展首席執行官,2020年5月,加盟彰泰,任職期半年多。
③領地集團總裁許曉軍離職,官方宣布其轉為外部事業合伙人。2019年12月加入領地,任職期剛滿1年。
④正榮總裁王本龍辭任三巽集團總裁一職,接下來他很可能自己創業,2019年12月加入三巽集團擔任地產板塊總裁,在不久后,便升任為三巽集團總裁,在公司待了1年。
⑤禹洲集團總裁許珂離職消息實錘。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一些企業換帥是主動調整,一些企業管理層的更換則可能是被動的,因完成既定銷售目標的業績壓力比較大,房企高管辭職在所難免。
一般而言,房企高管離職潮與市場行情相關度很高,2020年融資總體偏緊,并且“三條紅線”的壓力之下,業績不達預期往往會導致銷售類高管離職。
進入2021年,隨著房地產償債壓力更大,房企要想健康良性發展,除了發債以外,應加強銷售回款,增加自有現金,后期應更加專注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向經營管理要效益,在整體行業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實現有質量的增長。
來源:文君言,部分數據素材引用:億翰智庫、克而瑞研究中心、貝殼研究院,轉載請注明以上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