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云南,我以前寫過不少,和吃有關(guān)的如下:
①昆明餐桌上的博物學
②昆明餐桌上的博物學(續(xù))
③沒吃過昆蟲宴,別說你來過云南
④除了蟲子,云南還有什么好吃的?
⑤云南“刺五加”之謎
⑥河南的“荊芥”不是荊芥,云南的“薄荷”也不是薄荷
“唯有愛和美食不可辜負”,本磚家在“明知山有虎”的情況下,毅然于清明節(jié)期間再次飛抵昆明。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愛先放一邊,本篇總結(jié)匯報的內(nèi)容以吃為主,主題還是“昆明餐桌上的博物學”......為啥拖到今天?無他,拖延癥晚期。
4月3日凌晨,路邊燒烤
圖1 羅非魚
剛下飛機便直奔路邊燒烤攤,猶如餓鬼投胎。攤上并沒有太離譜的東西,唯“羅非魚”和“魚下巴”有點個性。云南遍地是羅非,這不稀奇,出于對整條燒烤淡水魚的不信任(恐有寄生蟲之憂),我沒點;“魚下巴”點了兩串,入口柔、一線喉,感覺就是一兜油。
圖2 “魚下巴”
這里有個問題:“魚下巴”是從羅非魚身上取下來的嗎?應該不是,羅非有鱗而“魚下巴”似無,二者差異較大。據(jù)我考證,極有可能是來自“巴沙魚”,有些超市美稱其為“魚翅”。“巴沙魚”是幾種東南亞“鯰魚”的統(tǒng)稱,產(chǎn)量大價格低,常以“龍利魚”的名目招搖過市。詳見關(guān)于龍利魚和巴沙魚。
4月3日午餐,老滇山寨
圖3 涼拌竹蟲
圖4 韭菜根
涼拌竹蟲。云南人以喜食各種昆蟲著稱,“竹蟲”是最常見的一種,即筍蠹螟蛾的幼蟲。這道菜中還有一種白色的條狀物,絕不是“折耳根”,也許是寬葉韭/Allium hookeri的須根(存疑)。該種本系野生,南方部分地區(qū)栽培作蔬菜,云南人除采食其葉之外,連根也不會放過,據(jù)說是年夜飯必備。
圖5 水豆豉炒水香菜
水豆豉炒水香菜。“水豆豉”不必詳說,“水香菜”是啥呢?可不是水里長出來的香菜,是一種唇形科香薷屬植物,水香薷/Elsholtzia kachinensis,又名水薄荷,《中國植物志》曰“云南有用作菜吃,清香可口”。我向來味覺遲鈍,對素菜尤其如此,但我吃著還真不錯。
圖6 野菜蒸鱸魚
野菜蒸鱸魚。“野菜”已成碎末,無法考證,“鱸魚”是什么魚?恕我學藝不精,活魚也未必認得出,更何況被蹂躪成這德行。左看右看再加上品嘗,我認為它不會是海里的花鱸/Lateolabrax japonicus,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的可能性更大。且待下回看看下鍋前的模樣。
4月4日午餐,蘭木肆
圖7 香茅草爆仔雞
香茅草爆仔雞。仔雞不是雞仔,而是風華正茂的青年雞。香茅草在《中志》里被稱為檸檬草/Cymbopogon citratus,“多年生密叢型具香味草本”,我好像在武漢植物園見過本尊,無奈沒翻到照片。注意,香茅草質(zhì)地堅韌,嚼是嚼不爛的,很難把它像蔥花香菜等調(diào)料一樣吃下去,無視可也。
圖8 番茄卡拋肉
番茄卡拋肉。知識點在“卡拋”。起初我未在意,以為是方言或少數(shù)民族語言中某種烹調(diào)手法的音譯,后經(jīng)提醒才知道“卡拋”是一種調(diào)料,即盤中那些綠色的莖葉,也被叫做“塔拋”或“大炮葉”。啥玩意兒呢?就是羅勒/Ocimum basilicum啦,和九層塔、金不換以及河南的“荊芥”都是同一個物種。
圖9 海菜花
圖10 海菜花,攝于武漢植物園
海菜花湯。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沉水草本,正兒八經(jīng)的“水中花”,花朵通常浮于水面。白花金蕊,冰清玉潔,氣質(zhì)宛如出塵仙子,有些無聊的人非給起個“水性楊花”的諢號,好像勾引過他爹似的,俗不可耐。此物一般以莖葉入饌(做湯居多),口感清脆爽滑,但在過去主要還是喂豬......
