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家裝
在當今這個信息過剩,物欲橫流的社會,每個人都感受著這個世界的擁擠與雜亂。
但少有人能斬斷物欲,舍棄廢物,脫離執念,換來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
做回自我,專注當下成為了一種奢侈,擺脫對過去的懷念,對未來的焦慮,更成為了奢望。
《斷舍離》整合瑜伽修行中的“斷行”“舍行”“離行”,教會人們從整理住所的雜物開始,從外到內改善心靈環境,以需要·合適·愉快為標準,從此讓自己過上徹底煥然一新人生。
這本書通過教授學習和實踐斷舍離,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從關注外界回歸到關注自我,從而擺脫對過往的執念、未來的憂慮和現實的逃避,收獲怡然的人生。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
01、化解執念是斷舍離的開始
某位哲學家曾說過:
“人們總是習慣思考‘有效性’,卻往往忽略了作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
人們對于物品的執念通常體現在以下三點:
- 整理太麻煩(逃避現實型);
- 丟了太可惜(執著過往型);
- 以后總會用上(憂慮未來型)。
當我們面對物品時,往往下意識地從“這個東西能不能用”的角度來進行取舍和判斷,而不是從“這個東西需不需要”的角度來取舍的。
這種“物質軸”的思維,導致那些還能用的物品,繼續留在我們身邊。
70多歲的千惠夫婦家,客廳里一片狼藉,桌子上的雜志、零食、茶碗、報紙、遙控器……如一個垃圾堆場一般。
作為垂釣愛好者的男主人,釣魚工具也充斥在房間各個角落。
他們總說,太忙了沒時間、太累了沒有力氣、覺得哪一件都有用……
面對這種場景,作者反而沒有做任何“整理指導”,只是坐著不說話、傾聽。
在談話的最后,作者開口說:“如果是想留下的,咱們不扔掉也沒關系。”
結果,千惠女士突然拿起手邊十幾副團扇,說“這個不需要吧”,然后起身開始收拾東西了。
就這樣,夫婦二人連續收拾了兩天。
當作者再次去拜訪千惠時,發現原先堆成小山一樣的各類雜物居然減少了一半。
這個變化讓作者很是意外。
作者完全沒有做過類似整理家務的指導,那為什么千惠夫婦的家能獲得如此大的整理效果呢?
是因為作者與他們深入的交流,逐漸打開心扉,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說的某些話其實只是在找借口——不收拾雜物的借口,不丟棄廢物的借口。
這,就是千惠夫婦的轉折點。
這也是斷舍離內在的本質——講求的是內部的自覺自省的意識,而不是外部打著“正論”旗號的訓誡。
因為,真正的“正確答案”本來就在自己心里。
有意識地去除自責的情緒,坦然地傾聽內心的聲音——“原來真的不能像從前一樣”“我想改變”等這些聲音會漸漸地轉換為一種內驅力,讓我們自覺地將實踐進行下去。
這種良性循環會讓斷舍離的實踐進展得更快、更深入。
斷舍離除了以物品為思考基準的“物質軸”思維,還要注重以空間為主體核心的“空間軸”思維——確保空間的干凈整潔,將物品盡可能地縮減成最適合的量。
斷舍離就像“生活的新陳代謝”。
將物品的總量控制在適宜程度,同時有規律地更換這些物品,保持生活原本的自然狀態。
每個人都更加重視“獲得的自由”,而往往忽略了“放手的自由”。
自己的東西,如果認為對自己沒有價值,不再適合,也不會給自己帶來好心情,完全可以自由處理掉,不必在意任何人的眼光,沒必要為東西本身留情。
別人的東西姑且不說,至少自己的東西自己要做主。
簡單之美
02、舍棄雜物,擺脫執念
作者說,東西是物質和精神的集合體,是“具象化的形態”和“抽象化的情感”的結合體。
對現在的自己來說,附著在物品上的沉重的‘執念’是不需要的。
楓女士一人獨居,家里的雜物堆得放不下了。
另外她還有一個秘密——她沒有告訴家人朋友自己離婚了。
她出生于一個傳統保守的家庭,離婚無疑是個大忌。
這個秘密一藏就是7年,這7年間她從未有過什么痛快和釋然。
當她參加作者舉辦的斷舍離講座后,才突然意識到家里的雜物多的真是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前夫的家具,真正對自己有用東西沒有多少。
楓女士為何之前一直不處理掉前夫的家具呢?