圖11 板藍根苗
板藍根苗。“板藍根”是一種中藥材的名稱,也是歐洲菘藍/Isatis tinctoria的俗名(也叫大青葉),既出自十字花科門下,能吃幾乎是必然的。以前也在昆明小店遇到了老么咔嚓的“板藍根”大葉子,限于肚量沒點。至于味道嘛,肯定和“板藍根沖劑”沒什么關(guān)系,就是普通青菜的味兒,略苦,可以接受。
4月4日晚餐,閑時蝸居
圖12 韭菜炒攀枝花
圖13 木棉花
韭菜炒攀枝花。攀枝花即木棉/Bombax ceiba的花,“卻是南中春色別,滿城盡是木棉花”的那種,我早聽說木棉花能吃,連《中國植物志》也提了一句“花可供蔬食”,卻不知道云南人食用時只取其雄蕊(即黃色的條狀物),其余皆棄之不用,這也太麻煩了。不必問好吃不好吃,獵個奇而已。
4月5日午餐,云海肴
圖14 折耳根炒風干肉
圖15 折耳根
折耳根炒風干肉。“折耳根”,蕺菜/Houttuynia cordata的根莖。此物可謂西南地區(qū)永遠的神,其獨特氣味可教三軍辟易、單于折箭,我也曾以為自己絕不會接受,但事實上感覺還不錯。只是炒食比涼拌味道更沖,第一口險些把我嗆著。也有人認為炒熟味淡一些,未知何故。
圖16 火腿燜小麥瓜
圖17 姜柄瓜
火腿燜小麥瓜。“小麥瓜”,“麥”字實為“面”字,純音譯。我有幸在菜市場上目睹其真容,如圖17。外貌有些古怪,但從形態(tài)特征來看,“果柄粗,有棱和槽,瓜蒂擴大成喇叭狀”,明顯是南瓜/Cucurbita moschata,是一個優(yōu)良的地方性品種,當?shù)厝擞纸兴敖稀薄T颇现怩r見,據(jù)說四川也有。
4月5日晚餐,媽媽付餐廳(奇怪的名字)
圖18 “毛肚愛上花”
“毛肚愛上花”。花是“棠梨”的未開放花序,盤中那些綠色的、形如青花椒的便是。“棠梨”是什么梨?以前我誤以為是杜梨/Pyrus betulifolia,但杜梨產(chǎn)地不含云南,它更可能是川梨/P. pashia,該種分布區(qū)域恰好就是云貴川。不管什么梨,花序都可如法炮制,中原某地還推出過梨花餡兒餃子。
圖19 刺芹
兩片刻意擺拍的綠葉子,在前面的菜里也有,傘形科的刺芹/Eryngium foetidum,俗名大芫荽、假芫荽。《中志》說本種“可作食用香料氣味同芫荽”,如此說來,討厭香菜的異端們必然不喜此物。我倒是覺得刺芹葉子略有芹菜味道,和香菜還有些距離。
菜市場
圖20 紅皮蔥
時間倉促,大型農(nóng)貿(mào)市場沒來得及專程造訪,只在路過時?了幾眼。與“專州縣”相比,昆明的菜市場不夠狂野,只舉一例吧,就是上圖這玩意兒,一般可稱之為紅皮蔥。它并不是平常說的蔥/Allium fistulosum,而是洋蔥/A. cepa,洋蔥的變種或者干脆就是沒長好的洋蔥。有誰吃過嗎?
就啰嗦這么多吧,下次南巡爭取把逛農(nóng)貿(mào)市場列入日程。有道是“再牛的博物學家,也不敢輕易踏入云南菜市場”,其物種之多樣性堪稱光怪陸離,令人神往。Over。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