因為她覺得離婚是件丟人的事情,所以就把這些家具當作不存在似的,在家中隨意擺放。
注意到這一點后,她立馬就行動起來了。
把前夫所有的家具都“斷舍離”,扔得干干凈凈,終于7年的壓抑得到了釋放,迎來了從未有過的痛快,甚至鼓起勇氣把離婚的事情告訴了家人和朋友。
作者認為,當處理掉作為情感依附的物品后,上面附著的情感越是沉重,內心就越能感受到什么叫輕盈。
從表面看來,我們丟掉的是雜物,但是同時我們丟掉的還有看不見的世界——內心的“多余的執念”。
對過往的執念,只會成為我們現在前進的負擔,越早擺脫,越早能如負釋重。
03、做好自己,改善人際關系
人的煩惱大部分來自人際關系的問題。
實踐斷舍離后,最初碰到的一個大難題就是與家人、同居人的關系處理。
當一個人看自己的東西的視角改變后,別人的東西在自己眼中也會變得很礙眼。
人也是動物,也有很強的領地意識,當受到侵犯時,就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
作者特別強調,在與他人同住的居所實施斷舍離時,一定要注意不管自己多介意別人的東西,也不要隨意地處置。
事實上大部分情況是越是介意別人東西的人,其實越沒有充分收拾好自己的東西。
美香女士,幾年來一直堅持斷舍離,體會到了精神上的解放,但她的煩惱來自于有收藏癖好的丈夫。
他收藏成癮,不斷地購買、囤積。
美香女士一直苦口婆心地勸丈夫,但他根本聽不進去,而且愈加頑固。
有一天,她看到丈夫的臉色越來越疲憊,隨后又去書房看了一眼,發現東西多得都溢出來了,連地板都看不見了。
第二天,她換了種方式對丈夫說:“讓我收拾一下你的房間吧,讓它變成讓人舒舒服服的新書房。”
她并沒有說“趕緊給我扔掉”,而是換成“先把東西放在一個臨時地保管吧”。
美香先把東西進行了分類,然后把丈夫最喜歡的電子管收音機放在墻內收納柜里,并把石塊放在玄關處進行展示。
丈夫看到自己的藏品能裝飾玄關,心情變得越來越舒暢。
以前總是一副“我絕不扔這些寶貝”的頑固態度,卻被認真保管那些沒展示的東西的妻子的背影所融化,脫口而出“也不需要這么多東西”。
最后,丈夫把貴重的化石和電子管收音機捐給了鄉土博物館,東西的量大幅度減少了。
就像北風和太陽誰能最快讓人脫下衣服的故事一樣。
美香女士并沒有強硬地處理丈夫的東西,而是讓丈夫感受到什么叫舒適的空間,讓他主動行動。
當對別人抱有期待,或是要責備別人時,要立刻意識到“首先自己要做好!”,主動地開始行動。
在不斷地體驗、積累經驗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好如何與人保持恰當的距離,學會拋開人際關系的煩惱。
04、 舍得難舍得,獲得應得的,有舍便有得
《老子》中寫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意思是說,求學則日增,求道則日減。減之又減,終空無所有,無所有則無不所有。
這也是斷舍離的思想精髓,舍得難舍的,獲得應得的,有舍便有得。
居所雜物的減少,只是外在的一種表現,執念、欲望、憂慮及情感的減少,才是真正的目的。
活在當下,以自我的真實感受為主,當我們只保留自己需要且喜歡的物品后,就能夠更加坦然和真誠地對待自我和他人。
如今的我們都在忙于應付快節奏的生活及繁重的社會壓力,往往忽略了,生命是有限的,時空是有限的,可用的能量也是有限的。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應實踐斷舍離,讓生活回到原本的自然狀態。
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